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强关系与弱关系

 细雨青衫 2023-02-09 发布于重庆

背景

     弱联系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3年提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他在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以反映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平时很少联系或不怎么熟悉的人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紧密的朋友基本帮不上忙,真正能介绍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研究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关系。他据此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关系必定是弱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

概念

  强关系:最有可能产生于家庭成员、同事、同学等之间,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机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有较强的情感维系着。血缘、地缘(老乡),都是强关系的典型代表;

  弱关系:弱联系(weak ties)是指人们由于交流和接触产生、联系较弱的人际交往纽带,表现为:互动次数少、感情较弱、亲密程度低、互惠交换少而窄。例如,见过一面或是被人无意间提到的一个人,人与人之间联系较少,可能只是聊过几句或是打过招呼,并没有较强的情感维系在一起并且互动的机会也很少。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在他做的调查中,美国社会是一个弱关系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他认识的各行各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办成他想要办成的事。而那些交往比较固定,比较狭窄的人则不容易办成事。

图片

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强联系最可能产生于个人与核心家庭成员、挚友、工作搭档、事业合作伙伴和主要客户之间,表现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机会。

  与强联系相反,弱联系范围更为广泛。与同学、朋友、亲友、邻居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甚至曾经的强联系也会因为沟通、互动机会的减少而沦为弱联系,主要是由于个人的时间、经验和沟通机会造成的。根据150定律,每个人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维持在150个左右,其中强联系约30个,弱联系约120个。

联系

  在互联网社交类产品中,典型的'强关系'社区有:朋友网、Facebook、人人网、微信等,好友之间互相结识,可能是同学、可能是同事,这种维系的纽带将会伴随着你们的生活,不会轻易的改变。而'弱关系'社区典型的莫过于陌陌、豆瓣,微博等。在这一类社交产品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相对复杂,你们可能是通过地理位置、一部好看的电影或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从而产生了互动和交流,而且这种交流的维系较脆弱,很有可能你们只是聊上两句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之中。当然“弱关系”是可以转换为'强关系'的,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可能因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从而攀谈起来互相吸引对方,从而结识相爱相恋,变成了'强关系'。

  在'强关系'社区中,由于人们之间已经有了一份固定的情感基础,所以社交的重点是人。例如,在人人网中,你的小学同学可能每天都发一些无病呻吟的牢骚,虽然看起来索然无味但是也不会影响你们在人人网中的好友关系。而在'弱关系'社区中,例如微博上的某个公知大号,如果他整体没完没了刷屏就算内容是你所感兴趣的,你也会毫不犹豫的取消关注,所以在'弱关系'社区中恰恰相反,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信息的质量。

  而正因如此,在'弱关系'社区中的信息流动速度会远大于'强关系',人们鼓励优质的信息内容出现,而且不像'强关系'社区中的人们,由于彼此关系接近所接触所了解的信息趋同,不易引入新鲜事物,在'弱关系'社区更容易引发信息的传播。甚至可以片面的理解为,'强关系'社区的核心是社交,'弱关系'社区的核心是传播,就像微信朋友圈与微博,前者信息流动慢但是都是你周遭人的故事容易引发互动,后者信息传播极快可能几天一个热门话题就被一个新的所淹没。

作用

  弱链接在我们与外界交流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得到新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弱链接的作用。这些弱链接,或是熟人,都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同地方的人通过弱链接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最亲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弱链接的威力正在于此。

  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者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连接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连接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管道。

图片

意义

  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构成了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即“强联系” (Strong Ties)现象;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中还存在另外一类更为广泛亦更为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他把这种关系定义为“弱联系”(Weak Ties)。

  在探究一些网络现象时,使用弱联系(Weak Ties)的概念比使用强联系(Strong Ties)的概念来得重要。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往往不是“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弱联系”虽然不如“强联系”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就像在著名的六度分隔实验中,正是层层叠加的弱联系将世界上原本毫不相关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由于弱联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其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它比强联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同时,格兰诺维特提出了测量关系强度的四个维度:互动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感情力量(感情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他还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判断方法,即朋友圈子的重叠(overlap)程度。当两个人没有关系时,他们的朋友圈子重叠程度最小;关系强时,重叠程度最大。

  这个充当信息桥的必定是弱关系”的断言,就是对欧美社会学界的社会网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弱联系力量”假设。这种假设充分考虑到强联系多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间发展起来,而弱联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个体间一旦建立起强联系,便意味着其朋友圈子的重叠程度较大,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群体内部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的相似性较高,因此通过强联系获得的信息的重复性很高。弱联系更多的发生在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弱联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联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结构与阶层的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这就是“弱联系的力量”。

应用

1

    从“弱联系”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强联系关系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形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联系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联系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管道。越是关系紧密的朋友,提供信息的广度越小。而在友人之间,情况却恰恰相反,往往因为太过熟悉,在提供信息之前,就会主观地将一些自己判读为不合适的信息屏蔽掉,造成接收者信息缺失。

  弱联系的信息传递相反,弱联系则较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讯息,使得网络中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的机会,即联合其它网络位置的人来减低社会结构的限制以取得结构利益。正因为是弱联系,沟通相对较少,信息提供者对当事人的信息往往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提供者对当事人只是有某种能力上的模糊印象,所以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对当事人能力的评估是基于正向基础之上或者是“粗加工”。

  全球著名猎头费洛迪认为,最好的“弱联系人”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弱联系人是职业的,而不是社会化的联系人,只有这样他们给你提供的信息才可能是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其次。这些弱联系人的“联系链条”非常短,这意味着他们要么认识你,要么认识你的某一位熟人,一般来说,从消息提供到接收者之间,关系链不超过两层,一旦超过两层,信息的准确性就开始出现变化。

2

      弱联系的集大成者:社交网络

  作为一种普及范围极广的网络应用,网络社交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分享功能。传统社会中,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交往密切的亲人、朋友、同事,彼此之间互动频繁,因此他们相互间拥有和分享的信息、知识等是经常重复的;与之相对应的,通过那些更为广泛和浅层的社会关系,我们可能更容易获得此前陌生的信息。这些关系被社会学家称之为“弱联系”。有研究表明,“弱联系”是不同社交人群之间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数量与质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信息开放和活跃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对于“强联系”来说,“弱联系”更像是将整个社会串联起来的虚线。它并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而是通过信息来把人联系起来。与“强联系”的实线相比,尽管“弱联系”的虚线没有实线明朗,但虚线的广泛度远在实线之上。SNS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作为实线,把人与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社会网络,建立起一个熟人的“强联系”。这种“强联系”可以方便的让用户知道自己的好友最近在干些什么,但是相对起来比较封闭,信息传播速度也比较缓慢,传播的范围也不会太广。毕竟许多SNS网站用户只限于把自己圈子内的好友加进去,在信息的量上难以得到保证。

  而Twitter类的微博网站是以信息作为虚线,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弱联系”,通过信息建立联系,这种方式可以让信息传递得更加快捷和广泛。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强联系”的主体是人,加强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而“弱联系”的主体则是信息,加强的是信息间的交流和传递。如果更深入一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信息作为一 种媒介,那些对某些信息有共同兴趣喜好的用户,通过信息这个媒介联系起来,并逐渐形成一个特定圈子,那么社会化网络就能真正搭建起来。

  互联网提供了让原本素不相识、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都很遥远的陌生人互相结识和交谈的机会,非常适合“弱联系”的建立和增长,对于强化整个社会的信息共享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应进一步挖掘网络社交在信息分享上的潜力,通过强化网络诚信等手段积极为各种网络“弱联系”的建立创造条件,并对那些有利于帮助网民开展网络社交、构建各种新的社会联系的网络平台、网络工具,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