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证原文及方析应用(100首)

 新用户99775517 2023-02-09 发布于山东

编著/李书涛      

    1、栝楼桂枝

【组成】栝楼根二两(程、沈作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徐、沈有炙字)  生姜三两(徐、沈有切字)  大枣十二枚(徐、沈有劈字)

【用法】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

【原文】痉湿暍病脉证并治: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止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方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身体强而几几(筋脉强急、拘急)。

【方机】邪中于表,营卫不和,筋失濡养。

【功效】调和营卫,生津揉筋。

【主治】柔痉证。症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身体强而几几,脉沉迟等。

【应用】本方为柔痉主方,主要针对津液、阴血不足而致筋脉失养。临床上这种情况往往见于糖尿病的合并症、产后病以及颈椎病等。治疗糖尿病时,往往配以补气养阴之品,同时针对糖尿病后期气血瘀滞的特点酌情配伍活血化瘀药;治疗产后发痉时,因产后多虚、多寒、多瘀,故应配伍扶正之品;此外对于各种营卫不和并且伴有颈椎不适的症状,且用他药治疗不效时则可考虑此方。      

    2、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桂林古本作:不得汗再服,得汗,停后服。)

【原文】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方证】身体烦疼,而一身浮肿。

【方机】寒湿在表,阳气被郁。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寒湿在表,阳气被郁之风、寒、湿痹证。症见恶寒发热,身体烦疼,一身浮肿,小便不利,无汗不渴,苔白腻,脉浮紧等。

【应用】现代临床多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肺炎、荨麻疹、寒湿痹证、过敏性水肿、神经性水肿等寒湿郁于表里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喻嘉言曰:“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致于多汗,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下趋水道,又两相维持也。”故本方能治疗寒湿之邪郁于表里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根据方证“湿家身烦疼”的描述,本方主要应用于痹证,以寒湿痹为主,且体内素有湿邪者。本方麻黄与白术的巧妙配伍,发汗而不至于多汗,并可行表里之湿,很适合于湿邪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因此,对于缠绵难愈之多种病证,只要具备上述病机者,选用本方均可获得可靠疗效。

       本方加白术发汗力较小一点;加苍术发汗力较大一点。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加白术还是加苍术。

    3、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桂林古本: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用法】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桂林古本: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证】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

【方机】风湿在表,郁而发热。

【功效】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证。症见一身尽疼痛,无汗,微恶风寒,发热,日晡较甚,舌苔白腻,脉浮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性风湿痹证、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急性肾炎、肺脓肿、扁平疣、银宵病、脚气、剖腹产后肚子大并脸有雀斑者、浮肿、浑身疼、湿疹等风湿郁于表里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仲景说: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其实我认为,本方证是因为汗出时突然入水中取冷,或者汗出时突遇雨淋致湿气郁闭于肌肤之内而形成,郁久即会形成湿热。所以,利用麻黄、杏仁宣肺开腠理,薏苡仁、甘草清热健脾除湿。

    4、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桂林古本: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用法】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桂林古本: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喘者加麻黄半两(桂林古本作: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

【原文】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4、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方证】①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②身重,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③复诊:全腹柔软无抵抗感和压痛。

       临证中若具备1、3或2 、3均可用本方。

【方机】表虚湿盛,卫阳不固。

【功效】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卫阳不固之风湿或风水证。症见浮肿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或湿痹肢体重着麻木,脉濡细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肝硬化、以及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对风湿和类风湿所引起的骨性关节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经研究证明,本方对于肺、肝、肾等脏器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的作用;对于脑水肿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本方消炎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还有镇痛的效果。

【体质】本方体质:在老年妇女中很常见,其人体胖肤白,下半身特别松大,常浮肿、易出汗,易疲劳,易患骨质增生及腰膝关节疼痛,行走缓慢似鸭步。系更年期后神经内分泌紊乱,与遗传因素、肥美饮食、年长衰老、滥用药物等有关。该体质状态通俗称为“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

    5、防己茯苓汤

【组成】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用法】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原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6、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方证】周身浮肿,四肢肿胀,四肢聂动者。(四肢或头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下肢水肿,按之没指,无恶风、恶寒,脉沉。)

【方机】卫阳虚弱,不能行水。(脾虚水泛)

【功效】益气健脾,通阳利水。

【主治】阳虚皮水证。症见四肢水肿而沉重、手足不温、体倦、四肢肌肉微微跳动,甚则面目水肿、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浮弱。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黏液性水肿、贫血性水肿、心力衰竭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痛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属于脾虚水泛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黄芪甘温,功能益气达表,振奋卫阳以利水。防己黄芪汤证,风水汗出恶风,是因卫阳虚弱,不能外固所致,故黄芪配白术,以固表除湿;本方证皮水四肢聂聂动,是因卫阳虚弱,不能行水所致,故黄芪配桂枝、茯苓,以通阳利水。

    6、百合地黄汤

【组成】百合七枚(劈) 生地黄汁一升 【用法】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陆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原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方证】心烦或惊悸,干咳或少痰,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

【方机】阴虚内热,心神不安。

【功效】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主治】百合病,阴虚内热证。症见心烦或惊悸,干咳或少痰,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小便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心肌炎、心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抑郁症:本方可用于老年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脑卒中后抑郁症等多种抑郁症的治疗。临床使用时多与甘麦大枣汤合用,或随证加减使用。     

       更年期综合征:本方常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临床常与二仙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合用。     

       神经衰弱:本方常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等证的治疗,临床多与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合用。

【备注】其它百合方均是见于治疗或误治之后应用。如百合知母汤用于百合病汗之后的治疗;百合滑石代赭石汤用于百合病下之后的治疗;百合鸡子黄汤用于百合病吐之后的治疗等。

  7、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去皮,三两

【用法】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桂林古本: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桂林古本有“作”字)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方证】身壮热,汗出,骨节热痛,烦躁,时而作呕。

【方机】邪热盛于内外,肆虐筋脉骨节。

【功效】清热除烦,活络通脉。

【主治】①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②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红肿疼痛,口渴,舌红苔白,脉弦数。

【应用】现代临床多用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变异性亚败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以及疟疾、流行性出血热、肺炎、乙型脑炎、中暑、骨膜炎、湿疹、粒细胞增多症、成人异位性皮炎、产后发热等符合本方机的多种病证。。

【备注】唐容川云:“身无寒但热,为白虎汤之主证。加桂枝者,以有骨烦痛证,则有伏寒在于筋节,故用桂枝逐之也。”

  8、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组成】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瓜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一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原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方证】疟病发渴;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者。

【方机】邪犯少阳,耗津伤液。

【功用】和解少阳,生津止渴。

【主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各种疟疾;还可用于胸膜炎、肺结核、身体枯疲、微咳虚热,手掌足趾烦热等邪犯少阳,津液亏虚所致的多种病证。。

 9、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五两  麻黄二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证】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剧烈的关节疼痛,下肢关节肿痛;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伴有浮肿。

【方机】寒湿侵袭,阳气虚弱,郁热内生。

【功效】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痛风、骨质增生等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者;以及其他方面,如马尾神经炎、下肢静脉血栓、结节性红斑、关节型银屑病、内耳眩晕症、肺心病合并心衰等符合本方机的多种病证。 

10、古今录验续命汤

【组成】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穷一两  杏仁四十枚【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静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原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一)《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方证】中风偏枯,或截瘫,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方机】中焦升降失常,气血出入失调。

【功效】调理升降,宣畅肺气,调理气机,补气调血

【主治】中风痱。症见身体瘫痪,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中风偏瘫、脊髓炎截瘫、非外伤性截瘫、氯化钡中毒全身瘫痪、多发性神经炎瘫痪、周期性麻痹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的临床应用指征为

四肢突然瘫废。轻者软弱无力,手无握力,步履蹒跚

身躯突然转动困难,而无疼痛感

神志清醒,却发音困难,表情淡漠,茫然不知所苦

本方临床运用的副指征为

口流清涎不止,口难张开。

四肢麻木,感觉减退。

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眼难闭合。

       三条指征,任见一条即可使用。副指征则在确诊其为风痱和判断病情急缓时起参考作用。

    应用本方一般1剂即明显见效,2~3剂基本全愈,为巩固疗效可加服2~3剂

【附注】本方只有简单的九味药,为什么能对中风痱病有非常好的疗效呢?这要简单地了解一下风痱的病机。脾升胃降乃人体气机运行之常,而脾升赖阳气之助,胃降赖阴气之助。若阳不助脾,则脾不能升,阴不助胃,则胃不能降,相反而相离,四肢均不得禀水谷之气,以致脾胃突然失调而出现风痱肢废。本方中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辛宣散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两药相配,调理脾胃阴阳,使脾升胃降,四肢得禀水谷之气。方中的参草芎归补气调血,使气健则气畅,血活则气行。而所含之麻黄汤宣畅肺气,肺朝百脉,肺气通畅则经脉运行畅达。全方的根本作用,在于调理气机。

   11、仲景三黄汤

【组成】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二分  黄芩三分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加减】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楼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原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二)三黄汤(《千金》):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方证】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方机】风寒湿杂至,痹阻经络。

【功效】开腠理,散寒湿,通经络,除内热。

【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千金翼》第十七卷中风门载此方,方后云:“此仲景方,神秘不传。”临床上应用本方者较

     12、越婢汤

【组成】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加减】恶风者加附子一炮;风水加术四两。

【原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5、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方证】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自汗出。

【方机】风邪外袭,肺气不宣,水道失调。

【功效】解表祛风,宣肺行水。

【主治】风水夹热证。症见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口渴,小便不利、舌红、苔薄黄、脉浮等。

【应用】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特发性水肿、流行性出血热(发作期)、肾炎初期、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不明原因之水肿、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肤病,以及哮喘、外感高热、荨麻疹、急性支气管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符合本方机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非发汗之剂,非发汗以消除水肿,而是以宣肺通调水道来消除水肿,本方中用石膏来制约麻黄过分发汗,以发挥大量的麻黄宣肺利水之功。

   13、越婢加术汤

【组成】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 炮。

【原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27、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桂林古本》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方证】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方机】脾不运化水湿,肺不通调水道,水泛滥于肌肤。

【功效】宣肺行水,健脾利湿。

【主治】水肿之皮水(里水)。症见一身面目黄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者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水肿,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水肿,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糖尿病肾病、湿疹等符合本方机的多种病症。

【备注】本方治疗里水亦即皮水,是治从太阴,以宣肺行水,健脾利湿为法,非发汗消水。方用越婢汤宣肺行水,加白术以健脾渗利水湿为法。

14、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方证】身体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机】气血不足,复感外邪。

【功效】益气温经,通阳行痹。

【主治】血痹。症见肢体肌肤麻木不仁,甚者肢体活动不灵,偏瘫,脉微涩而紧。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皮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血不足,微感风邪者。

【备注】本方证之血痹主要病机是气血不足,为什么不用气血双补之法扶正祛邪呢?《内经·素问》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血痹是属形气不足的证候,虽病机属于血行濇滞,但究其主因,则是由气虚感邪之后导致血行不利,所以本方用补气方法来活血,用温煦方法来补虚,以达到益气温经,通阳行痹之功能。

 15、桂枝加龙牡汤

【组成】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原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孔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孔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骨牡蛎汤主之。(桂林古本:天雄散亦主之。)

【方证】心悸汗多、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遗尿,脉虚大或芤迟。

【方机】阴阳两虚,阴弱阳浮。

【功效】调补阴阳,潜阳入阴。

【主治】阴阳两虚之虚劳证。症见心悸汗多、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遗尿,舌质淡润,脉虚大或芤迟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阵发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衰弱、癔病、自汗、盗汗、遗尿、带下、早泄、遗精或滑精、不射精、阳痿、久泻、更年期综合征、先兆流产、肺炎等阴阳两虚,阳浮阴弱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具有调和营卫,滋阴和阳,镇纳固摄之功效。是主治阴阳不调,营卫不和,精、气、神、津液失于摄纳之证的首选方剂。应用方指征:是外泄性、外漏性病症,如多汗、遗精、遗尿、带下、崩漏、脱发、但须有桂枝汤应用指征者。

    16、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藭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方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扰乱,郁郁而不宁;虚烦不安,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红,脉细弦。)

【方机】肝虚血燥,心神不宁。

【功效】养肝阴,清虚热,宁心神。(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证,即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症见虚烦失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者。

【应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顽固性失眠、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肝豆状核变性并发精神障碍等;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频发性顽固性室早、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房性或室性早搏、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③更年期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胆碱能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以及男性血精症等。

       证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备注】①本方证与栀子豉汤证均见虚烦不得眠。然本方证的虚烦,虽烦而无热或少热,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又本方证确属虚证,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而其人并非真虚。

②本方与天王补心丹均治疗阴血不足,虚热扰心之心烦失眠证。组方以养心安神,滋阴补血为主,配以清虚热之品。然本方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川芎调气疏肝,酸收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虚,虚烦不眠,伴头目眩晕,脉弦细等;后者重用生地,并与二冬、玄参等滋阴清热药为伍,更与养血安神之品相配,主治阴亏血少,心火上扰,心烦失眠,伴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17、大黄蛰虫丸

【组成】大黄十分(桂林古本作十两)(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白芍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蛰虫半升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洒饮服五丸,日三服。

【原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亦治妇女经闭,腹中有块,或胁下癥积刺痛。劳伤,赢瘦,腹满不能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者;脉沉细而涩;血结甚者,左手脉常相失;尔后每遇此症(不食),必以此治之。

【方证】赢瘦,腹满不能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

【方机】血行痹阻,瘀血内停。

【功效】活血破瘀、通经消癥。

【主治】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症瘕、闭经。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高血压、脑血栓,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白血病、静脉曲张,以及外科、妇科、皮肤科、神经科等符合本方证、或者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18、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桂林古本无紫菀、款冬花

【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桂林古本》: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方证】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方机】寒饮郁肺。(水饮射肺,寒邪束表,肺气闭塞。)

【功效】宣肺散寒,化痰降逆。   

【主治】寒饮郁结,肺气上逆之咳喘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符合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与小青龙汤同属解表化饮之剂,但本方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药。可见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本方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金匮杂病论治全书》载:“本方治证与小青龙汤相比较:则两方都治疗寒饮咳喘,但本方主治'喉中水鸡声’,以支气管病变为主;小青龙汤主治'心下有水气’,以肺实质病变为主。以此为辨,两方主治分明,应用会更加切实。”

   19、厚朴麻黄汤

【组成】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小麦一升

【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方证】咳而脉浮。(咳而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脉浮者。<千金>)

【方机】水饮迫肺,挟有热邪。

【功效】宣肺化饮,降逆止咳。

【主治】饮热迫肺,肺气上逆之咳喘证。症见咳而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脉浮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阻塞性肺气肿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均治疗外邪里饮证。外邪里饮证以小青龙汤为典型代表方,其中射干麻黄汤偏于咳喘而咽部症状突出,如可闻及喉中哮鸣音等;厚朴麻黄汤以胸闷、喘咳、短气症状突出,且兼有阳明里热可见烦躁等。发汗解表而言,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力量最大,射干麻黄汤次之,厚朴麻黄汤最弱以;以温中化饮而言,小青龙汤力度最大,射干麻黄汤次之,厚朴麻黄汤略弱。

     20、泽漆汤

【组成】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生姜五两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桂林古本》泽漆作三升,方内无白前、黄芩、桂枝。

【用法】上九味,呚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原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桂林古本》: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方证】咳而上气,脉沉者。

【方机】水饮内停,上迫于肺。

【功效】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主治】水饮内停,上迫于肺之咳喘证。症见咳而上气,脉沉,身肿,小便不利等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部恶性肿瘤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21、麦门冬汤

【组成】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饮三合  大枣十二枚

【用法】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桂林古本作:日三服夜三服。)

【原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桂林古本作: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方证】咳而上气,咽喉不利,咳唾涎沫,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机】肺胃阴虚,火气上逆。

【功效】滋补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①虚热肺痿证。症见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干咳无痰,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②胃阴虚证。症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肺炎、肺结核等,属肺阴虚,火气上逆者。也治疗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胃痛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22、葶苈大枣泻肺汤

【组成】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用法】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原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子大枣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7、支饮不得息,葶苈子大枣汤主之。

【方证】喘不得卧,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咳逆上气。

【方机】痰涎壅盛,肺气不利。

【功效】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痰涎壅盛之肺痈、支饮证。症见喘不得卧,口燥胸痛,胸胁胀满,一身面目浮肿,咳逆上气,不得息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肺脓肿初起痰多、肺积水、胸腔积液、胸膜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23、越婢加半夏汤

【组成】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桂林古本》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方证】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方机】饮热郁肺。(内有水饮,外感风热)

【功效】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主治】饮热郁肺之肺胀。症见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百日咳、慢性肾炎水肿、产后水肿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24、小青龙加石膏汤

【组成】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原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桂林古本》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方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方机】寒饮挟热。(外感风寒,内有水饮,饮郁化热。)

【功效】散寒化饮,止咳平喘,清热除烦。

【主治】小青龙汤证而兼烦躁者;寒饮挟热之肺胀。症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产后发热,肺气肿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射干麻黄汤治喘咳而痰多;厚朴麻黄汤治喘咳而上气胸满;越婢加半夏汤治喘咳而睛突鼻扇;本方治喘咳而表证剧。

   25、千金苇茎汤

【组成】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冬瓜仔)半升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原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苇茎汤《千金》: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方证】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胸部皮肤粗糙)。

【方机】热毒蕴肺,痰瘀互结。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症见咳嗽,有微热,甚则咳吐腥臭痰,心烦胸满,胸中作痛,肌肤甲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百日咳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26、栝楼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用法】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方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方机】胸阳不振,痰阻气滞。

【功效】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偏轻证。症见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27、栝楼薤白半夏汤

【组成】栝楼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洒一斗

【用法】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方证】喘息咳唾,不得卧,心痛彻背。

【方机】胸阳不振,痰涎壅阻。

【功效】通阳散结,蠲饮降逆。

【主治】胸阳不振,痰涎壅阻之胸痹偏重证。症见喘息咳唾,不得卧,胸部满痛,甚至心痛彻背,舌苔白腻,脉弦紧。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妇女乳腺增生、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胆囊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28、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瓜蒌一枚(捣) 

【用法】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即理中汤。

【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5、胸痹,心中痞气(桂林古本无“气”字)(桂林古本有“留”字)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桂林古本:桂枝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加桂枝四两。)

【方证】胸满、胸痛,心中痞,胁下逆抢心。

【方机】痰浊壅阻,气滞不通。

【功效】通阳散结,理气降逆。

【主治】痰浊壅阻,气滞不通之胸痹实证。症见胸满、胸痛,心中痞,气结在胸,胁下逆抢心等。

【应用】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湿性心脏病,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栝楼薤白白酒汤以喘息胸痛为主;栝楼薤白半夏汤以心痛彻背不得卧为主;本方则以胁下逆抢心为主。以上三方均见有胸满、胸痛。

29、茯苓杏仁甘草汤

【组成】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用法】上三叶人,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方证】胸中气塞,短气,咳逆,小便不利。

【方机】饮邪上乘,肺气不利。

【功效】宣肺化饮。

【主治】水饮胸痹之轻证。症见胸满气塞,短气,或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30、橘枳姜汤

【组成】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方证】胸中气塞,短气,气逆痞满,或呕吐。

【方机】气滞饮阻,肺胃失降。

【功效】散水行气,宣通降逆。

【主治】气滞胸痹之轻证。症见胸中气塞,短气,气逆痞满,或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弦滑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急慢性胃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千金》云:橘枳姜汤治胸痹愠愠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茯苓杏仁甘草汤所主,病变在呼吸器;本方所主,病变在消化器。两方可合并应用。

​   31、薏苡附子散

【组成】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桂林古本: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方证】胸痹证,时缓时急者。

【方机】寒湿壅滞,阳气痹阻。

【功效】温经止痛,散寒除湿。

【主治】寒湿胸痹证。症见胸闷,胸痛,心痛彻背,时缓时急,并见恶寒,身重,或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或沉迟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未化脓性心包炎、急慢性胆囊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缓急”解释:指胸痹通疼时发时止,缓者,为疼痛止;急者,为疼痛发作。

32、桂枝生姜枳实汤

【组成】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方证】心中痞,诸逆满,心悬痛。

【方机】寒饮内停,气逆上冲。

【功效】通阳降逆,行气消痞。

【主治】气逆心痛证(胸痹)。症见心中痞塞,诸气上逆,心中悬痛,或呕吐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符合本方机所致的多种病证。

   33、乌头赤石脂

【组成】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桂林古本:不知稍加,以知为度)

【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桂林古本: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方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方机】阴寒之气,上冲胸背。

【功效】温阳驱寒止痛。

【主治】阴寒胸痹证。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伴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沉紧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胃脘痛、腹痛、寒疝、顽固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寒痹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34、厚朴七物汤

【组成】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加减】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方证】腹满,饮食如故,脉浮而数。

【方机】表邪入里,表里同病。

【功效】解表攻里,表里并治。

【主治】太阳阳明并病(腹满兼表证)。症见发热十日,脉浮而数,腹满,饮食如故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慢性肠胃炎或溃疡、肠痉挛、胃痉挛、幽门水肿、肠胃型感冒、心脏病、痔疮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临床上凡见到“腹满,饮食如故”之方证的所有病证,均可选用本方加减应用,其效如神。

   35、附子粳米汤

【组成】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方证】腹痛肠鸣,胸胁逆满,呕吐。

【方机】脾胃虚寒,下焦寒气冲逆。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痛。

【主治】腹中寒气(虚寒腹痛)证。症见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滑,脉沉紧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性胃肠炎、肠套叠、肠梗阻、疝气痛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36、厚朴三物汤

【组成】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方证】腹痛而满,大便不通。

【方机】实热内积,气滞不通。

【功效】行气除满,泻下通便。

【主治】腹满实证。症见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不通,舌红,苔黄,脉弦滑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肠炎、急性胰腺炎、胃石症、胆汁反流、便秘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37、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如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复之。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方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痛而不可触近。

【方机】中焦虚寒。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之寒疝证。症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淡,苔白,脉沉伏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肠痉挛、肠梗阻、胆绞痛、胰腺炎、疝气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38、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方证】胁下偏痛,腹痛便秘,发热,脉紧弦。

【方机】寒实内结。(素体虚寒,阳气不运,积滞内停。)

【功效】温经散寒,泻下通便。

【主治】寒实内结之寒疝证。症见胁下偏痛,发热,恶寒肢冷,舌淡,苔白粘腻,脉紧弦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肾功能衰竭、阐尾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阿米巴脓疡、睾丸肿痛、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毛细胆管型肝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体质】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剧痛难忍,便秘。常伴有自觉恶寒、手足厥冷,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备注】精神萎靡、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 易肌肉酸痛、反应退钝者,合葛根汤;汗岀而肿、手足麻木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脸红、腰背疼痛、下肢皮肤干燥、 舌紫暗者,合桂枝茯苓丸;伴有胆囊炎胆石症发作、发热疼痛者,合大柴胡汤。

       临床上将该方用于疼痛部位固定而偏一侧者,即寒凝瘀滞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哪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夹瘀所致,用之均验。”《皇汉医学》中引用《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也有类似论述:“此方主偏痛,不拘左右胸下各处,即自胸肋至腰痛者,亦宜用之。”

        39、赤丸

【组成】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 《千金》作人参

【用法】上四味,末之,内真朱(朱砂)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6、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方证】肢冷腹痛,或呕吐,或心下动悸。

【方机】脾肾虚寒,水饮上逆。

【功效】温经散寒,化饮止痛。

【主治】寒饮腹痛证。症见手足厥逆,腹痛呕逆,心下动悸,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沉伏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胃或肠痉挛、肠梗阻、寒疝腹痛、关节疾病、末梢神经疾病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40、大乌头煎

【组成】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呚咀)

【用法】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方证】腹痛,恶寒,手足厥冷,脉沉紧。

【方机】沉寒痼冷。

【功效】破积散寒。

【主治】寒凝之寒疝证。症见腹痛,恶寒,不欲食,自汗出,手足厥冷,脉沉弦而紧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寒疝腹痛、肠胃痉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41、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加减】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4、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方证】腹中痛,胁痛,里急。

【方机】血虚感寒。

【功效】养血散寒。

【主治】血虚之寒疝证。症见腹中痛及胁痛里急,喜暖喜按,四肢不温,舌淡白,苔少,脉弦濇或弦细等。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治疗疝气,产后腹疼,崩漏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42、乌头桂枝汤

【组成】乌头

【用法】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方(略)。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方证】腹中痛,四肢逆冷,手足不仁,身体疼痛。

【方机】表里皆寒。

【功效】解表温里,散寒止痛。

【主治】表里皆寒之寒疝证。症见腹中痛,四肢逆冷,手足不仁,身体疼痛,舌淡,苔白,脉浮弦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寒疝腹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痛 、尿路结石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43、走马汤

【组成】杏仁二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用法】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原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附方](三)、走马汤《外台》: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注:中恶,俗谓绞肠痧,即臭秽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

【方证】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方机】臭秽之气,入于心胸,脏腑壅塞,正气不行。

【功效】峻攻阴邪,利肺通肠。

【主治】寒疝、中恶。症见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应用】现临床上很少应用本方。本方对寒实腹痛、寒实肺胀、寒实便秘均有较好的效果。

   44、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组成】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原文】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原注: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桂林古本》寒证脉证并治: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方证】腰冷,腰重,腰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

【方机】寒湿痹着腰部。

【功效】温脾散寒,健脾利湿。

【主治】寒湿肾着病。症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舌淡,苔白滑,脉沉缓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腰痛、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出汗、带下,滑精等属寒湿者及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临床当中多数病人表现为下午或晚间,两腿沉重疲乏无力;或者凌晨起床前腰、背部酸痛、发紧、发皱,起床活动后症状消失。其机理是“湿性驱下”,应用本方效佳,可加附子。

   45、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用法】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按:《千金方》卷十八“炙”字下有“水一升,煮取半升”七字。煎服法作“右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泻主之。

【方证】脉伏,虽利,心下续坚满。

【方机】饮留心下。

【功效】攻逐水饮,除痰散结。

【主治】痰饮(留饮)实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肠结核,、肠粘连、骨结核、肺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腹壁脂肪增多症、慢性肠炎、肾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46、厚朴大黄汤

【组成】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6、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方证】胸腹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滑。

【方机】痰饮停留于心下胃肠,气机升降被阻。

【功效】行气开结,泻下通便。

【主治】支饮胸腹满痛证。症见胸腹满闷,腹痛,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滑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急性阑尾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47、木防己汤

【组成】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外台》作鸡子大三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4、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方证】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类似水斑),脉沉紧。

【方机】痰饮结实,积于心下。

【功效】行水散结,镇逆补虚。

【主治】膈间支饮证。症见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栓后遗症,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间质性肺水肿、痹证、肢体浮肿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48、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组成】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4、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方证】木防己证愈而复发,复与木防己汤不愈者。

【方机】痰饮结实,散而复聚。

【功效】破结下水,补虚利尿。

【主治】同木防己汤证而小便不利。

【应用】同木防己汤。

      49、泽泻汤

【组成】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方证】其人苦冒眩。(头眩目花,心下泛恶作呕。)

【方机】饮停心下,清阳被遏,浊阴上冒。

【功效】利水除饮,培土制水。

【主治】痰饮冒眩证(虚证)。症见其人苦冒眩,心下泛恶作呕,舌淡,苔白滑,脉弦。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慢性胃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50、小半夏汤

【组成】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20、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方证】呕吐不渴。

【方机】饮停心下,饮邪上逆。

【功效】化饮降逆,和胃止呕。

【主治】痰饮之呕吐证。症见呕而不渴,头眩,心悸,舌淡,苔白,脉弦滑。

【应用】本方为治疗痰饮呕吐的基本方。临床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呕吐、化疗后呕吐、胃手术后排空障碍、幽门不全梗阻、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饮内停者,凡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均可选用本方为基础方加味进行治疗。

【备注】临床上,痰饮呕吐者,固属常见,但与苓桂术甘汤证、泽泻汤证并见者,亦复不少,故三方有时可以今方运用。

5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组成】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0、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气,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桂林古本》: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方证】呕、吐、眩、悸,心下痞。

【方机】饮停于胃,上逆于膈。(饮邪上逆,清阳被遏。)

【功效】和胃降逆,引水下行。

【主治】痰饮之呕吐眩悸证。症见呕吐,头眩,心悸,心下痞,舌淡,苔白滑,脉弦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胃部疾病,也可以治疗心脏疾病。本方可以明显的改善胃炎、胃溃疡以及胃糜烂等出现的相关症状,比如出现了恶心、呕吐、反酸,还有咽干、口苦、胸闷、心悸等症状,运用本方治疗,效果很显著。另外,也可以治疗心脏所引起的胃部不适,特别是可以应用其治疗冠心病,还有心绞痛而引起的胃部出现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的胃部不适感。对于心包积液、神经性呕吐,也可以应用本方进行治疗。凡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均可选用本方加减治疗。

   52、己椒苈黄丸

【组成】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用法】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

【加减】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方证】腹满,口舌干燥,肠内辘辘有声。

【方机】饮邪内结,水走肠间。

【主治】痰饮腹满实证。症见腹满,口舌干燥,肠内辘辘有声,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弦数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哮喘、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肾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53、茯苓饮

【组成】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原文】[附方]茯苓饮(《外台》):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方证】吐水,气满,不能食。(频繁嗳气,胃脘胀闷,不思饮食,舌面水滑,伸舌欲滴。

【方机】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脾虚不运,胃弱不纳。)

【功效】补中健脾,理气化痰。

【主治】痰饮善后(脾胃虚弱)。症见频繁嗳气,胃脘胀闷,不思饮食,舌质淡,舌面水滑,伸舌欲滴,脉沉弦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胃神经官能症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备注】本方由两个内容构成:一是胃中有较多的水液,二是胃中有大量的产气。本方实为加强胃动力的理想神效方。

54、桂苓五味甘草汤

【组成】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方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者。

【方机】肾虚不摄,冲气上逆。

【功效】温阳纳气,平冲降逆。

【主治】服小青龙汤后冲气上逆证(冲气上逆似奔豚)。症见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心衰、神经官能症、内耳性眩晕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55、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方证】咳嗽,胸满。

【方机】寒饮郁肺,肺气不宣。

【功效】散寒化饮,温肺止咳。

【主治】寒饮咳满证。症见咳嗽,胸满,咳痰清稀,多唾涎沬,舌淡,苔白,脉沉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心衰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56、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组成】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半升,日三。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方证】咳嗽,眩冒呕吐。(头昏目眩,气逆作呕)

【方机】阴寒内盛,寒饮上逆。

【功效】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主治】支饮上逆证(苓甘五味姜辛汤而呕者)。症见咳嗽,咳痰清稀,多唾涎沬,头昏目眩,呕吐,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心衰、胃炎、神经性呕吐、神经官能症、内耳性眩晕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57、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组成】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方证】咳嗽,其人身形浮肿。

【方机】肺失通调,水饮溢表。(水饮内停,肺失通调)

【功效】散寒化饮,宣肺利气。

【主治】支饮转溢饮证(苓甘姜味辛夏汤证而微浮肿)。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心衰、神经性呕吐、神经官能症、内耳性眩晕、神经性水肿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58、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组成】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大黄三两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半升,日三。

【原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方证】咳嗽,其人身形浮肿,面热如醉。

【方机】水饮内停,肺失通调,胃热上冲。

【功效】散寒化饮,宣肺利气,引热下行。

【主治】支饮而兼胃热证(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而面赤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心衰、神经性呕吐、神经官能症、内耳性眩晕、神经性水肿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以上五个方再加上35条的小青龙汤,共六个方,是一个完整的活的病例。其治疗顺序简述如下:初诊:(35)一个患者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与小青龙汤;二诊:(36)服小青龙汤后,咳逆倚息好转,但又出现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并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三诊:(37)服上方后,冲气已平,而又见咳嗽胸满者,给与上方去桂枝加干姜细辛汤,名苓甘五味姜辛汤;四诊:(38)服上方咳满止,而又出现冒眩呕吐者,上方加半夏,以去其水(水饮);五诊:(39)服上方后,饮去呕止,又见其形体浮肿者,上方再加杏仁治之;六诊:(40)服上方后,若见面热如醉者,为胃热上冲所致,上方再加入大黄,以利之(通利腑热)。

      59、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各一两(炮)

【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原文】⑴血痹虚劳脉证并治: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⑵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⑶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9、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病转胞(指膀胱),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扭转),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方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消渴,饮一溲一。

【方机】肾阴阳虚,气化不利。

【功效】滋阴助阳,振奋肾气。

【主治】肾阳虚之虚劳、痰饮、消渴、转胞(小便不通)证。症见腰膝酸软痛疼,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消渴,饮一溲一,舌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弱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性功能低下、精少不育、女子宫冷不孕、慢性前列腺炎、尿频遗尿、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慢支、哮喘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60、栝蒌瞿麦丸

【组成】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原文】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10、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方证】小便不利,其人苦渴,腹中冷,下肢浮肿。

【方机】肾阳不足,上燥下寒。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利水,生津润燥。

【主治】上燥下寒之小便不利证。症见小便不利,其人苦渴,腹中冷,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神经性水肿、心源性水肿、产后水肿、糖尿病、石淋、前列腺肥大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  61、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组成】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原文】水气病脉证并治:29、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中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方证】身肿发热而渴,汗出色黄而粘。

【方机】湿郁肌表,卫阳被遏,湿热郁蒸。

【功效】祛湿散水,调和营卫。

【主治】表气虚之黄汗证。症见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等。

【应用】本方专用于治疗黄汗证。

  62、桂枝加黄芪汤

【组成】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原文】水气病脉证并治:30、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方证】身疼重,汗出腰以上为重,腰髋弛痛,烦躁,小便不利。

【方机】营卫不和,汗出不彻,水湿郁滞。

【功效】调和营卫,补气祛湿。

【主治】营卫不和之黄汗证。症见两胫自冷,身疼重,汗出腰以上为重,腰髋弛痛,烦躁,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产后虚热自汗、色汗症、关节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白细胞减少症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本方均主治黄汗证,皆有宣达阳气,排除水湿的作用。但前者于黄汗之遍体浮肿汗出,汗必黄;本方于黄汗之身体疼重,身不一定肿,腰以上汗出,腰以下无汗,汗不必黄。

   63、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组成】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桂林古本:作“汗出即愈”)

【原文】水气病脉证并治:32、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林古本》: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之。(其中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方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无形之气分所作,为虚)。(其形状中高边低,按之虽外坚,而内如无物)

【方机】阳气郁闭,寒气凝滞。(阳虚寒凝)

【功效】温阳散寒,通阳化气。(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主治】气分之心下坚,大如盘证。症见心下坚硬,高大如椀,边如圆盘,并见恶寒蜷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虚或沉细弦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气管炎、肝硬化腹水、肝肾综合征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64、枳术汤

【组成】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桂林古本:无“腹中软,即当散也”)

【原文】水气病脉证并治:33、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桂林古本》: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枳实白术汤主之。

【方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有形之水饮所作,为实)。(其形状中高边低,按之虽外坚,而内如无物)【方机】水饮痞结,气机阻滞。

【功效】健脾化饮,行气消痞。

【主治】水饮之心下坚,大如盘证。症见心下坚硬,高大如椀,边如圆盘,并见胃脘胀痛,身重泛恶,舌淡,苔白,脉弦滑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慢性肝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证完全一样,应该是错错简。根据《桂林古本》对两方证的记载,就很明确了。本方证是由于水饮所作而形成的,属有形之积聚,通过健脾化饮,行气消痞,即可解决;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是由于气分所作而形成的,属无形之积聚,通过温阳散寒,通阳化气,即可解决,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就是其义

   65、栀子大黄汤

【组成】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鼓一升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原文】黄疸病脉证并治:15、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方证】心中懊侬,或热痛,身黄鲜明如橘子色。

【方机】湿热内蕴,上蒸心胸。

【功效】泄热除烦。

【主治】湿热之黄疸病。症见心中懊侬,或热痛,烦躁不眠,身黄鲜明如橘子色,大便难,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疸重症、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肝脏或胆囊部肿胀硬结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66、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用法】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原文】黄疸病脉证并治: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方证】身黄,其色不鲜,口渴身重,小便不利。

【方机】湿邪内蕴,郁而化热。

【功效】清利湿热,利水去湿。

【主治】湿重于热之黄疸病。症见身黄,其色不鲜,口渴身重,小便不利,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滑,脉沉缓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67、大黄硝石汤

【组成】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原文】黄疸病脉证并治: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方证】身黄鲜明如橘子色,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方机】湿郁化热,热盛于里。

【功效】通腑泄热,攻下退黄。

【主治】热重于湿之黄疸病。症见身黄鲜明如橘子色,腹部或胁下胀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坏死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急性黄疸型肝炎、新生儿黄疸、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一些皮肤病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黄疸属于湿热郁蒸所致之病,但有偏于湿盛、热盛、湿热俱盛之区别。本方证偏于热盛于湿,而且病情较重;茵陈五苓散证偏于湿盛于热,而且病情较缓;茵陈蒿汤证为湿热两盛,且较本方证稍轻。本方证与栀子大黄汤证相比较,则栀子大黄汤证病情较轻,而且病位偏上,由中以上逆;本方证病情较重,而且病位偏下,由中以下流。        68、黄土汤

【组成】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下,分温二服。

【原文】惊悸吐衄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15、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方证】便血,崩漏,吐血,衄血,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脉沉细。

【方机】脾气虚寒,不能统血。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摄血。

【主治】脾气虚寒之血证。症见便血,崩漏,吐血,衄血,腹痛喜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脉沉细。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血尿、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咯血、肠结核及痔疮所致之便血、女性月经过多或崩漏下血、紫癜,顽固性呕吐、慢性菌痢、慢性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与归脾汤均可治疗脾不统血之出血证。但本方证为脾气虚寒而不统血证,故用附子、灶心土以温中散寒;归脾汤为脾气虚弱而不统血证,故用参、芪以补脾益气。

     69、大半夏汤

【组成】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等分再服。

【原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方证】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痞硬,多呕涎沫。

【方机】脾胃虚寒,痰浊内阻。

【功效】开结降逆,补虚润燥。

【主治】胃反呕吐。症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心下痞硬,多呕涎沫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扭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贲门失弛缓症、幽门痉挛、胃癌、妊娠恶阻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70、大黄甘草汤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原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方证】食入即吐。

【方机】腑气不通,胃热上冲。

【功效】通便泄热。

【主治】胃肠实热之呕吐。症见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小儿因内伤胃肠道疾病而致的高热、呕吐、便秘、口疮;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鼻衄、牙龈炎、急性中耳炎等;急性胃溃疡出血;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肿瘤疾病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71、茯苓泽泻汤

【组成】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原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茯苓泽泻汤主之。

【方证】反复呕吐,渴欲饮水。

【方机】中阳不运,饮停于胃。

【功效】化气行水,和胃降逆。

【主治】停饮之呕吐。症见反复呕吐,渴欲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等。

【应用】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炎、慢性胃肠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窦炎、幽门水肿所致之呕吐;糖尿病性胃轻瘫、慢性肾炎水肿、低血压所致之头晕恶心;心脏病、神经性头晕、美尼尔综合征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是苓桂术甘汤加泽泻、生姜而组成,取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义。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化饮的祖方,通过健脾利水,淡渗利水和通阳化饮而治疗水饮病。本方则在其基础上加用泽泻以增强从小便渗利水湿的作用,增加生姜以止呕吐。

【附注】本方证与五苓散水逆消渴之病机、治法相似,所以治疗大法亦基本相同。但五苓散重点在于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以致水反上逆;本方则重点在于中阳不运,饮停于胃,故口渴、呕吐并见。临床须鉴别之。

72、半夏干姜汤

【组成】半夏  干姜等分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原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20、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方证】干呕,吐逆,吐涎沫。

【方机】寒饮上逆,胃失和降。

【功效】温胃化饮,降逆止呕。

【主治】停饮之呕逆证。症见干呕,吐逆,吐涎沫,或胃脘胀满,或胃脘疼痛喜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扩张、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73、生姜半夏汤

【组成】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原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方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自觉心胸烦闷异常。

【方机】饮停中焦,寒饮上犯,胸阳不展。

【功效】温胃化饮,辛开散结,舒展胸阳。

【主治】停饮之喘呕证。症见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自觉心胸烦闷异常,无可奈何,舌淡,苔白滑,脉沉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头痛、急慢性胃炎、胃或贲门痉挛、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梅尼埃综合征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与半夏干姜散同为化饮降逆之剂。所不同的是,本方重在用生姜汁辛开散结,舒展胸阳,以治饮阻阳郁;半夏干姜散重在用干姜温胃散寒,以治胃寒饮逆。

      本方与小半夏汤药味略同,但同中有异,本方用生姜汁一升之多,半夏半升,可知以生姜汁为君,半夏为佐;小半夏汤用半夏一升,生姜半斤,可知是以半夏为君,生姜为佐。从而可知,本方功用在于散结通阳,而小半夏汤功用在于降逆化饮。由于方义不同,故方名也随之改变。

74、橘皮汤

【组成】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原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方证】恶心,呕逆,手足厥逆。

【方机】中阳被遏,胃失和降。

【功效】理气和胃,散寒降逆。

【主治】寒遏胃气之呕逆证。症见干呕,哕,或呃逆,手足厥逆等。

【应用】本方为胃寒气逆的呃逆而设,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慢性胃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75、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方证】呃逆,虚烦不安,吸吸少气,口干呕逆。

【方机】胃虚有热,胃失和降。

【功效】和胃降逆,补虚安中。

【主治】虚热扰胃之呕逆证。症见呃逆,虚烦不安,吸吸少气,口干呕逆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恶阻、幽门不全梗阻、胃炎、神经性呕吐、腹部手术后呃逆不止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小儿吐乳及百日咳,本方加半夏极效。

76、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用法】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原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师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证】腹痛,其身甲错,腹拘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脉数。

【方机】营血郁滞,腐化成脓,正气已衰。

【功效】排脓消肿,振奋阳气。

【主治】肠痈脓成证。症见腹痛,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等。

【应用】现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阑尾炎脓已成者,另外还用于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痢疾、慢性盆腔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77、大黄牡丹皮汤

【组成】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腹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原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方证】小腹痛疼,按之即痛如淋,反跳痛,小便自调,或恶寒发热,自汗出。

【方机】热毒与血,瘀结肠中。

【功效】泻下热毒,破瘀逐血。

【主治】肠痈脓未成证。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等。

【应用】现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阑尾炎脓未成者,另外临床还常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和急性急性胆结石症、胆道蛔虫、急性肠梗阻、急性盆腔炎和单纯性的阑尾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78、排脓散

【组成】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用法】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原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无。《医通》载:“排脓散治内痈脓从便出”。可参考。

【功效】本方中枳实破滞气,芍药除血痹,桔梗排脓,鸡子黄补虚。

【应用】本方大抵适用于肠痈之化脓者。本方以排脓为主要功效,故也不拘于何种痈脓,灵活应用即可。如可治疮家胸腹拘满,若吐黏痰,或便脓血者。

79、排脓汤

【组成】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原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无。

【功效】本方即《肺痈篇》桔梗汤加生姜、大枣而成。桔梗汤能排脓解毒,加姜枣在于调和营卫,寓有辛甘发散之意。

【应用】本方大抵适用于肠痈之化脓者。本方以排脓为主要功效,故也不拘于何种痈脓,灵活应用即可。治脓血及黏痰急迫者。桔梗为排脓之要药。

80、大黄甘遂汤

【组成】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原文】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3、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方证】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或小腹绞痛。

【方机】水与血俱结于血室。

【功效】破血逐水,养血补正。

【主治】水血俱结血室证。症见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或小腹绞痛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产后栓塞性静脉炎、门脉性肝硬化腹水、癫证、狂证、前列腺增生并发尿潴留、淋病、跌打胸痛、附睾淤积症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凡水瘀互结者均获良效。

81、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兎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2、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似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方证】妇人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面红或紫红,肌肤甲错,腹部充实,左下腹触抵抗感或压痛,头晕头痛,失眠,烦燥,动悸,舌质暗或有紫点。

【方机】血瘀湿滞,阻于胞宫。

【功效】调和气血,祛瘀化癥。

【主治】妇人瘀血癥痼积聚证。症见妇人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舌质暗或有瘀点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产后胎盘残留、产后或者妇科术后尿潴留、妇科术后腹痛或者阴道不规则出血、产后腹痛、闭经痛经、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推迟、经期头痛、经期水肿、习惯性流产、更年期综合症、盆腔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1、适用人群:⑴体格强壮,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或面部粗糙,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紫或黯淡,舌紫,舌底静脉怒张。

⑵下肢皮肤干燥起皮屑,小腿容易抽筯,下肢静脉曲张,膝关节以下发凉,足底发凉,脚易生冻疮,足疷皲裂。

⑶小腹较大,特别是脐周左侧压之有抵抗感或是压痛,腰痛腿痛,痔疮,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慢性门阑尾炎。

⑷头痛,情绪烦燥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

2、适用病证:凡符合以上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⑴妇科的子宫内膜增生病,月经淋漓不尽,产后恶露不尽。

⑵腹痛为主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

⑶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

⑷血液粘稠为特征的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心肌梗死,下肢血栓。

⑸以局部紫暗为表现的病,面部痤疮,麦粒肿,毛囊炎。

(6)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本方广泛用于临床,的确是活血化瘀的首方。

    82、芎归胶艾汤

【组成】芎藭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4、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桂林古本无此六字)。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方证】妇人漏下,半产下血,妊娠下血,腹中疼痛。(漏下腹中痛)

【方机】冲任脉虚,阴不内守。(阴血不足,血脉不固)

【功效】和血止血,补血安胎。

【主治】妇人下血证。症见妇人有漏下;半产后继续下血不绝;有妊娠下血,腹中疼痛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多种妇科出血性疾病,如:经间期出血、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月经异常、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胎动不安、不完全流产、子宫复旧不全等。另外如产后关节痛、支气管扩张、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肛裂等疾病,如有虚寒及气血不足之征象,或伴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均可使用本方。

    83、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藭半斤(一作三两)

【用法】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5、妇人怀娠,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7、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方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痛经,小便不利。

【方机】肝虚血滞,脾虚湿胜,肝脾不和。

【功效】养血揉肝,健脾祛湿,活血利水。

【主治】妊娠腹痛证。症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妊娠腹痛、痛经、习惯性流产、妊娠羊水过多、胎位不正、不孕症、妊娠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症等属肝脾失调,气血郁滞湿阻所致者。

【备注】本方具有调和肝脾、活血利湿之效。能够肝脾同治,血水同调,临床应用颇为广泛。首先按照原文提示,各种妇科经带胎产疾病只要符合肝脾不调,气血不通之证皆可治疗。由于本方调和肝脾,但以调肝为主,故肝经所过之处疾病,无论男女皆可考虑用治,如女性乳腺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等。本方能够活血化瘀,对于各类瘀血内阻的疾病均可治疗。另外血不利则为水,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的水肿,单用利水之法往往收效不显,故常加入活血之品。

      本方能够活血利水,故疗效甚好。临床可以根据此方的组方特点,随证加减而广泛应用。

      治眼目赤痛,其人心下有支饮,头眩涕泪,腹拘挛者;治眩冒心悸心下悸肉膶筋惕,特为有效。实不可一日或缺之要方。 

84、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干姜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用法】上三昧,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6、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方证】妊娠呕吐不止,呕吐涎沫,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滑。

【方机】脾胃虚寒,妊娠恶阻。

【功效】温中散寒,蠲饮降逆。

【主治】脾胃虚寒之恶阻证。症见呕吐不止,呕吐涎沫,口淡不渴,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滑等。

【应用】现临床主要用于脾胃虚寒型妊娠恶阻,另外还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扩张、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7、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方证】妊娠小便难,淋沥不爽,或淋沥痛疼。(小便难,饮食如故。)

【方机】血虚化燥,气郁化热。

【功效】养血润燥,清热利湿。

【主治】妊娠小便难。症见小便淋沥不爽,或溲时涩痛,尿色黄赤,心胸烦闷等。亦治孕妇大便干燥,以及痔疮便秘,属大肠燥热者。

【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妊娠血虚热郁之小便不利,亦有医家认为应是大便不通,无论大小便,其病因总为津液不足,血虚化燥,郁热内扰

    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尿道炎、尿频症、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结石、阴囊湿疹、阳痿、妊娠大便干燥、痔疮便秘等下焦病症。

      另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或外科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心肌炎、房颤、频发室早、二尖瓣分离术后水肿、胃炎、乙型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带状疱疹、麦粒肿、颈痈等,如辨证准确,亦获佳效。

85、当归贝母苦参丸

【组成】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用法】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7、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方证】妊娠小便难,淋沥不爽,或淋沥痛疼。(小便难,饮食如故。)

【方机】血虚化燥,气郁化热。

【功效】养血润燥,清热利湿。

【主治】妊娠小便难。症见小便淋沥不爽,或溲时涩痛,尿色黄赤,心胸烦闷等。亦治孕妇大便干燥,以及痔疮便秘,属大肠燥热者。

【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妊娠血虚热郁之小便不利,亦有医家认为应是大便不通,无论大小便,其病因总为津液不足,血虚化燥,郁热内扰

      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尿道炎、尿频症、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结石、阴囊湿疹、阳痿、妊娠大便干燥、痔疮便秘等下焦病症。

      另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或外科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心肌炎、房颤、频发室早、二尖瓣分离术后水肿、胃炎、乙型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带状疱疹、麦粒肿、颈痈等,如辨证准确,亦获佳效。

    86、葵子茯苓散

【组成】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8、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方证】妊娠后小便不利,身重,头眩。

【方机】胎压膀胱,气化受阻。

【功效】通窍利水。

【主治】妊娠水气证(子肿)。症见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身重,恶寒,头眩等。

【应用】本方原用于治疗妊娠水肿,小便不利,眩晕等。冬葵子性滑利,恐有滑胎之嫌,被后世列为妊娠慎用药,但此处取其有病则病受之之意,临床上应注意。现在临床上只要见到水肿、小便不利,眩晕等症即可使用本方,如肾结石、胎盘羁留、缺乳、产后尿潴留等。

       87、当归散

【组成】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用法】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9、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桂林古本:妇人妊娠,身无他病,宜常服当归散,则临产不难,产后亦免生他病。)

【方证】妊娠养胎。

【方机】肝脾不足,血虚湿热。

【功效】补肝,健脾,燥湿,清热,安胎。

【主治】妊娠肝脾不足。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先兆流产、母婴血型不合之新生儿溶血病等胎产疾病;也可用于血虚湿热上攻之浅层点状角膜炎;另外由于血虚不能濡养湿热外侵体表之各种皮肤病,如:黄褐斑、过敏性紫癜、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带状疱疹等亦有良效。

      88、白术散

【组成】白术  芎藭  蜀椒  牡蛎各三分

【用法】上四味,杵为散,调服一钱匕,日三服。

【加减】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原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10、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桂林古本:妊娠,身有寒湿,或腹痛,或心烦,心痛,不能饮食,其胎跃跃动者,宜养之,白术散主之。)

【方证】妊娠养胎。

【方机】脾阳不运,寒湿中阻。

【功效】健脾除湿,温中安胎。

【主治】妊娠脾虚寒湿。

【应用】本方临床运用较少,主要用于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等胎产疾病,另外也可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中阻所致的其它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与当归散俱为安胎之剂,功能皆在调理肝脾而安胎。当归散重在调养肝血,适宜于血虚而湿热不化之证;白术散则重在温中健脾,适宜于胎有寒湿之证。

【附注】曹颖甫《金匮发微》:白术散方,白术以燥湿,牡蛎以泄水,川芎以升陷,蜀椒以散寒,但令寒水下泄,血温上升,其治即安,况水盛血虚之人,养胎尤为不易。故仲师于当归散,后别无增益之药,独于本方之后,辨证加药并出善后方治,何其郑重分明乎,此无他,水微而血盛不过热变生燥,不似水胜血寒者,必有坠胎之变也,血瘀则腹痛,故加芍药以通络,水停心下,心藏血郁,故加升陷之川芎,水泛凌心,寒渍入胃,以至心烦吐痛,不能食饮,故加细辛、半夏以去水而蠲饮,服以醋浆者所以平胆胃而止呕也,不解以小麦汁服之者,以小麦养心除烦,兼能利水故也。若夫病已而渴常服大麦粥者,以病原起于血虚,胃为生血之源,和胃降逆,俾能食饮,正所以补虚也。

    89、枳实芍药散

【组成】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桂林古本无此四字),以麦粥下之。

【原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桂林古本有“不可下也”四字)枳实芍药散主之。

【方证】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方机】气血瘀滞。

【功效】行气,和血,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症见腹痛拒按,恶露色暗不畅,心烦腹满不得卧,或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

【应用】本方主治气血瘀滞的产后腹痛。现临床多用于治产后腹痛、失眠、肠易激综合征、带状疱疹等,证属气滞血瘀者均可应用。

      90、下瘀血汤

【组成】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蛰虫二十枚(熬,去足)

【用法】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桂林古本作“当下血如豚肝”)

【原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6、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桂林古本无此六字)

【方证】产妇腹痛,服枳实芍药散不愈者。(产后腹痛较重不愈)

【方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瘀血内阻)

治脐下毒痛,及经水不利者。

【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症见少腹痛疼,有块拒按,按之则痛剧,脉沉结或沉涩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生殖器畸形之不全流产、子宫内膜异位、附件炎、子宫肌瘤、胎盘残留、宫外孕、卵巢囊肿、盆腔炎、产后发热、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肝炎、肝癌术后复发、肝硬化、顽固性呃逆、肠腹瘀血、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深部静脉栓塞、狂犬病、感染性精神病、终止早孕并慢性湿疹、乳糜血尿等瘀血内阻所致的临床各科病证。

       91、竹叶汤

【组成】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用法】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

【加减】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原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9、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桂林古本: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头痛,汗出而喘,脉弦数者,竹叶汤主之。)

【方证】产后,发热,头痛,面赤,汗出而喘。

【方机】阳虚体质,外感风邪。

【功效】温阳补虚,散风祛邪。

【主治】产后阳虚中风证。症见发热,头痛,面赤,汗出而喘,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虚或沉细数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产后缺乳、妊娠发热、产后发热、急性盆腔炎、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方证的多种病证。

     92、竹皮大丸

【组成】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

【加减】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桂林古本无“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原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10、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桂林古本:产后烦乱,呕逆,无外证者,此乳中虚也,竹皮大丸主之。)

【方证】妇人产后,烦乱,呕逆。

【方机】血虚火旺,虚火上扰。

【功效】清热除烦,安中降逆。

【主治】产后虚热烦呕证。症见心烦不安,呕哦吐逆,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产褥热、哺乳期发热、更年期综合征、经前烦乱、产后失眠、经后失眠、阳痿、精液不化证、男性不育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93、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组成】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走  柏皮各三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原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11、产后下利虚极(桂林古本作:产后下利,脉虚极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方证】产后下利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虚烦不眠,唇干呕口渴。

【方机】阴虚血弱,湿热内蕴。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补血。

【主治】产后血虚下利。症见下利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身体困倦,虚烦不眠,唇干口渴,脉虚无力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产后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子宫癌放疗并发症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94、三物黄芩汤

【组成】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千金》二两上有各字)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原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附方]:(一)三物黄芩汤(《千金》):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千金》烦者,作烦热)

【按语】此方,《千金》载于第三卷妇人中风门,治妇人在蓐得风,盖四肢苦烦热,皆自发露所为;若头痛,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热,与三物黄芩汤。其黄芩用二两,余与此同。徐彬说:“在草蓐,是未离产所也;自发露得风,是揭盖衣被,稍有不慎而暂感之也”。

【方证】四肢烦热。

【方机】阴血不足,内生虚热。

【功效】滋阴养血,清热燥湿。

【主治】妇人草蓐得风四肢烦热证。

【应用】本方除治疗妇人产后受风四肢苦烦热外,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肺结核、神经官能症、不眠症、植物神经失调症、口腔炎、分娩出血、吐血、下血、产褥热之感冒四肢苦烦热者、冻疮、烧伤、荨麻诊、汗疱、顽癣、干癣(有热痒感,干燥呈红色者)、妇女血脉症、更年期障碍、头痛、夏日手足烦热夜不得眠者、夏月脚气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临证总以四肢苦烦热,即所谓手足苦于发烧、烦乱为目标。       

95、内补当归建中汤

组成】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加减】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穹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原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附方]:(二)内补当归建中汤(《千金》):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方证】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虚弱者之腹痛,自汗,盗汗,贫血,晕眩,慢性溃疡病,妇女月经病等。)

【方机】肝血不足,肝脾不和。

【功效】养肝补血,调理肝脾。

【主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证。症见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产后血虚腹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96、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桂林古本有“苦痛者,去苏叶,加桔梗二两。”11个字)

【原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原注]《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方证】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方机】气郁生痰,痰气互结。

【功效】解郁化痰,顺气降逆。

【主治】梅核气。症见妇人咽中如有炙肉,咽中帖帖,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等。

【应用】在临床上本方运用比较广泛,不仅应用于梅核气,还多用于咽部异感症、癔病、抑郁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失眠、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喉源性咳嗽、敏感性咳嗽、过敏性效喘、慢性胃炎、食管痉挛、反流性食管炎、梅尼埃病、甲状腺腺瘤、环状骨膜炎、闭经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在临床上应用本方时,多是与其它方合方应用。如:本方与四逆散合方名为“八味解郁汤”、与小柴胡汤合方名为“柴朴汤”等。

    97、甘麦大枣汤

【组成】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桂林古本在此有“数欠伸”)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方证】悲伤欲哭,数哈欠,象如神灵所作。

【方机】心肝血虚,肝气郁结,神不安舍。

【功效】养心疏肝,补血安神。

【主治】脏躁证。症见悲伤欲哭,数哈欠,象如神灵所作,精神忧郁,情绪易激动,知觉过敏或迟钝,心烦失眠等。

【应用】现临床将本方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常见于各种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睡眠障碍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临床应用中本方多与他方合并应用,如柴胡加龙牡汤合本方;温胆汤合本方等等。

      98、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穷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桂林古本作“血”字)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方证】妇人下血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或月水至期不来;或少腹寒,久不受胎。

【方机】阴血亏虚,宫寒血瘀。

【功效】温经补血,散寒祛瘀。

【主治】宫寒瘀血之崩漏。症见妇人下血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或月水至期不来;或少腹寒,久不受胎。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实验研究】①温经汤可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血浆激 素水平正常化,使无排卵月经周期患者恢复排卵。

    ②温经汤对垂体滤泡星状细胞分泌CINC有促进作用,其机 制可能与组成该方的生药吴茱萸、半夏、肉桂等有关。

    ③温经汤具有促进内分泌细胞分泌GH的作用,但可通过滤 泡星状细胞抑制GH的分泌,具有双向调节功能。

     99、旋覆花汤

【组成】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絳少许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原文】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十一:7、肝着(桂林古本作“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二:11、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桂林古本:妇人半产若漏下者,旋覆花汤主之;脉虚弱者,黄芪当归汤主之。黄芪当归汤方:黄芪三两  当归半两。)

【方证】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妇人半产漏下。

【方机】气血郁滞。

【功效】下气散结,活血通络。

【主治】肝着(胸痹);妇人半产漏下。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新絳在现代没有此药名,多以茜草或红花代替。临床中应用本方多加入泽兰、茜草、桃仁、红花、当归、郁金等活血化瘀之类。

     100、奔豚汤

【组成】甘草  芎穷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用法】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原文】奔豚气病脉证并治:1、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方证】从少腹起,气上冲胸,发作欲死,腹痛,往来寒热。

【方机】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化热上冲。

【功效】 养肝平肝,和胃降逆。

【主治】奔豚气(热证型)。症见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及咽喉,发作欲死,腹痛腹胀,嗳气,心烦,口苦,往来寒热,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病、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小儿惊风、头痛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只适用于奔豚气热证,如病性属寒证,则应用桂枝加桂汤,或苓桂甘栆汤。

     参考文献书籍:

1、《金匮要略学习参考资料》 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  编

2、《金匮要略浅述》  谭日强  编著

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4、《经方实践论》 王付  编著

5、《古方今用》 李世文  康满珍  编著

6、《方剂学》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