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伞盖飞扬、贵族举杯、马牛嘶鸣…催生梨花、叶子和果实的秘密来处,沉寂着一个色彩斑斓的北朝…

 RK588 2023-02-09 发布于美国

MUSEUM

 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

图片

徐显秀墓壁画(局部)

文物,

记录过去,映照当下。

山西是文物大省,

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

各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达320余万件(套)。

每一件文物,

都讲述着三晋文明故事,

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人们从静默的文物中,

看得见鲜活的历史细节,

触摸到过往生活的人间温度,

感知器物之美、探索之美、文明之美,

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

山西晚报、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

启动了“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第一季。

从此刻起,

让我们感受山西文物的神奇……

往期回顾

第一期|陶埙:如此幽远浩漫,吹奏的人似乎被隐去了面庞

第二期|青铜鸮卣!小鸟如战神愤怒

第三期|鸟尊的暗喻:时时殷勤为探看

第四期|晋公盘往事:孟姬的陪嫁天团,跟随她从晋到楚

第五期|晋侯牛虎匜:潜藏着不可测的牛虎之力

第六期|看!104只仙鹤,围着一个老神仙!

第七期|塞外金樽酒不空!这是和平的宴飨

第八期|当举起这个从西域来的杯子,它立即发出奇异光芒

第九期|这件佛眼“回家”,涉及宿白先生、美国人史克门

第十期|云冈,小小石钵上升起一座莲台!

第十一期|一围漆画屏风,把什么映射在司马金龙心中?

第十二期|一只琉璃神兽在正脊上飞舞

第十三期|陶人面桶形器:这张脸既属于火神,也属于灶神

第十四期|唐代铁牛:百炼玄金,水怪潜形!

第十五期|月光穿过广寒宫,照见唐明皇的夜游、嫦娥的悔恨

第十六期|北魏蓝!北魏蓝!在虚空中盛开

第十七期|时间彼岸的她们与我们打着哑语…

第十八期|太山之巅,飞舞“蝴蝶结”!飞舞大唐幻梦!

第十九期|车辚辚马萧萧,历史如滚雷动荡

第二十期|晋侯“稣”的三十又三年

第二十一期|仁寿寺碑的真意

图片

山西晚报2023年1月18日报道版面

文物档案

图片

主角:徐显秀墓壁画

体态:总面积326平方米

出生时间:北齐

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

藏宝地: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图片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柔软的泥土加速了梨树根系在大地深处的延伸,密密匝匝,宛如豪华的文字在夜幕中肆意铺陈。梨树有自己的语言和感受,然而摘果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日复一日往来的脚下,那催生梨花、叶子和果实的秘密来处,更有着一个无比璀璨的空间。


2000年,被梨树根系交织包裹着的地下世界露出了真容。这是一个北朝墓葬,有着色彩斑斓的壁画。第二年,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的墓葬在太原市王家峰村的梨园内被发掘而出,墓道两壁、甬道、墓室四壁的壁画总面积达到326平方米。二百多位真人大小的人物,连同神兽、牛车、马匹、仪仗等,占据了地表之下近9米深、长度30米的狭长地带,而在墓室圆形的穹隆顶上,有着群星与银河组成的星象图,统摄着全部场景。

梨树的根须,还有其它野草的根须,不可避免地侵入了一部分壁画。现代生活的鲜活气息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完成了与沉睡世界的微妙连接。

墓主徐显秀与夫人宴饮图

图片

北齐徐显秀墓室壁画展示

墓道东西两壁是在神兽引领下,由执三旒旗、鼓吹角号、佩剑带弓、执鞭牵马的兵士组成的仪卫队列。墓室正面北壁为帷幔之下盘足并坐于榻上的墓主人夫妇宴乐情景,东侧身披翻毛领裘皮大衣的丈夫神情庄肃,西侧外穿朱砂色交领长裙的夫人沉静端丽。二人手执漆杯,正襟危坐于围屏前方,众多高足盘满盛菜肴,隆重且豪华。帐前一对双髻红裙侍女,恭立两侧。帐外左右有男女乐队,左边女乐伎分别演奏笙、箜篌、响板和琵琶,右边男乐伎分别演奏曲项琵琶、笛子、五弦和铙钹,颇有萦绕不去的韵味。

墓室西壁呈现的是墓主准备出行的场面。青罗伞盖,枣红骏马,三旒旗手、佩剑武士、引缰马夫、羽葆执事、携物随从,构成了一幅浩荡图景。东壁描绘的则是墓主夫人即将出行的场面。羽葆华盖,高轮牛车,一群侍女分别手捧包袱、妆奁和披风返首顾盼,传递出一种既紧张又松弛的生活节奏。而灵魂的出口,南壁墓门之上有莲花开放,两只兽首人身的镇墓畏兽张羽飞翔,似乎在对出行队伍做着最后的巡检,又好像讲述导引准备的完成。

图片
墓主夫人出行图

墓室无疑是人间的暂居之所,出行意味着灵魂与俗世彻底决绝,最终升天。一旦墓主夫妇完成燕享——仅仅作为仪式,毕竟他们出行的穿着都已在身——便会在畏兽的双双护卫和引导下,轻盈地骑乘而去。

再度开启后的墓室空寂幽冷。一千四百多年过去,灵魂安在?

考古人员在墓室西南角发现了墓主人的墓志和志盖。通过解读得知,墓主人为北齐高官徐颖,字显秀。徐显秀是河北人,其祖徐安、其父徐珍北魏时期均在边镇任职。他自幼生长在北地,少年时便有豪侠之气。北魏末年,他先后追随尔朱荣和高欢,因为战功卓著而逐步升迁。北齐时受封骠骑大将军、金门郡开国公,出任宜州刺史,并在洛阳大战中建立殊勋,被封武安王。后主高纬时,徐显秀进入北齐政权高层,参与统领全国军队。武平二年(571年)正月死于晋阳家中,享年七十,同年十一月葬于晋阳城东北墓地。

图片
墓主人出行图

晋阳为北齐别都,西部重镇,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都很高。北齐六帝四人在晋阳即位,两人在晋阳驾崩。众多皇亲国戚以及地位显赫的大臣云集在这里,生活中多受京都邺城主流文化的影响,死后葬于晋阳,墓葬制度和风格也基本与邺城墓葬相近。

徐显秀墓整体壁画布局呈现出横向长卷式展开的观像方式,墓道—墓室依次进行的内容布局是北齐时期壁画墓的流行做法。有学者认为,这种结构方式可能正是唐代墓室壁画结构方式的渊源之一。同时,墓主人身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出行规模的大小,因此,鞍马、牛车为视觉中心的场面规模亦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墓葬等级。

汉代以来,墓中壁画表现出行的神物一般以龙虎为主,虎首向内,龙首朝外,意味着墓主人的形体由虎引入暂歇,然后魂魄乘龙脱墓升天。北朝皇亲贵族出行,男骑鞍马,女乘牛车,既体现出游牧民族自身特性,又融合了南朝文化为代表的汉人习俗。这样,当人逝去,鞍马、牛车作为日常出行工具出现在墓葬图像中,既符合生活逻辑,也强调了游牧民族的风格化影响。

图片
徐显秀墓壁画(局部)

从徐显秀墓壁画中不难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天竺佛教文化、波斯萨珊文化、粟特祆教文化等一系列外来文化气息,例如窄袖翻领、束胸高腰的衣物,衣物上的联珠纹装饰图案,“波斯锦”或“粟特锦”的马鞍鞍袱,牛车棚顶悬置的联珠纹造型的镜状物件,带有龟兹文化印记的乐器,还有侍女的发型等等,佐证了文献资料上的许多记载,如“自北齐有胡服”。

北齐后主高纬热衷于西域文化,多宠信擅长歌舞和绘画的胡人,并且“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上行下效,徐显秀墓中的种种迹象,说明了当时社会对西域文化的广泛推崇。

图片
着连珠纹长裙侍女

一般认为,北齐墓葬的墓主人因其地位显赫,故有宫廷画师参与墓室壁画创作,就此形成一种“形制规制化、题材统一化、布局长卷化、叙事层次化”的固定模式,即郑岩先生所称“邺城模式”。徐显秀墓壁画却有着简洁生动、线条自如的个性体现,人物形神概括性极强,营造出非常直接的现场表达。布局疏密有致,物象高低错落,队列群体每部分职责明晰精准,在一种相对统一的形式下富于情绪、节奏等多方面变化,体现了北齐“简易标美”的疏体画风。

郑岩先生曾经指出,北齐时期是继汉代之后的中国墓葬壁画的第二个繁荣期,代表着“汉唐之间墓葬彩绘壁画发展的最高水平”。可以说,徐显秀墓壁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并使古代疏体绘画“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概念更为透彻清楚。

或许,画师完成壁画的那一刻,他或者他们环顾之下,被满壁行云流水的笔法和肆意挥洒的色彩点染惊动着内心。显然,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作。为了纪念杰作的诞生,他或者他们忍不住在墓里留下了最后一次调和朱砂色的陶碗,以证明壁画出自人手。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北齐徐显秀嵌蓝宝石金戒指上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荣新江 | 徐显秀墓壁画上的菩萨联珠纹

最新上线|宅在家,看这样的北齐勇将徐显秀!

徐显秀墓壁画:幽深古墓里,千年丽影缠绕胡风汉韵

图片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图片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效果图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位于迎泽区王家峰村东梨园内,是依托“200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北齐徐显秀墓建设的全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项目设计方案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韩冬青院长主持设计完成,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文物保函【2012】775号)对该设计方案批复。项目总占地2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55平方米,建设工程内容包括:壁画馆3830平方米,壁画保护研究中心1525平方米。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于2020年10月启动建设,2022年10月全面竣工,2023年将向社会公众开放。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主要陈展内容为北齐徐显秀壁画墓遗址考古及保护成果并整合省博物院的高规格北齐墓葬壁画,运用数字化陈展等先进理念打造智慧型博物馆。通过科学保护和展示以及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开创文物保护和展示科技创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型文物的保护展示提供借鉴。通过文旅结合展现北齐“别都”的繁华盛世,凸显太原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再现“锦绣太原城”北齐风华,让人民群众通过展览充分感受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了解太原历史上鼎盛时期的社会人文状况,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太原人民自豪感和满意度。

文|唐晋

图|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网络

海报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傅宇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