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律诗中撞韵的定义、特征和辨别方法 作者:包亚红 笔名:老爱 一:撞韵的含义 诗界对于格律诗的撞韵争论激烈,众说纷纭。有些视之为严重诗病,因而审稿如遇即退之;而有些则以为乃无中生有,无稽之谈,何病之有;有些则反以为美,认为朗朗上口,故常常有意为之;有些虽认之为诗之一病,然并非硬伤,能避则避之,不可避则不须避。 总体上说,目前对撞韵的定义争论不大;但对是否诗病,有无必要判定,以及如何辨别争论很大。因“是否诗病,有无必要判定”更多的属个人审美范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属本文探讨范围。本文旨在尝试通过分析撞韵的定义与特征,找出一个方便可行、相对正确的辨别方法,包括重新定义撞韵。 那么,到底什么是撞韵? 根据查阅的资料,获得定义如下: “所谓撞韵是指近体诗中不押韵句的尾字,即白脚字,使用了与对句押韵句的尾字,即韵脚字,韵母相同、平仄相对的字。” 二:撞韵的特征 根据定义,即“近体诗中的白脚字使用了与对句韵脚字韵母相同、平仄相对的字”,我们可以分析出“撞韵”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撞韵所指的体裁是近体诗,也即格律诗,包括绝句与律诗。如果是古体诗、词、曲等,不属撞韵的概念范畴。另外,格律诗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必须平仄相对,而其他体裁则不然。 当然,也有人说词也有撞韵。晚清诗人陈匪石先生著有《声执》一书,提到:“凡词中无韵之处,忽填同韵之字,则迹近多一节拍,谓之犯韵,亦曰:撞韵。”这个可视作撞韵的拓展,据此方法,甚至可以把撞韵的概念扩大到现代诗歌、歌词等。撞韵一说,本身争议很大,故而不主张无限拓展。 2. 撞韵针对的是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使用相同韵母。所谓白脚,是指格律诗中不押韵句的句尾字,它与韵脚,即对句押韵句的句尾字,相对。' 如: 《中秋月》: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空”、“同”、“风”三字为押韵句的尾字,故称:韵脚;“外”字为不押韵句的尾字,故称白脚。在格律诗中,白脚字与韵脚字的平仄相对,“外”字为仄,”风“字为平。 又如: 《春睡》 北宋·寇准 春力著人春睡重,叶底黄鹂鸣自送。 绿幕朱栏日观明,回廊侧户风帘动。 “重”、“送”与“动”三字为韵脚字,“明”为白脚字。“动”仄声,“明”平声。 鉴于平声韵与仄声韵的格律诗,白脚字与韵脚字平仄均相对,撞韵的定义又未规定仅适用于平声韵格律诗,故,撞韵不仅适用于平声韵格律诗,也适用于仄声韵格律诗。 3. 撞韵仅指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使用了相同的韵母,故,如韵母不同,不能认作撞韵。 那么何为韵母? 经查,“韵母是一个中国汉语音韵学术语,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 如”白脚“,拼音:bái jiǎo。”白“字,除去声母与字调后,韵母为“ai”,“脚”字韵母为“iao”。 然而,此法只适用于现代汉语,适用于《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所作的诗,对于用《平水韵》所作的诗,韵母的分辨就比较复杂。 比如::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唐·韦应物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有人说:“这首绝句,第三句白脚的“落”与韵脚“多”皆是押(uo)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这是将普通话拼音的韵母误认作中古音的韵母。“落”字是入声,按《广韵》,韵母为“鐸開”,而“多“字韵母为“歌”,完全不同,何来撞韵一说? 《平水韵》的诗,若无专门的工具,除非音韵学方面的专家,否则很难区分韵母。怎么个复杂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韵母、韵部、韵基、韵类和韵摄等概念,这些概念均可以从网上搜索获得。 “韵,包括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与韵母和韵部有区别。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包括声调。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韵部,与汉语音节的声部相对,特指狭义上的韵母,由汉语音节的韵基和韵调构成。“”韵腹加韵尾”是押韵的基本单位,为了便于称呼,就把音节中韵腹加韵尾的部分称为“韵基”。“从清儒开始,一般韵基相同的一组字,就称为“韵部”,而“韵”则专指韵基、声调相同。” 故,韵与韵母的主要区别在于,“韵”不含韵头,只含韵腹、韵尾,同时含声调:“韵母“,含韵头、韵腹、韵尾,但不含声调;而“韵”与“韵基”的区别是,后者不含声调;“韵母”与“韵基”的区别是,后者不含韵头;“韵部”是指“韵基”相同的一组字。 以刚才的“脚 ”字为例,拼音 jiǎo。韵:ǎo,不含韵头,含声调。韵母,iao,含韵头,不含声调。韵基,ao,与韵比,不含声调,与韵母比,不含韵头。 何为韵类? “中国汉语音韵学术语,指韵头、韵母和声调相同的字组成的音韵集合。韵类。韵母相同的字汇集或系联在一起而形成的音韵单位,叫做韵类。韵或韵部是按韵腹、韵尾分的类。在同一韵或韵部再按韵头划分出来的类就是韵类。清陈澧《切韵考》创造反切系联法,把根据《广韵》的反切下字系联而得的类叫做韵类。根据等呼的不同,一韵可以有一类,也可以有两类、三类或四类。后来沿用韵类称呼韵部中包含的韵母和声调。” 所以韵类与韵母的主要区别是,韵母不含声调,而韵类包含声调。比如,韵母iao,韵类iǎo。 何为韵摄? “韵学家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叫做韵摄。如“元”、“寒”、“山”、“先”、“仙”等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 可见韵摄与韵基的不同在于,韵基是一个单元,韵摄是一个归类;韵摄,不仅把韵尾和韵腹相同,即相同韵基的字,归入一类,而且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也合并进去。 以上概念很容易混淆,从而对撞韵进行误判。 如: 《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是诗评人员最喜欢列举的一首。有的诗评人员煞有其事的说道:“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韩愈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许多人也纷纷转载或引用,深以为然。但,该撞韵的判断,要么误用普通话的韵母来辨别平水韵的韵母;要么就是把韵母与韵摄的概念搞混了。 本诗”处“为白脚字,其对句字为”都“字。按《广韵》,“都”的韵母为“模“,韵摄为”遇“;”处“的韵母”鱼“,韵摄为”遇“。”处“与”都“韵母不同,但韵摄相同。故,实际并非撞韵。 另一首被普遍误判为撞韵的诗为: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岸“字,韵母:翰,韵摄:山。”还“字,韵母,删,韵摄:山。只是韵摄相同,韵母并不相同,故非撞韵。 又如,下面这首也有人认为撞韵: 《别内赴征三首》 唐·李白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诗中,”见“字,普通话jiàn,《广韵》韵摄为”山“,韵母为”先開“。”山“字普通话读Shān, 《广韵》韵摄为”山“,《广韵》韵母”山開“。两字韵母不同,故非撞韵。断为撞韵,要么按中古音把韵摄误认为韵母,要么按普通话把韵基误认为韵母,因为即使普通话,”见“与”山“,韵母一个是ian一个是an,也不相同。 由此可见,评判撞韵的关键是辨别韵母,这对于用《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所作的诗较为简单,而用《平水韵》写的诗,若非音韵学专家,则较为复杂,须借用专业工具进行检查。 三:撞韵的辨别 根据前文对撞韵的定义与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撞韵须按以下方法进行辨别。 1. 用《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写的格律诗,按普通话拼音,如果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使用了相同的韵母,则为撞韵,可通过《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汉语词典》等查对韵母。 但,一定注意,要核对的是韵母,而不是韵基、韵或韵部。 如:见与山,《中华新韵》同为八寒部,《中华通韵》同为十一安韵部,韵基均为an,但一个见的韵母为ian,山的韵母为an,因此当“见”与“山”分别出现在白脚与对句的韵脚时,并不撞韵。 又如,放与江,《中华新韵》同为十唐部,《中华通韵》同为十三昂韵部,韵基均为ang,但韵母分别为ang与iang。韵头不一样,故,当它们分别在对句的白脚与韵脚时,并不构成撞韵。 再如,久与优,友与流,也不撞。 2. 用《平水韵》写的格律诗,按中古音,如果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使用了相同的韵母,则为撞韵,可通过《广韵》等来查对韵母。 《韵典网》上已有韵母及反切下字的对照表,如下:韵母反切下字東一紅 公 東 動 孔 董 揔 蠓 弄 貢 送 凍查找方法:输入要查的字,查其小韵。小韵是其同音字,故,要查之字的韵母必与其小韵同。点击小韵字,即能查到小韵表,表内有韵母。若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的韵母相同,则为撞韵;否则,不撞。 如: 《塞外杂咏》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上《韵典网》,输入“笑”,广韵显示,私妙切□小韵,(“□”表即字已失),点击小韵“□”,即显小韵表,得:声母为“心”,韵母为“宵”,韵目为“笑”。再输入“消”,广韵显示,相邀切宵小韵,点击小韵“宵”,显小韵有,声母为“心”,韵母为“宵”,韵目为“宵”。“笑”与“消”处对句白脚与韵脚,声母相同,故,撞韵。 四:撞韵辨别的方便之法 根据撞韵的定义与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以下撞韵辨别的方便之法: 1. 凡用《中华通韵》写的格律诗,当且仅当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在同一韵部时,方须查韵母,韵母同,则撞韵,不同则不撞。也即,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不在同一韵部时,不构成撞韵。 《中华通韵》把普通话的相同韵基的字归在了同一部;它的韵部成了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同韵基的字集合。韵母与韵基的区别是:韵母有韵头,而韵基没有,其他均相同,因此,韵母相同的字包含在韵基相同的字集合内,自然也在同一韵部内。换句话说,不在同一韵部的字,韵基不同,自然韵母也不同。 但此法不适用于《中华新韵》,因它并非完全按普通话的韵基来分的。比如,十二支与十三齐,同样的韵基i被分到了两个不同的韵部;又如,它把e、o与uo合一部,eng与ong合一部, i 、er 、ü合一部等,韵基相同与相近的原则并非基于普通话,更似基于中古音。所以《中华新韵》的韵部,总让人觉得怪怪的,因为它有点古今两音混合的感觉,不今也不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通韵》才是真正的新韵。 2. 用《平水韵》写的格律诗,以入声为韵脚的诗,不存在撞韵的现象;以入声字为白脚的诗句,不构成撞韵。 中古音中,平、上、去三声,有同韵母;而入声不与其他三声共有韵母,故仄韵诗入声为韵时,没有撞韵的现象;平韵诗,入声在白脚处时,即不撞韵。 比如: 《兴庆池侍宴应制》 初唐·李乂 七言律诗 神池泛滥水盈科,仙跸纡徐步辇过。 纵棹洄沿萍溜合,开轩眺赏麦风和。 潭鱼在藻供游咏,谷鸟含樱入赋歌。 寄语乘槎溟海客,回头来此问天河。 “合”与“客”字均为入声,虽然普通话的韵母与“和”及“河”相同,均为e,但不须查《广韵》,即可直接判为不撞韵。 《五美吟·红拂》 清·曹雪芹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幕”字入声,与“夫”不构成撞韵。 3. 用《平水韵》写的格律诗,当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非入声字,且它们的《平水韵》韵部在下面的《平水韵四声配合表》中位于同一栏号内,则须查对它们的韵母,韵母同,则撞韵,不同则不撞。若不在同一栏号,可直接认作不撞韵。 平水韻四聲配合表栏号平上去入栏号平上去入一東董送屋十八蕭筱嘯 二冬腫宋沃十九肴巧效 三江講絳覺二十豪皓號 四支紙寘 廿一歌哿箇 五微尾未 廿二麻馬禡 六魚語御 廿三陽養漾藥七虞麌遇 廿四庚梗敬陌八齊薺霽 廿五青迥徑錫九 泰 廿六蒸 職十佳蟹卦 廿七尤有宥 十一灰賄隊 廿八侵寢沁緝十二真軫震質廿九覃感勘合十三文吻問物三十鹽儉艷葉十四元阮願月卅一咸豏陷洽十五寒旱翰曷 十六刪潸諫黠 十七先銑霰屑 “《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平水韵》就是一个按此原则,在《广韵》基础上,将同韵与近韵合并而成的略本。“ 按《平水韵》的成书历史看,《广韵》同韵母(声调也相同)分入《平水韵》不同韵部的可能性不大。”然而,这一观点是否成立,或者,是否有个例,有待证实。 4. 用《平水韵》写的格律诗,当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在《词林正韵》的同一韵部时,方须查对其韵母,韵母同,则撞韵,不同则不撞。也即,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不在《词林正韵》同一韵部时,不构成撞韵。 《词林正韵》在《平水韵》基础上归类合并而成,”将《平水韵》的106韵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归纳为十九个韵部,其中平、上、去三声为十四个韵部,入声为五个韵部,计十九个韵部。“ 《平水韵》在《广韵》基础上合并分类,《词林正韵》又在《平水韵》基础上合并分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广韵》相同韵母的字都能在《词林正韵》的同一韵部。(《词林正韵》未收录字除外。)反过来说,不在《词林正韵》同一韵部字,它们《广韵》韵母也不同,所以不会构成撞韵。 《词林正韵》部与部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比《平水韵》更简单、更直接,在《诗词吾爱》与《搜韵网》上使用,更方便。 5. 用《平水韵》写的格律诗,当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的普通话韵基不同时,虽然有实际撞韵的可能,但可认作不撞韵;只有当普通话韵基相同时,再去核查韵母,韵母同,则撞韵,不同则不撞。 普通话的拼音,音韵学家充分考虑了中古音的韵母、韵基等要素,有些变音,根据韵母或韵基整体或部分变音。如,斜,《广韵》韵母麻三开,发音更似 xiá,而非xié,是普通话将韵基从a变为e;而,遮、车、奢、野、者、也、夜等,普通话中将这些原为麻三开韵母字的韵基都改为e。虽然当普通话韵基不同时,《广韵》韵基存在相同的可能,但比率不是很大,相同韵母的比率更小。 再者,因撞韵被视作声调不和谐的一种诗病,在本人《浅析格律诗词中连韵的定义、特征和辨别方法》一文中,论述过中古音很难真实复原,而且撞韵是否是一种诗病,以及撞韵这个概念本身,诗界就存在着较大争议,如果用今音读时,不觉撞韵,何必要去深究一下是否撞韵? 当普通话读诵时,拼音韵基如相同,会有撞韵的感觉,然后,再去核实其中古音的韵母是否相同,以进一步判断。 五:方便之法辨别实例 根据上述推演出的方便之法,我们现在进行实例分析: 《七绝·与春相约(新韵)》 文/几点颜色(西安) 开春待等风和日,踏野相约钓玉池。 丽水柔情山弄影,迷人色里忘忧时。 因《中华新韵》不适用于方便之法,需用普通话拼音检查,“日”拼音rì,“池”拼音chí,两字韵母均为i,故撞韵。若是通韵,“日”与“池”同在四衣部,可直接判为撞韵。 现作一首三韵通押的诗举例: 《七绝·立春》 春风送绿到江堤,伴奏欢音和小溪。 若是黄昏催落日,山村留宿待晨鸡。 如是《中华新韵》,”日“与”鸡“韵母均为i,撞韵。“日”在十三支,“鸡“在十二齐,若用方便之法,则会因不在一个韵部而判不撞韵,所以《中华新韵》不适用韵部辨别的方便之法。 如是《中华通韵》,”日”与“鸡“均在四衣部,故撞韵。 如是《平水韵》,“日”为入声,故不撞韵。 再看下面这首新韵写的诗: 《我辈多艰(新韵)》 作者:陈军 来源:上海诗社古韵新风投稿群 夜里装车还转点,辛劳另议添风险。 谁知艺苑饭难吃,岂恨丝竹遗兴远。 百种行情百种难,千条路径千条胆。 元宵热度未曾衰,我辈多艰潇洒减。 新韵不适用于方便之法。如果用的是通韵,则可这样判:平声“难”与仄声“胆”字,均在《中华通韵》十一安韵部,故撞韵。“吃”与“远”,“衰”与“减”不在同一韵部,非撞韵。 下面这首用《平水韵》写成,尝试分别用三种方便之法进行辨别: 《巧手匠心(题图)》 作者:戴敏英 来源:上海诗社推荐管理群 休辞人老容颜改,只为临摹伏案台。 腊尽秋冬无艳脉,寒消春夏自花开。 青山白发层层障,飞瀑清流滚滚催。 鸥鹭沙汀宣纸上,啼莺鼓噪踏云来。 1. 用《平水韵四声配合表》,“改”与“台”在同一栏,须进一步查韵母,查《广韵》,韵母均为咍,故撞韵。“脉”入声,不撞韵。“障”与“催”,“上”与“来”,不在同一栏,故不撞。 2. 用《词林正韵》韵部,改,《词林正韵》为第五部;台的繁体字为:臺,《词林正韵》也为第五部。因此,进一步查《广韵》,韵母均为咍,故撞韵。“脉“入声,不撞韵。“障”与“催”,“上”与“来”,不在同一韵部,故不撞。 3. 用普通话拼音,”改“拼音:gǎi,”台“:tāi;两者韵基均为ai,须查《广韵》,韵母均为咍,故撞韵。”脉“mài,与”开“韵基相同;但,脉为入声,故不构成撞韵。“障”与“催”,“上”与“来”,普通话韵基不同,非撞韵。 《平水韵》写成的,也可以用两种方便之法结合起来进行辨别: 《庆元宵·品汤圆》 作者·卢秀贞河北 来源:上海诗社投稿群 元宵盛日品汤圆,粒粒糖瓜玉色穿。 口齿留香喉溢味,眉梢饱润腹萦绵。 祥临美满身康健,福浴称心事业坚。 送走瘟魔冠毒岁,迎来癸卯壮观年。 ”味“与”绵“,普通话韵基不同,直接判为不撞韵。”健“与”坚“,普通话韵基同,查《词林正韵》,”健“与”坚“均在第七部,再查《广韵》,”健“的韵母为”元開“,”坚“的韵母为”先開“,韵母不同,故,不撞韵。”岁“与”年“,普通话韵基不同,直接判为不撞韵。本诗无撞韵。 再如: 《春夜忆亡妻彩云,不禁凄然泪下,率成六绝,聊当一哭 其二》 现当代·吴继曾 英魂杳杳竟何之,闷对孤檠泪湿衣。 回忆昔年心粉碎,联床空有梦魂归。 ”碎“suì,”归“guī,普通话韵基相同。再看《词林正韵》,”碎“第三部<灰(半)>,”归“第三部<微>,两者同在第三部。或者,再看《平水韵四声配合表》均在”灰“字栏。故,仍须查《广韵》,“碎”的韵母:灰,“归”的韵母:微合,故,不撞韵。 同样的“碎”字,我们再比较下面的诗: 《黄山遇雨 其二》 宋·汪兼山 碑翻荐福雷轰碎,舟近蓬莱风勒回。 山意有馀还不尽,青鞋留待后游来。 “碎”,suì,《词林正韵》第三部<灰(半)>,《广韵》韵母:灰。回,huí,第三部<灰(半)>,韵母:灰。“碎”与“回”撞韵。 《馆娃宫》 中唐·殷尧藩 宫女三千去不回,真珠翠羽是尘埃。 夫差旧国久破碎,红燕自归花自开。 “碎”suì”,来“lái,普通话韵基,一个ui,一个ai,两者不同,可直接判为不撞韵。如进一步查,“碎”属《词林正韵》第三部<灰(半)>;“来”属第五部 <灰(半)>,虽然《平水韵》同属灰部,但《词林正韵》已将灰部一分为二,两者在《词林正韵》不属同一部,可判不撞韵。实际,“碎”的韵母:灰,“来”的韵母:咍,韵母不同,不构成撞韵。 《词林正韵》中第三部与第五部,将《平水韵》中多个部一分为二,是其中较为复杂的韵部,现再以”宰“字为例,列举分析: 《还过龙门》 元·马祖常 紫塞秋高凤辇回,龙门有客去还来。 荡摩日月昆崙坼,吐纳风云混沌开。 天帝有神司主宰,地灵无力戴崔嵬。 谁知石濑成飞雨,不使时人污酒杯。 ”宰“,《平水韵》十贿,”嵬“为十灰,同在《平水韵四声配合表》灰字栏,无法直接判。但是若用普通话,”宰“与”嵬“,韵基不同,一个ai,一个ei,可直接判为不撞韵。或者,用《词林正韵》,”宰”在第五部,“嵬“在第三部,可直接判为不撞韵。实际上,”宰”《广韵》韵母:咍;”嵬“韵母:灰;两者不同,故不撞韵。 《又过镇南州》 明·郭登 万里狼烟去复回,征衫风露黯黄埃。 一年寒食梨花近,二月春晴燕子来。 绿水亭前罗带绕,碧山窗外画屏开。 经过每爱弦歌宰,骥足终非百里才。 ”宰“与”才“,《平水韵》一个十贿、一个十灰;普通话韵基相同,均为ai;《词林正韵》,两者均在第五部;《广韵》韵母均为咍。故,撞韵。 《送瑞安刘明府》 明·李攀龙 刘桢词赋不群才,百里新承汉宠回。 吴地青山飞舄下,大江秋雨挂帆来。 白云堪赠神明宰,海色遥临睥睨开。 到日自逢花满县,更怜春树接天台。 ”宰“与”开“,《平水韵》一个十贿、一个十灰;普通话韵基相同,均为ai;《词林正韵》,两者均在第五部;《广韵》韵母均为咍。故,撞韵。 《复叠》 清·赵显命 区区礼数逼身来,自入山门许放开。 度峡联翩游子屐,临流真率故人杯。 深深谷树啼黄鸟,寂寂僧寮长碧苔。 污我清襟何郡宰,却将尘牒受题回。 ”宰“与”回“,《平水韵》一个十贿、一个十灰;普通话韵基不相同,一个ai,一个ui,直接判为不撞韵。《词林正韵》,前者在第五部,后者在第三部,可判不撞韵。实际上,前者《广韵》韵母为咍,后者为灰。故,不撞韵。 有些字变音较大,比如,“斜”,今音读xié,中古音更接近于xiá,即使如此,仍然可用方便之法,如: 《幸白鹿观应制》 初唐·沈佺期 紫凤真人府,斑龙太上家。 天流芝盖下,山转桂旗斜。 圣藻垂寒露,仙杯落晚霞。 唯应问王母,桃作几时花。 “下”,普通话xià,“斜”,普通话xié,韵基不同,直接判为不撞韵。 另一法为:查《词林正韵》,“下”在第十部<马>;“斜”,在第十部<麻>,在同一韵。须查《广韵》,“下”韵母为麻二開,“斜”韵母为麻三開,韵母不同,故不撞韵。 《合欢花二首 其一》 清·陈廷敬 子岂无知者,枝开敛复斜。 青蓂空有荚,朱草不生花。 晕碧笼轻霭,裁红散晚霞。 合欢名并美,相伴在天涯。 “者”:zhě,斜,xié,普通话韵基均为e,查《词林正韵》,“者”与“斜”均在第十部。查《广韵》,韵母均为麻三開。韵母同,故,撞韵。两者撞韵是如前所述,在变音过程中,中古韵同韵母的“者”与“斜”,其韵基均从原来近似于a,变成了e。 “荚”普通话韵基a与“花”的同,《词林正韵》为入声,故与“花”,不撞韵。“霭”与“美”,分别与“霞”和“涯”普通话韵基不同,故不撞。 六:给撞韵的一个新定义 通过上面对撞韵的含义和特征的分析以及实例辨别,我们发现辨别撞韵比较复杂,尤其是用《平水韵》写成的诗,稍不留意,就会误判。而一些曾被广泛认作撞韵的诗,认真分析后,实际上并不撞韵。究其原因乃撞韵的定义常被误解,要么把韵基误认作韵母,要么把现代汉语的韵母认作中古音的韵母,要么把平水韵的同韵与近韵认作韵母。 如: 《送庐陵郭氏怡怡堂》 明·郑真 棠棣花开晓砌空,埙篪度曲奏春风。 绮筵每爱樽罍共,绣被多怜寝席同。 鸾凤联飞云出洞,雁鸿相近月当空。 德星早应贤才聚,双璧终看奉帝宫。 这首诗,”共“,拼音:gòng,”同“拼音tóng,”洞“dòng,”空“kōng”,普通话中四字韵母均为ong,读起来第一感觉就是“共”与“同”撞,“洞”与“空”撞。然而,“共”,《广韵》韵母为鍾,“同”、“洞”、“空”为東一。故,“洞”与“空”撞,而“共”与“同”不撞。在《平水韵四声配合表》中,“空”与“同”在东字栏,“洞”也在东字栏,而“共”却在冬字栏,并不撞。那么,是不是只要在配合表同一栏就撞呢?也不尽然。 如: 《留题碧落洞》 北宋·连希元 神仙谁道杳难穷,老俗相传住此宫。 山裂旧分三岛洞,羽飞曾驭九天风。 玉为双阙无尘到,云作丹梯有路通。 谁问稚川何处在,俨然金灶列壶中。 “洞”与”风“均在《平水韵四声配合表》的东字栏,按《平水韵》韵看似撞,然而,“风”的韵母为東三,“洞”的韵母为東一,并不撞韵。那是因为《平水韵》是归类合并了《广韵》,《平水韵》的一个韵部包含一个或多个《广韵》韵部的字,而《广韵》一个韵部本身包含一个或多个韵母的字。 由此可见,对于用《平水韵》写的诗,如果没有一个可靠方便的工具,除非成为音韵学方面的专家,否则,很难精确判断或有效避免诗歌创作中的撞韵现象。格律诗本身已是小众文化,如再人为设置障碍,无疑会影响格律诗的传承与发展。那么,有无好的办法?或许可给撞韵一个新的定义,让撞韵的辨识更加直接、简单与方便。 根据前文分析,剔除入声后,《平水韵》诗的撞韵有三种方便之法,我们可设法采用其中一法,用于重新定义。如用普通话韵基之法来定义,则无疑是将今音与古音混为一谈,不可取。 另一法是用《平水韵四声配合表》,虽然配合表有三十一栏,分类较细,然而,其一,《配合表》的普及性不够,并未被广泛应用;其二,《配合表》不够直接,须另外查表;其三,许多近音,今人读起来觉得撞实际不撞,并未降低辨别的难度。 而《词林广韵》虽是词用韵书,然而,它已与《平水韵》一起,成为诗人必备且常用的工具书,也均能在《搜韵网》、《诗词吾爱》等网站轻松获得。它的韵部分类是建立在《平水韵》的基础上的,但更加简单,平上去三声合归一起,共用部名,入声单独列出。它的分部更接近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相比较而言,借用《词林正韵》的方便之法来定义,更合适。 于是,我们给撞韵一个新的定义,如下: “所谓撞韵是指用今音写的近体诗,其不押韵句的尾字,即白脚字,与对句押韵句的尾字,即韵脚字,平仄相对、韵母相同的现象;用《平水韵》写的近体诗,其不押韵句的尾字,与对句押韵句的尾字,位于《词林正韵》同一个韵部的现象。” 也即,将撞韵分成两种情况。用《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写的诗,按原定义,以韵母作为判断依据;用《平水韵》写的诗,则以《词林正韵》的韵部作为判断依据。根据“韵部,与汉语音节的声部相对,特指狭义上的韵母,由汉语音节的韵基和韵调构成。”这一概念,对此新定义的撞韵,我们称之为狭义上的撞韵。 与之相对,原定义:“所谓撞韵是指近体诗中不押韵句的尾字,即白脚字,使用了与对句押韵句的尾字,即韵脚字,韵母相同、平仄相对的字。”因其传播已久,更加专业,我们称之为广义上的撞韵。由此可见,狭义的定义实际上是专为《平水韵》写的诗而作,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义如下: 狭义上的撞韵是”指用《平水韵》写的近体诗,其不押韵句的尾字,与对句押韵句的尾字,位于《词林正韵》同一个韵部的现象。“ 狭义上的撞韵的定义,有以下缺点: 1. 从音韵学角度看,不够精细,《词林正韵》韵部分类较宽,不象《广韵》韵母这般精确细微。 2. 用《平水韵》写的诗,却用《词林正韵》为判音韵,让人觉得突兀, 3. 扩大了撞韵的范围,许多原本不撞韵的,也会被判作撞韵;对于创作撞韵诗的人来说,这是降低了难度,而对于要避撞韵的人来说,这反而增加了难度。 因此,狭义上的撞韵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使用: 一)该定义被特定的群体、社团或组织等认可或指定,可在该群体、社团或组织内使用。 二)该定义已被广泛传播,并得到普遍认可。 否则,该定义仅可用于诗歌创作时规避广义上的撞韵,而不能用于诗稿审核或诗歌评选时判断广义上的撞韵。即,如不犯狭义上的撞韵,必不犯广义上的撞韵;然而,反之则不然。 有了这个新定义,我们再来回顾前文所提之诗例: 如: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因“岸”与“还”均在《词林正韵》第七部,所以“岸”与“还”构成了狭义上的撞韵;然而,”岸“字,《广韵》韵母为翰,而”还“字韵母为删,中古音的韵母并不同,故,并非广义上的撞韵。 又如: 《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处”与“都”均在《词林正韵》第四部,故,构成狭义上的撞韵;然,“处”的《广韵》韵母为”鱼“,都”的韵母为“模“,故,并不构成广义上的撞韵。如此,则不必再为前人在“狭义上的撞韵”寻找托词,甚至故弄玄虚了。 再如: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唐·韦应物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笛”在《词林正韵》第十七部与“波”在第九部;“落”在第十六部,“多”在第九部。故不构成狭义上的撞韵。因狭义上不撞韵,故也不构成广义上的撞韵。 从上面可以看出,狭义的撞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解决一些典型的撞韵方面的争议,起码从形式上,让诗评人士和音韵学专家的观点得到同等的尊重。 当然,新定义将撞韵的范围扩大,有些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些却相差很远,让人感觉怪怪的。 比如: 《寓言》 唐末至五代·齐己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 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 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本“与”根“同在《词林正韵》第六部,故构成狭义上的撞韵。虽然广义上,两字《广韵》韵母不同,不构成撞韵,然而,普通话中”本“běn与”根“gēn韵母均为en,读起来却有撞的感觉。故而,本例中狭义上的撞韵更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另如: 《吴门送客》 唐·曲信陵 乱山吴苑外,临水让王祠。 素是伤情处,春非送客时。 不须愁落日,且愿驻青丝。 千里会应到,一尊谁共持。 ”外“与”祠“同在《词林正韵》第三部,构成狭义上的撞韵。然而,两字不仅广义上不撞韵,而且现代汉语并无撞的感觉。当然,《平水韵》本身有异于现代汉语,比如,“日”与“丝”按今音就是撞韵,然而,《平水韵》中“日”是入声,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均不撞韵。 用狭义上的撞韵分析前人的作品,甚至,除非有事先规定,否则,对今人的作品,仅能用于辨别现象,而不可用于评判优劣。 比如: 《挽萧以忠主事二首 其二》 明·苏仲 黍炊未熟功名事,尘世先遗梦奠悲。 杨柳江寒灵榇远,雪山风急旅魂迟。 箕裘赖有传家子,国事还看太史碑。 欲奠临流一杯酒,不胜挥泪洒天涯。 “ 事”与“悲”,“子”与“碑”,均在《词林正韵》第三部,故构成狭义上的撞韵。但,不能因此说诗人犯了撞韵的诗病。不说狭义上的撞韵是刚刚发明的,就是《词林正韵》这部韵书也是在诗人之后的清朝才有,怎么能让前人来接受今人的概念?更何况,它们并不是广义上的撞韵。因此,我们不能以诗病为由,用狭义上的撞韵的概念来指评前人(甚至未认可该定义的今人)的作品。 七:总结 根据上文的论述、分析及实例辨别,我们可对格律诗中撞韵的定义、特征与辨别方法作以下总结: 所谓撞韵是指近体诗中不押韵句的尾字,即白脚字,使用了与对句押韵句的尾字,即韵脚字,韵母相同、平仄相对的字。它与连韵、挤韵等被称为声调不和谐的一种诗病,但并非格律硬伤。诗人创作诗时,可避则避之;诗稿审核或评论时,能指应指出。 撞韵仅针对近体诗,其他体裁不在定义范围内。 撞韵针对的仅是白脚字及其对句的韵脚字,句中其他字不在定义范围内。 撞韵针对的仅是韵母,并非指韵、韵基、韵部、韵摄等。 用《中华新韵》与《中华通韵》写的诗,韵母按现代汉语拼音;用《平水韵》写的诗,韵母须按《广韵》。 《中华通韵》因按韵基相同与相近原则分部,可用韵部的方便之法,不在一韵部,就不撞韵;同在一韵部时,再查韵母,韵母同则撞,不同则不撞。 《平水韵》写成的诗有以下方便之法: 1. 入声字在白脚或对句韵脚处时,不构成撞韵。 2. 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不在《平水韵四声配合表》同一栏内时,即不撞;在同一栏内时,再查韵母。 3. 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不在《词林正韵》同一部时,即不撞;在同一部时,再查韵母。 4. 白脚字与对句韵脚字,若普通话韵基不同时,即便有撞韵可能,也可认作不撞韵;若普通话韵基相同,再查《广韵》韵母。 因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平水韵》写的诗的韵母,常常被误作韵、韵部、近韵、韵摄,甚至是普通话的韵基或韵母等,从而造成误判甚至争议。如要正确辨别撞韵,需有专业的音韵学知识,或者学会用《广韵》查韵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有碍于近体诗的传承与发展。故而试图给撞韵一个新定义来解决这一矛盾。 新的定义仅针对于《平水韵》写的诗,并且从撞韵辨别的方便之法中,取相对直接、简单与方便的一个,称之为狭义上的撞韵,如下: 狭义上的撞韵是”指用《平水韵》写的近体诗,其不押韵句的尾字,与对句押韵句的尾字,位于《词林正韵》同一个韵部的现象。“ 与之相对,原定义被称之为广义上的撞韵。 狭义上的撞韵,有《词林正韵》分部过粗、不似《广韵》精细,用词韵来别诗韵也觉突兀,而且扩大了撞韵的范围等缺点,因此,只有在下列条件下使用: 1. 在被认定的群体、社团或组织内使用。 2. 在被广泛传播或普通认可后使用。 否则,新定义仅可用于诗歌创作时规避广义上的撞韵,而不能用于诗作评审时判断广义上的撞韵,更不能用以诗病为由,用狭义上的撞韵来指评前人或未认可该定义的今人的作品。 八:致谢 因与枕石漱流老师关于连韵问题的探讨,激发深入学习,写就《浅析格律诗词中连韵的定义、特征和辨别方法》一文,从而进一步对撞韵问题学习研究并写就本文,在此,向枕石漱流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在《浅析格律诗词中连韵的定义、特征和辨别方法》一文发布后,玄帐旅人老师在音韵学方面给予了批评指正,在本文写作中,又给于指导及帮助,提供《平水韵四声配合表》等,并给出诸多意见与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习诗过程中,曾就撞韵的辨别请教陈同文老师,老师指引让查《词林正韵》,这也给予本文所述方便之法及新定义一个启发,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为调解诗社内部关于连韵、撞韵和挤韵等的不同意见,上海诗社社长蓝成东老师专门著《格律守正,过犹不及》一文,劝诫守诗词内容及格律之正,把“精力放在追求诗词意境,炼字造句上”,对于连韵、撞韵和挤韵之类,切莫究之过深,“过犹不及”。文中还引用复旦名教胡中行之“挤韵,撞韵,音步同不属于格律问题,无所谓可不可,但在写法上能避则避',以及,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上海诗社首席顾问周清印之“挤撞连韵问题不是格律诗的硬伤,可避可不避”等观点。此也为本文寻找方便之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此对蓝成东老师表示衷心感谢,感谢老师提示扔掉某些不必要的“镣铐”。 在本文著作过程中,参考阅读了撞韵相关的网络文章。其中,《诗词吾爱》网上夏新涛老师著有《诗苑札记》三篇,对连韵、挤韵和撞韵等问题有深入而详细的研究与评析,受益匪浅。参阅的另一些老师的作品,参见文后的《参考资料》。在此对夏新涛老师等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撞韵“等问题在诗词界争议已久,本文只代表一己之见,不期统一观点,但愿求同存异,在此向真心的读者老师们表示感谢;在论述过程中,因学识局限,且仓促而就,难免有遗误之处,在此向细心的读者老师们表示感谢。著作本文,忙中抽闲,也颇费了一番工夫与心思,如觉有用,读者尽可转发传阅,但请勿忘注明作者姓名,在此向热心的读者老师们表示感谢。 包亚红(老爱) 作于:常州 2023年2月6日 附:参考资料: 《格律守正,过犹不及》,作者:蓝成东 《诗苑札记之二 诗词中的连韵与同音字辨析》,作者:夏新涛 《词林正韵考》作者:李尚一 《<浅谈诗的撞韵>必读》,作者或转载者:诗词达人沉思 《什么是诗的撞韵?什么是词的撞韵?撞韵是一种诗病吗?》作者:@老街味道 《谈谈诗的“撞韵”,写诗需要避免撞韵吗?》,作者:驶向一江秋 《简论律诗中的挤韵、撞韵、连韵和律诗九戒》,微博作者:东篱花匠 《搜韵网》、《诗词吾爱网》、《韵典网》、《百度》等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