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我国当代心脏病学奠基人之一,首创冠心病诊断新的“金标准”

 茂林之家 2023-02-08 发布于湖南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直接死亡。

最初,我国还没有心肌梗死这个词。直到1954年,一位医生在文章中首先使用了“心肌梗死”这一病名,用心肌梗死来定义心脏肌肉因严重缺血而坏死这一类型冠心病。从此,这一名词成为我国学术界公认的诊断称谓,并沿用至今。这位医生就是陈灏珠。

陈灏珠,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从医70余年,为我国心脏病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图片1

陈灏珠院士

他率先主持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成功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奠定了我国冠心病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基础;在国际首创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抢救“奎尼丁晕厥”的疗法;在国内率先报告冠脉腔内超声检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冠心病诊断水平。



艰难求学

1924年11月6日,陈灏珠出生于香港。他从小天资聪颖,成绩优异。中学时,他的化学课笔记因内容详尽而准确,被老师选定为下一年级学生的辅助教材。

1941年香港沦陷后,陈灏珠全家逃难回到内陆。当时,他高中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却无书可读。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目睹国贫民弱的现状,让他立下要为祖国强大贡献力量的志向。

1943年,对医学倍感兴趣的陈灏珠选择了就读国立中正医学院。受战争影响,原本地处江西南昌的学院当时已经经历了江西永新、云南昆明、贵州镇宁等多次迁徙。陈灏珠入学时,学校又迁回永新。此后两年,受战局影响学校又多次搬迁。就这样,陈灏珠在这种近乎流亡的生活中,完成了理论课程的学习。

他说:“我们学到的医学知识绝对是不落后的,因为当时很多知识渊博的教授都自发地跟着学校一起流亡。尽管物质上极度贫乏,但精神上我们没有输给任何人。”

文章图片2

陈灏珠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照(1946年)


长期实践,快速成长

只要坚持,总有所成。1948年,成绩优秀的陈灏珠,经学校推荐,获得上海中山医院实习医师资格。1年后正式入职,在内科任助理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阶段是陈灏珠从医学生到医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中,陈灏珠忘我投入,通过长期实践,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提升。那四年,除了外出参加各类医疗支援工作之外,陈灏珠一直住在中山医院住院医师宿舍里,保持每天24小时随叫随到,期间他还参加了不少医疗服务。

1950年,陈灏珠主动报名参加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医疗队,在浙江嘉兴为当地驻军提供医疗服务。次年,陈灏珠再次主动报名,随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七大队在东北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

文章图片31950年,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医疗队于浙江嘉兴防治血吸虫(前排左4为陈灏珠)1954年开始,已经担任内科主治医师的陈灏珠选择心血管内科专业,开始独立从事专业医、教、研工作。同年,陈灏珠在《中华内科杂志》第3号发表论文《心肌梗死》。文中在国内首先应用“心肌梗死”这一病名,此后被广泛认可。

1962年2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署名陈灏珠编著、陶寿淇审校的图书《心脏插管检查的临床应用》。这是陈灏珠的第一本专著,详尽深入阐述了心脏导管检查术的各个步骤,操作性强,非常实用,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此后多次印刷并于1980年6月更名为《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再版。


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

1973年4月23日,陈灏珠施行了国内第一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这是我国冠心病诊断水平提高的一个里程碑。

当时条件非常简陋,陈灏珠带领课题组,利用同行从国外带回的两根心导管和一台仅能从一个角度投射的X光机,就开始了攻关。为达到必需的设备要求,陈灏珠因陋就简,X光机投射角度不能动,就改造下面的病床,转动病床代替球管方向的转动。没有现场手术可以观摩学习,就自己摸索着从离体心脏、动物实验做起,终于成功开启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有不足之处,即只能显示心血管管腔的变化,而不能显示管壁的变化。对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时发现不了冠状动脉狭窄病变。陈灏珠继续探索,于1992年率先在国内完成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壁病变的实验研究工作,成功应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大医院。

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技术也被誉为冠心病诊断新的“金标准”。这是陈灏珠在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领域开创的另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实干,需要耐得住寂寞,在选定课题上心无旁骛,持续投入。

陈灏珠是我国最早研究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学者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隔一段时间,陈灏珠就对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的内科住院患者以及其中心脏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相关数据可用海量形容:

1959年发表的第一篇相关论文,研究对象是1948—1957年10年中,38173例内科住院患者中的3778例心脏病患者;

1981年发表的第二篇相关论文,研究对象是1948—1979年32年15696例住院心脏病患者;

1996年发表的第三篇相关论文,在前述成果的基础上,又对20世纪80年代30516例内科住院患者中7188例心脏病患者情况进行新的研究;

2003年发表的第四篇相关论文,在前述论文基础上,增加了20世纪90年代58426例内科住院患者中14162例心脏病患者情况统计分析。

正是凭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陈灏珠关于心脏病病种构成长期趋势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是我国目前最全面、持续时间最长的心脏病流行病学监测成果。


医者仁心不言功

与陈灏珠有过接触的人,无不对他乐观平和的容貌印象深刻。在子女的记忆中,“既没见过父亲为什么事乐不可支,也没见过父亲为什么事悲切不已,更没见过父亲为什么事怒气冲天,他始终都是那么平静、乐观和宽容,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一切成绩、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和同事的记忆中,“我从未见过陈医生对谁发过一次脾气。他总是给人慈祥的微笑,哪怕我在他面前说错了话或没有把任务及时完成好。”

在医学工作中,陈灏珠待患者如亲人,对所有患者都关心、同情并尽力提供各种帮助。陈灏珠在事业上也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担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和民主党派、政协领导职务过程中,陈灏珠“重事业发展,轻个人进退”,使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进步。

1989年起,他担纲领衔的中山医院心内科先后被批准为国家教委和卫生部重点学科、“211 工程”发展规划重点学科,入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并成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质控中心。在这个过程中,陈灏珠任其事而不居其功,需要他承担的工作绝不假手于人,同时注重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才。

文章图片4

在繁忙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之余,陈灏珠还积极投身科普公益事业,通过图书杂志、网络平台、电视广播等媒体,甚至直接走进社区公众中间,倡导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医学知识,着力宣传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陈灏珠说,“千万不能把当医生看作一个单纯的就业岗位。医生不仅仅是一份挂着听诊器的工作,更是一项奉献价值、实现行医济世理想的崇高事业。如果只用'谋生手段’的眼光来看待医生这份事业,那就太肤浅了,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陈灏珠院士把毕生的热情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他留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仍在鼓舞、激励着医学工作者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