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穴位帮您解决腹泻

 了悟心空 2023-02-08 发布于四川

(一)申脉

【取穴法】足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凹陷处取穴。

图片

【操作方法】艾条温灸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取双侧申脉穴以艾条施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分钟每日1次。

【适应症】急性泄泻。大便稀便如水祥,每日大便次数为3次以上,并伴有腹痛、肠鸣等症。   

【释义】申脉穴在外踝之上,展足则开,为足关节屈伸着力之处,又为阳跷脉之起始.是跷健屈伸之主力。申与伸通,本穴有伸筋、利腰脊的作用,故名之。又此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经脉之气于申时注入本经,故名申脉。   

申脉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其循行上额交巅,入络脑,别下项,挟脊抵腰中,络肾属膀胱,过髀枢沿大腿外后侧下行至足。因本穴位于膝以下足跟部的重要位置,故可收远道取穴之效。本穴具有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伸全身筋脉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腰痛以及足膝无力,不能久立等病症。   

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是阳跷脉之起点,膀胱经、阳跷脉皆入于脑,膀胱经别又通于心,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故本穴又有调理心神、宁神定志的功效,临床上又常用于治疗癫痫、心悸、失眠等神志不宁或神失所守的病症。本穴与照海穴均能治痫病而有所别。照海穴属肾经通阴跷脉,本穴属膀胱经通阳跷脉,阳跷属阳主寤,阴跷属明主寐,又昼为阳夜为阴,故申脉穴用于治疗痫病昼发,照海穴治疗痫病夜发。正如张洁古所说;“痫病昼发灸阳跷,痫病夜发灸阴跷”。

泄泻之症,多由胃肠虚寒,复感寒湿之邪,致运化、传导功能失司而成。申脉为膀胱经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阳跷脉之起始穴,所以灸申脉可温补阳气,疏调六腑,调和肠胃,阳气充足,水津四布,小便通利,湿滞自化而大便转实。

(二)胫中

【取穴法】在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与内踝高点之中点,紧靠胫骨后缘,上下推之有触痛感处取穴。

图片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法。患者平卧或坐位,定准胫中穴,常规消毒后,在痛点上方进针。先刺入皮内,然后针尖向下沿胫骨后缘沿皮向下刺入1.3寸左右,轻轻捻转15分钟。患者感觉到运针2分钟时,肠蠕动开始减轻,腹胀、腹痛开始减轻;运针15分钟时,肠蠕动明显减慢,腹胀、腹病明显减轻;运针1 5分钟时出针,也可视情况延长留针30分钟。此时诸症大都解除,腹部有种舒适的感觉,阵发吐的肠鸣音不再出现、便意消失。原则上只选用左侧或右侧胫中穴刺一针。一般治1次即可。注意针不能直刺、深刺,否则将更增快肠蠕动,而影响疗效。   

【适应症】急性泄泻。外感风寒之邪或伤食引起的泄泻。   

【释义】胫中穴是谢国荣氏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治疗腹泄的经验穴,本穴位于胫骨后缘,在胫骨内侧裸与内踝高点之中点,故称胫中穴。   

泄泻之症,与肝脾二脏有关。脾经“上内踝前廉,正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肝经“去内踝1寸,上踝8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偱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胫中穴正位于肝脾二经之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相表里.同居中焦,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通畅,胆汁能顺利分泌和排出,促进消化。有病时,按胫中穴常有痛感,为病候反应点,根据有病必刺病候反应点的原则“以手疾按之,决然,乃刺之”,及“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故针刺“胫中穴”可以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消胀,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泄泻自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