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橘北枳之狂飙

 为什么73 2023-02-08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里的这句话的背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春秋时期的故事——晏子使楚。楚王想羞辱远道而来的齐国大夫晏婴,特意安排把一个来自于齐国的罪犯带上来,以此质疑齐国人的品德,晏婴用上面这句话回答了楚王,并指出好端端的齐国人怎么到了楚国就犯罪了?楚王语塞,陪笑收场。

世人赞叹的是晏子急智,但有多少人注意到,借晏子之口说出的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橘子的口味是由环境决定的,而这,与动辄这届百姓不行的官本位论调是格格不入的。

最近完结的电视剧《狂飙》,主线剧情细致刻画了一个升斗小民高启强,从被压榨逼迫,半推半就,到主动“进取”,一步步走向攀附权势的黑帮大佬位子,最终锒铛入狱被判死刑的一生。

《狂飙》收视率很高,也带火了反派主人公高启强。观众认可这个角色,一个是这个角色塑造的真实,另外一个,是演员张颂文有丰富的群众生活经历。这样的一个角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客观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高启强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程度不一的“原型”,观众们或是遭遇过,或是听说过,或是实际生活中受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倘若是抗日神剧这样胡编乱造的故事,相信观众早已用遥控器投票否决了。

可能有些涉世未深的读者朋友们觉得高启强很酷,做事果决,心狠手辣,很有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但我相信现实中没有一个守法老百姓希望自己需要面对这样的黑社会老大。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杜绝社会里欺行霸市,鱼肉乡里,坑蒙拐骗等各种社会犯罪,或者说让坏人改邪归正不再作奸犯科呢?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篇》

鲁国权臣季康子对于辖下的治安也非常挠头,求问于孔子,孔子表示问题的根子出在季康子自己身上,如果季康子不那么贪婪,就是给老百姓们报酬让他们去偷窃他们也不会做。《论语·先进》里记载:季氏家族富可敌国,当时管事的就是这位季康子,而孔子的门生冉求不顾百姓疾苦助纣为虐,孔子气的把他开除师门。

桔子长在淮河南岸,就甘甜可口,种在淮河北岸,就酸涩难咽,难道不是气候水土的原因吗?同样的道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风气和好恶标准的为谁?上位者。治家如是,治军如是,治天下更如是。

世人皆言家教甚难,《三略》有云:正己而化人者顺,释己而教人者逆。希望自己孩子因为习学华夏传统文化而变得具有远见卓识,自身却不增长祖宗传承的见识,只是一味说教,没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岂不是叶公好龙?孩子自然也不会听从。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其子伯禽方能以周礼治封地鲁国,政清人和,社会稳定。基础如此之好,以至到了孔子的时候,虽然不及以前,孔子仍然赞叹:鲁一变,至于道。

岳飞一生正气浩然,精忠报国,其子岳云年纪轻轻屡立奇功,十六岁就在收复襄阳六郡战斗中立下头功,颖昌血战,率背嵬军以少胜多,功勋卓著。岳飞之孙岳珂顶住了卖国文官的压力,为岳飞岳云的冤案留下了真实宝贵的史料。这才是真正的星火相传,满门忠烈。至于今日柳传善,查良镛之流,其祖上何等货色,倒也传承得惟妙惟肖。

图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七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有一只战力爆棚的王牌军—50军,在第三次战役全歼英军精锐29旅极其麾下的皇家重坦克营,成为志愿军第一支占领汉城的部队,威震全军。第四次战役,和38军背水结阵,共同防守汉江南岸,阻击李奇微指挥的绝对主力—第1军。在这场堪称绝境的战斗中,50军顶着敌人超10路的疯狂围攻,硬刚了50多天。在歼敌1.1万人、打爆对方70多辆坦克及15架飞机之后,将一个完完整整的阵地交到了前来换防的38军手中。

彭德怀元帅赞扬道:”你们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国家不会忘记。”而这样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前身是几年前在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国民党第60军,当时60军军纪涣散,士兵抽大烟,战斗力差,在辽沈战役中,曾泽生军长率众投降了解放军。毛主席笑着说:“这支部队在国民党手上是六十熊,在我们手上就是五十凶了。”

同样的一支军队,只是换了番号,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变化?组织能力,军纪,力出一孔都是原因,但有一条不得不提,我军的前线部队政委首长,都是带头冲锋,而国军头头脑脑都是率领督战队压阵。解放军的首长们,真正做到了“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为士卒之表率。

在共产党的军队里,士兵们才能深切的体会到自己是为谁而战。带领自己的将军们不搞特殊化,言行一致,所以部队能做到军令如山,坚决执行。而把部队当炮灰,为长官升官发财铺路打仗的军队,能不拉跨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论语·颜渊》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屡次请教孔夫子,夫子都没给他好脸色。季康子认为,治理社会,特别是民间出现的问题,都是某些刁民造成的,和现代的部分执政不仁的官员想法很类似,杀一儆百就能一劳永逸。

孔子回答这不是好办法,你要是走正道,百姓自然会走正道。掌握公权力的人,他的行为他的品德,就是所管辖区域百姓们的风向标。领导们酒桌上喝的是茅台,茅台价格就要飙升,领导们御用座驾是奥迪A6,商人们和想撑门面的普通人都会以开A6为荣。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一个国家,因为官员们都秉持权力过期作废的理念拼了命的搞权力变现,向下一层白手套接着一层白手套,利益输送源源不断,不劳而获就会靡然成风。

这样一方面助长了财富两极分化,底层老百姓压力与日俱增,受不了的自然铤而走险;另一方面老百姓自然有样学样,也想争取分一杯羹。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是必然要走入绝境的,如同帝尧警告虞舜的话: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论语·公孙丑下》

作为管理国家和地方的君子,绝不能掩耳盗铃,把国家治安的问题,社会风气的混乱,简单的往老百姓素质上面一推了之。执政为民是积善佑德之良机,同道合德,天长地久,于己身,于家族,于国家,才是最大的裨益。

作为华夏同胞的我们,为国,则兢兢业业;为家,则以身作则;为己,则好学无怠。戮力同心,改变大大小小的环境土壤,华夏果实累累,复兴旦夕可期矣。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