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 看久了会写诗的 明代文学家顾璘认为,王昌龄的《闺怨》,是“绝句中之极品也”。 明末清初学者黄生则直接推其为闺情诗第一。 今天,让我们一同品赏此作: 闺 怨 ![]() ![]() 王昌龄 〔唐代〕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不知:又作“不曾”。 诗词赏析 ![]() 诗的题目为“闺怨”,而首句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即“不怨”,这是从题旨的反面入笔,为反起的一种写法。 “闺中少妇”,尚年轻貌美的妇人,倘若有愁,也只应是离愁。丈夫远征,归期杳杳,音书断绝,独处深闺的她理应生几分愁怨。可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她的愁早已被“觅封侯”的美好幻想所掩盖,以至“不知”。 正因为不知愁,她才有心思妆扮自己,好出去欣赏春色,与百花争妍斗艳。“春日凝妆上翠楼”句,紧承首句,是少妇“不知愁”的具体表现。“凝妆”,谓盛妆,妆容秾艳,衣着华丽,表明她赏春兴致很高,心情十分舒畅。到这里,“闺怨”的主题似乎渐行渐远了,作者该怎样把它拉回呢? ![]() 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便是一个转机。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心中的波动,正是这个波动,推动着她的情绪向“愁”的方向发展。 “忽见”,无意之中的一瞥,本不该对她产生任何影响,却分明在她心底掀起了巨浪。就在她看到路旁杨柳泛青的那刻,一种从未有过(或没有意识到)的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悔教夫婿觅封侯”。为何看到杨柳,便生出一种强烈的悔恨呢? 杨柳自古是离情的象征,也是美好春光、青春年华的代名词。当她看到杨柳青青,就难免回想起与丈夫别离的情景,难免产生青春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情绪,进而对那个执着已久的梦想产生了怀疑。“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悔”字正是诗题“怨”之所在。 这首七绝,用笔简练,构思独特,意韵深婉,极耐人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