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享|国医大师洪广祥治疗腹痛验案一则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09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刘良徛,柯诗文,肖航,张文强,熊少斌

摘要

某女,26岁,突发上腹阵发性疼痛,伴呕吐且突然“发闭”,手足抽搐,两眼向上斜视,人事不清而多处入院治疗,诊断为“癔病”、“蛔虫症”。经用驱虫、镇静、解痉止痛,及中药、针灸等治疗后驱出蛔虫数条,发闭、抽搐已止,阵发性上腹疼痛加剧及呕吐等症状逐日加重,收入住院治疗。中医诊断为腹痛,辨证为肝胃失和,胃失和降证。西医诊断为腹痛。患者因多次以蛔厥辨证治疗不效,后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作指导用药,经诊疗后痊愈出院。

关键词

国医大师; 腹痛; 疑难病例; 经验

引言

腹痛病因病机复杂,正确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实属提高疗效的关键。腹部挛痛,多与筋脉失养相关,肝之生理特性,为体阴而用阳。肝为风木之脏,易阳化风动。肝又主筋,筋脉柔润,需赖肝阴之濡养。若肝阴不足,筋脉失养,易致经筋挛急[1]。

治疗腹部挛痛,根据《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理论,应用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可取得桴鼓之效。其中打破了甘麦大枣汤治心病、养心气、泻虚火的局限。

临床资料

一、病例介绍

病史摘要:

某女,26岁,入院日期1983年5月5日,住院号112426。

主诉:腹痛伴呕吐月余,加重7天。

患者于4月9日突发上腹阵发性疼痛,伴呕吐。同日突然“发闭”,手足抽搐,两眼向上斜视,人事不清而入当地中医院治疗,住院6天,上述症状未能缓解,而转入县人民医院治疗,诊断为“癔病”、“蛔虫症”。经用驱虫、镇静、解痉止痛,及中药、针灸等治疗后驱出蛔虫数条,发闭、抽搐已止,阵发性上腹疼痛加剧,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繁,每日4-5次,伴恶心呕吐,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黄绿色苦水,混有黏液痰,且上述症状逐日加重,由县医院转来我院内科急诊室,收入我科住院治疗。入院证见: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痛时喜蜷卧,拒按,辗转不安,伴四肢厥冷,出冷汗,恶心呕吐,不能进食,食入则呕,以吐出为快,口苦口干,不欲饮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1980年曾患“胆道蛔虫症”。体检:急性面容,痛苦表情,腹软,肝脾未扪及,满腹有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以乌梅丸治疗无效,患者腹痛为肝阴不足,筋脉失养,故表现为腹中挛痛。遵照《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考虑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芍药甘草汤三方合用,共奏缓急止痛之功。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5.0X109/L,中性84%,淋巴16%。大便常规无异常,检见鞭虫卵0-1。胃镜检查,表浅性胃炎。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腹痛

中医证型:肝胃失和,胃失和降证

西医诊断:腹痛

中医诊断依据:以腹痛、呕吐为主症,经中西医治疗未能获效。患者证候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为阵发性腹痛,以挛痛为主,无明显拒按,腹柔软,大便时软时干;二为伴见手足抽搐,两眼向上斜视,且见短暂性人事不清,心烦易惊,夜寐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三为恶心呕吐,进食则甚,以吐出为快,有时胃脘隐痛灼热;四为面色无华,精神软弱,两眼无神,口干口苦,不欲饮水,舌质偏红苔少,中有裂纹,脉细略弦。从以上证候来看,辨病为腹痛,辨证病位应责之于肝,由肝及胃,以致肝胃失和,胃失和降。

西医诊断依据: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病史可诊断。

四、干预措施

值班医生记录: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痛时喜蜷卧,拒按,辗转不安,伴四肢厥冷,出冷汗,恶心呕吐,不能进食,食入则呕,以吐出为快,口苦口干,不欲饮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经管医生按蛔厥辨证,以乌梅丸为主方进行治疗,服药2剂,腹痛未减,临时给予阿托品以止痛。灭吐灵以止呕。

5月7日经管医生仍坚持以蛔厥论治,继续以乌梅丸为主方加减,并给于补液等对症治疗。

5月10日患者症状未见好转,指出胆道蛔虫症的诊断不能成立,必须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作指导用药,并提出治疗方案:炙甘草10g,怀小麦30g,红枣6枚,百合30g,生地10g,白芍30g,北沙参15g,石解15g。X4剂。5月12日起服用上方。

五、疗效转归

经管医生按蛔厥辨证,以乌梅丸为主方进行治疗,服药2剂,腹痛未减,给予阿托品止痛,灭吐灵止呕,但1小时后腹痛、呕吐又重现。

5月6日科主任总查房:患者满腹挛痛,无明显拒按,腹柔软,大便今日已解,稀软便,呕吐,口干口苦,面色无华,精神不佳,两眼无神,心烦易惊,夜寐不安,舌质偏红,苔少,中有少许裂纹,脉细略弦。

5月7日经管医生仍坚持以蛔厥论治,继续以乌梅丸为主方加减,并给于补液等对症治疗。患者腹痛仍未缓解。

5月10日查房:患者症为前述,大便3日未解,胃脘隐痛灼热,指出胆道蛔虫症的诊断不能成立,必须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作指导用药,并提出治疗方案:炙甘草10g,怀小麦30g,红枣6枚,百合30g,生地10g,白芍30g,北沙参15g,石解15g。X4剂。5月12日起服用上方,药后腹痛缓解,无呕吐,能进食,精神转佳,舌苔分布均匀,舌质淡红。

5月16日患者于痊愈出院。

临证体会

本案从以上证候来看,辨证病位应责之于肝,由肝及胃,以致肝胃失和,胃失和降。肝之生理特性,为体阴而用阳。肝为风木之脏,易阳化风动。肝又主筋,筋脉柔润,需赖肝阴之濡养。若肝阴不足,筋脉失养,易致经筋挛急。从本患者舌红苔少,中有裂纹,脉细弦来看,显然其腹挛痛与肝阴不足,经筋失养有密切关系。肝与胃在生理病理上关系紧密。肝实传脾(胃)已为大家所熟知,其实肝虚也可传脾(胃)。肝脏虚寒可波及脾胃,肝阴不足,阴精亏损,亦能影响脾胃。尤其是与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胃为阳腑,喜润恶调和。本患者的肝阴不足,可能是因肝郁化火(热),肝阴暗耗所致。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易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患者腹痛、呕吐等症,显然与气机紊乱,升降失常有关。患者恶心、呕吐,进食则甚,且以吐出为快,并见短暂性的情志症状,说明气郁是存在的。其肝阴不足,又与气郁化火,火灼阴液有关。由于久病伤正,气阴两伤,故患者呈现一派虚象,且以脾胃虚的见证为主,说明“肝病传脾”理论的正确性。

本案的治疗根据《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理论,应用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取得桴鼓之效。用甘麦大枣汤以缓肝之急,又养肝之体,使之躁急弛缓。对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所致之证候,有良好的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2]。张仲景用于治疗妇人由于脏阴不足所致的脏躁证,是一张治心病、养心气、泻虚火的好方子,也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损其肝者缓其中的好方子。叶天士在甘缓和阳熄风诸法中,用之最多。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肝缓急,调和肝脾,临床对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效果显著,是一张缓急止痛的著名方剂[3]。再配合百合地黄汤加北沙参、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以和胃止呕。患者服药数剂,腹痛呕吐顿除,痊愈出院。由此可见,正确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实属提高疗效的关键。

图片

参考文献:

[1]姚鹏宇,陶汉华. 刘献琳研究《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初探[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1):98~102.[百度学术]  

[2]唐彦. 仲景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体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743~4745.[百度学术]  

[3]朱广伟,张贵君,汪萌, 等. 中药芍药甘草汤基原及药效组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8):2865~2869.[百度学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