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享|国医大师徐经世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一则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09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张国梁,周灏

摘要

病史摘要:

患者自半年前开始出现恶寒发热,最高体温达40℃以上,持续至夜半,大汗出而热退,次日复起,反复发作持续半年之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疟原虫(-),给予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辗转各大医院住院治疗,未见疗效。直至本月4日始入住我院消化内科诊疗。察其面色苍白无华,唇淡,牙龈淡白,手冷,适值恶寒刚过,正在发热,体温39.5℃,自觉头痛、胸闷、气短、口干口渴。

四诊信息:

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迟缓。

中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气阴两伤,少阳不和。

西医诊断:不明原因发热

干预措施:

甘温除热、和解枢机。

疗效转归:

用药第四天恶寒发热停止,唯身体虚弱、食少便溏、气短汗多。此病邪已解,脾胃虚弱,气阴不足,故出现食少便溏、气短汗多等症。治宜气阴双补、调和胃肠,拟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后康复出院。

关键词

内伤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 甘温除热; 中医

引言

此案正是甘温除大热之典范,案中患者面色苍白无华,唇淡,牙龈淡白,手足怕冷,气短汗多,脉来沉细迟缓,显示中气不足,元气亏损之象。其发热即李东垣所谓的气虚发热,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此时用之最合法度。然患者症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每至发作,体温颇高,大汗出,久则必损其阴,故兼见口干欲饮等症,若此时以原方套用,则恐更伤其阴,故仅取方中主药黄芪、太子参以补益中气,配柴胡升阳举陷以发挥甘温除大热之功,另以参麦散、甘麦大枣、石斛等甘寒之品养阴清热以佐之,药症相合,疗效迅速。由此观之,补中益气汤的适应证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但关键在于方药加减,灵活多变,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如此方是补中益气汤广泛应用之所在。

临床资料

一、病例介绍

卫某,女,45岁,合肥人。初诊时间:2009年4月24日。

主诉:恶寒高热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半年前开始出现恶寒发热,最高体温达40℃以上,持续至夜半,大汗出而热退,次日复起,反复发作持续半年之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疟原虫(-),给予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辗转各大医院住院治疗,未见疗效。直至本月4日始入住我院消化内科诊疗。刻下症:面色苍白无华,唇淡,牙龈淡白,手冷,适值恶寒刚过,正在发热,体温39.5℃,自觉头痛、胸闷、气短、口干口渴。

既往史:无。

家族史:无。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疟原虫等检查未见异常。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气阴两伤,少阳不和。

西医诊断:不明原因发热

四、干预措施

治用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加减,以甘温除热、和解枢机。处方:

生黄芪30g 太子参25g 杭麦冬15g 柴胡12g 黄芩10g 嫩青蒿15g 石斛20g 浮小麦50g 五味子10g 芦根20g 甘草5g

生姜3片,红枣5枚为引,6剂,水煎服,日2剂,连服3天。

二诊:药后诸症皆有改善,在用药第四天恶寒发热停止,唯身体虚弱、食少便溏、气短汗多。此病邪已解,脾胃虚弱,气阴不足,故出现食少便溏、气短汗多等症。治宜气阴双补、调和胃肠,拟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生黄芪30g 太子参25g 杭麦冬15g 炒白术15g 陈皮10g 炒诃子15g 姜竹茹10g 石斛20g 浮小麦50g 五味子10g 谷芽25g 甘草5g

10剂,水煎服,日1剂。

五、疗效转归

二诊服药10剂已无发热,乏力、便溏、气短多汗、纳差等症状均明显好转,嘱其以饮食调之,不药观察。

临证体会

此案乃系气阴两伤,少阳不和,枢机不利之象,邪在半表半里,故出现恶寒发热,反复发作持续半年之久,面色苍白无华,唇淡,牙龈淡白、气短、口干口渴是气血、气阴不足之象,胸闷、指甲发乌、舌暗红边有瘀斑、脉迟缓是气血不调有瘀滞所致,大汗出乃为气虚不固,证属内伤发热范畴。气虚发热据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论述,是因脾胃虚弱,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故见发热自汗、脉洪按之虚软、舌淡苔薄白,其非外感发热可知。单纯的气虚发热无恶寒,即使有也微乎其微,脉洪按之虚软,一般上午热盛。本案恶寒、脉沉细迟缓,可知并非单纯的气虚发热,而是气虚与枢机不利合而发热,故出现上述脉证。柴胡、黄芩、嫩青蒿之和解少阳与生黄芪、太子参、柴胡甘温除热合用,故而取得了良好效果。杭麦冬、石斛滋阴,浮小麦、五味子敛阴止汗,芦根清热除烦、利尿、生津止渴,为清肺泄热润燥止咳之佳品。药后诸症皆有改善,服药后第四天恶寒发热停止,唯身体虚弱,食少便溏、气短汗多。此乃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已解,而脾胃虚弱之象尽显,其治又宜气阴双补、调和胃肠,仍以上方去柴胡、黄芩、芦根、嫩青蒿,加炒白术、陈皮、炒诃子、姜竹茹、谷芽。加强了健脾化湿、助运涩肠之功。药后诸症悉减,趋于痊愈。

参考文献:

杏林拾穗:徐经世临证经验集粹/徐经世主编.—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