分享

0054潘敬斋令媳血下筋膜如手大者一二桶

 恺悌2003 2023-02-08 发布于上海

0054潘敬斋令媳血下筋膜如手大者一二桶

潘敬斋令媳,原因经水不行,医投安胎之剂。越七月,经水忽大行,内有血块筋膜如手大者一二桶,昏冒困惫为剧。

逆予治,其脉右关洪滑,左寸洪数,两尺皆洪大。病形夜分切牙乱语,手心热,口噤,时手足皆冷,心头胀闷不快,面色青。

始诸医皆谓难治。予曰:无恐,此浊痰流滞血海,以误服安胎之剂,益加其滞。夫血去多,故神魂无依,痰鸣心窍,故神昏语乱。急为调气开痰,安神养血,可生也。

即以温胆汤加石菖蒲、酒芩、天麻、酸枣仁、丹参与服。其夜子丑时,咬牙乱语皆减半。次日仍与前药,每帖加竹茹五钱,临睡,又与黑虎丹数粒,诸症悉去而愈。

敬斋问曰:藉高手病痊矣,而每发于夜半何也?

予曰:此心包络与胆经有痰热,故每至其时而发,单治此两经,痰既消,而神魂俱安也

敬斋曰:善。

温胆汤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温胆汤

处方

生姜12克 半夏6克(洗)橘皮9克 竹茹6克 枳实2枚(炙)甘草3

功能主治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用法用量

上六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摘录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温胆汤

出处

温胆汤,出自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原方出自北周·姚僧恒《集验方》(已佚),由唐·《外台秘要》收录(亦名“姚氏温胆汤”“《集验》温胆汤”),其方无茯苓、大枣,重用生姜四两,合半夏、陈皮、炙甘草各二两共十两性温之品,胜于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四两性凉之品,以制胆寒,而名以“温胆”。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八、卷九、卷十各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6),陈皮三两(9),茯苓一两半(4.5),炙甘草一两(3),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方解

温胆汤系中医经典化痰名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方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胆气清肃,烦呕得止;枳实破气消痰,与半夏相配,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燥湿化痰,助半夏祛痰,健脾加强枳实行气之力;茯芩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功;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生姜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枣与甘草、茯苓为伍健脾祛湿,又与生姜相配,调和脾胃,使中州得运。诸药相合,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得化,胆热得清,共奏理气化痰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