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便﹙偶尔﹚翻翻之夜读三国--成王杀召公

 新用户3951uudG 2023-02-09 发布于河南

成王杀召公

书接上回,皇帝认了刘备叔,曹操的一般谋士曰:“天子认刘备为叔,恐无益于明公。”

操并不这样认为,说一、彼既认为皇叔,吾以天子之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二、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

厉害吧?他没了人马,在我掌握之中,还能腾起什么大浪。曹操忧虑的是,内大臣与外诸侯联合起来(这一点,就是农民起义的张角也深得其味,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遍观诸侯,袁绍兄弟是个劲敌,而且这袁术还怀揣传国玉玺(刘备也这样认为,“论英雄”的时候,第一个举的就是袁术),久有觊觎之心,要是他有个内应,那还不?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中原名士们杨彪、孔融、崔琰等人皆有正统的思想,对曹操的弄权十分不满,虽然没有军权,但都是朝廷的大臣,占舆论的高地,曹操也知道,说“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弄了一个“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的把戏,就是后回书中的“许田打围,指鹿为马”。

于是先拿太尉杨彪开刀,我们知道后来的孔融、崔琰一个个“不明不白”的去了。若单看杨彪的官职,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那是很厉害的,应该说比司徒王允还有权力,但在诸侯混战,曹操坐大的时候,就只是一种摆设了,但曹就得杀鸡给猴看,于是密使人诬告彪交通袁术,遂收彪下狱,命满宠按治之。

名士们惺惺相惜,唇亡齿寒,于是孔融谏操:“杨公四世清德,岂可因袁氏而罪之乎?”

知道主事的人是谁,他不去求汉献帝,说明这些名士们并不憨(死,大约可以理解为殉节)。

操很有意思,一推六二五:“此朝廷意也。”

玩弄权玩过天下,玩语言玩不过名士,融曰:“使成王杀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耶?”

想起来后来曹丕纳甄氏为妻,孔融玩的把戏来(我不明白,什么东东他们都不满,发牢骚),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知道,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问“出何经典?”孔融则捉弄似的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这就是成语“想当然”的来历。

前面还可以说救人,后面的纯粹就是卖弄了,以致曹操为了战争需要禁粮食酿酒,他还发怪调,就不可原谅了。


说了这么多外围的,“成王杀召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也是这位先生想当然的: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成王想杀一个大臣(也许真有召公这个人,据说他是周公的同辈),周公能不知道吗?

其实应该有个疑问,孔融所谓的是“不知”还是“周公可得不是他的意思耶?”杨彪该不该死,好像与曹操知不知道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到底是谁要他死的。

大约大家都心领神会,而且大约曹操也知道自己刚立住脚跟,才灭了一路诸侯吕布,其他的袁绍等还虎视眈眈,不到痛下杀手的时候,你看,后面的杀孔融(连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就是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故事)、崔琰等还客气什么,尤其是功大的荀彧,又何尝犹豫了。所以不再孔融的利嘴,而在,说句时髦的词:形势。

而收拾议郎赵彦顾不得那么多了,他“愤操专横,上疏劾操不奉帝旨、擅收大臣之罪”,这是触及根本的,于是收赵彦杀之。

不过这和《三国志》说的不一样,人家说是审问官满宠救了他,假装痛打审问不出来,说曹操“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于是放了。

不管是因谁放了(《演义》也许不可信,但《后汉书》采用《演义》的说法,而且还发挥了的更多: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其实还是形势,而且的确放了从根本上对曹操的擅权影响不大。

后来的杨修不吸取父亲的教训,就被“咔嚓”了,暮年的杨彪很有意思,曹操杀了他的儿子,只能以“舔犊情深”聊以慰藉,大约他从开始就没有孔融等人的妄论国事,也没有儿子的恃才外露,只是勤勤恳恳为官,老老实实做人。


还有一个要说的,乱世时跟着袁家人(可能是人丁太旺了,名门望族的缘故,尸位素餐,不是安天下的主)比较倒霉,曹操也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董卓擅权,把身处洛阳的袁隗和袁基(袁术之兄)一家二十余人杀害。

唉,头在自己的身上,但往往自己做不了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