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陶瓷馆辽代、西夏陶瓷

 与照耀同行 2023-02-09 发布于北京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自唐末起,东北和西北出现了半游牧半农耕的新型少数民族集团,并快速发展为有完整手工业体系、语言文字和城市的国家。
从此,北方不再只是骚扰中原,而是发起了一轮轮改朝换代的冲击,对东亚大陆格局和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或战或和的长期交流与民族融合中,契丹族地区掌握了烧造陶瓷,又根据自身习俗和自然环境,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辽瓷。

著名辽代陶瓷窑场有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内蒙古赤峰缸瓦窑和林东窑等,品种有白釉、黑釉、茶叶末釉瓷和低温黄釉、绿釉、三彩釉陶。

辽三彩是辽代烧造的低温釉陶器,技术上受唐三彩影响,流行于辽代中晚期。
多以陶土为胎,因胎质粗松,成形后需先进行模印、刻划、塑贴等装饰,然后施化妆土进行素烧,再施低温釉后进行釉烧。

辽代三彩刻划团龙纹折沿盘。

折沿盘内外施绿釉,内底施褐色和黄色釉,刻划一条张口伸舌、盘身伸爪的团龙。

黄色腾龙在绿釉衬托下,威猛形象格外醒目。此盘造型规整,设色较重,是辽代三彩器的代表作品。

辽三彩继承于唐三彩,也表达出强烈的契丹民族特征,形成了自身风格。
辽三彩装饰图案多为契丹民族喜见的牡丹、芍药等,多施以黄、绿、白三种色釉,不见蓝色釉。

辽代三彩模印朵花纹菱花式折沿盘。

盘呈长圆4瓣菱花式,造型模仿金银器,施黄、绿、白三色釉。

折沿浅腹平底,盘内和折沿上均模印纹饰。折沿上模印卷草纹,施绿釉。内底模印3朵漂浮在水面的莲花。

辽代三彩模印菊花纹花口方盘。
盘略呈正方形,敞口曲边,浅斜腹平底,内施黄、绿、白三种色釉。

内壁每边饰两组随形开光,内印花装饰,中心为朵花,两侧为卷云。内底模印一朵菊花,花朵周围衬以4枚均匀分布的叶片。

与唐三彩相比,辽三彩各色釉一般互不交融,自然流动性较差,缺少斑驳陆离的特点。
辽代烧造三彩的有内蒙古赤峰缸瓦窑、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北京门头沟区龙泉务窑等,工艺和造型以缸瓦窑产品为最佳。

辽代三彩鱼形壶。

壶模仿鱼形,鱼嘴作壶流,鱼背部正中置菊花状口,原有提梁已残失。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接平底实足。

鱼身、鱼鳍、鱼尾以黄、绿、白3种釉装饰,集中模印、堆贴、刻划装饰工艺,整体釉色淡雅,造型生动

辽代陶瓷造型基本上是在契丹民族原有皮革、金属容器造型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后逐渐形成,突出实用性,兼具美观,如鸡冠壶、鸡腿瓶、洗口瓶等民族特征和实用性非常明显。

辽代绿釉刻弦纹盘口瓶。

辽代绿釉刻划银杏叶纹单柄壶。
壶小口微敛,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平底,腹部呈4瓣瓜棱形。

肩部一侧置多棱短流,与之相对一侧置双股绳纹半环系。腹部一侧与流、系呈90°置竹节形横柄,柄外端横面置一小钮。

肩部饰两道凸起的弦纹,腹部刻银杏叶纹,柄与壶身相接处以刻划螺旋形纹巧加修饰,颇显别致。

内、外施绿釉,鲜翠欲滴,实为辽瓷精品。

辽代黄釉葫芦式执壶。
壶体呈宝葫芦式,中间束腰,唇口,圈足。下腹一侧置曲流,另一侧上下腹之间置一环形长柄,柄上模印串枝莲纹。

执壶外壁先施白色化妆土,再内外施黄釉,外壁施釉不到底。

辽代黄釉凤首花口瓶
瓶口部呈花式,细长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底部外撇,圈足。

颈上部塑贴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的眼、眉、耳等,仿佛伸颈敛翼直立的凤鸟,造型优美,夸张而不失真。

瓶内外施黄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纹和斑点。

此瓶在造型上具有鲜明的契丹民族地域风格,瓶身修长,颈部细小,便于捆扎固定,适于骑乘携带,液体不易溢出,实用性突出。

辽代缸瓦窑白釉剔划花填黑釉牡丹纹石榴尊。

胎体粗而坚致,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釉色白中闪黄。

肩刻两道弦纹,之间篦划水波纹,腹部剔划缠枝牡丹纹作主题纹饰,缠枝上结有3朵盛开的牡丹,花、叶均篦划筋脉。

造型浑圆敦实,以剔划花填黑釉技法装饰,纹饰以外的隙地上填涂黑釉。形成黑地白花效果,富有装饰性。

鸡冠壶是契丹游牧民族用作盛酒或水的器皿,因形似鸡冠而得名,具有鲜明民族风格。
陶瓷鸡冠壶以黄釉、绿釉、白釉居多,绝大多数施釉不到底,只有白釉品种较多施满釉。

辽代白釉鸡冠壶。

壶体略呈丰扁杏核形,圈足。顶部一侧置直立管状口,另一侧置鸡冠状系,中间有圆孔,便于系绳连接壶盖,可惜盖已遗失。

壶体饰凸起棱线,用来模仿皮质鸡冠壶缝合的接缝。

龙泉务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务村,是一处辽金时期著名窑场,其烧造的花口军持是辽代特有造型。

辽代龙泉务窑白釉刻划缠枝花纹花口军持。

军持撇口呈6瓣花式,长颈,肩部一侧以45°角斜出一流,长圆腹,外撇圈足。

外壁施白釉。颈饰以工整的弦纹间隔,腹部刻划4朵盛开的花卉,刻划花刀法刚劲有力,线条流畅清晰。

西夏(1038—1227)国祚很长,熬走了辽(907—1125),送走了北宋(960—1127),差点能看到朝完蛋(11151234),在西北一隅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文化。

过去认为西夏陶瓷由周边输入,近年在宁夏、甘肃、内蒙古都发现了西夏陶瓷窑场,证明西夏已烧造出黑釉、酱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姜黄釉等陶瓷。

灵武窑遗址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灵武市,始烧于西夏,终于元代。主要烧造白瓷、青瓷、黑瓷等,使用匣钵装烧,胎体较粗糙,普遍施白色化妆土,装饰风格较粗犷,反映出党项游牧民族风格。

西夏灵武窑白釉碗。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胎呈灰色,胎质较粗糙。内、外先施白色化妆土,外壁化妆土仅施于上半部,然后再施透明釉。

内底留有一圈垫砂痕迹,反映出当时灵武窑碗采用垫砂叠烧的装烧方式。

西夏地区瓷器烧造深受磁州窑影响,釉色和装饰风格与磁州窑瓷器相近,有白釉剔花、白釉划花、黑釉剔花、白釉点褐彩等品种,装饰多以花卉为主,器物具有鲜明的党项民族特色。

西夏灵武窑黑釉剔划折枝牡丹纹梅瓶。

瓶小口,短颈,折肩,鼓腹,腹下渐收,浅圈足。外施黑釉,外壁施釉近底足。

腹部两侧花形开光内各剔划一枝折枝牡丹纹,开光外刻划海水纹,纹饰质朴豪放,与硬朗造型、粗糙胎质相得益彰。

西夏灵武窑生产黑釉剔划花瓷,装饰风格与金、元时期山西北部窑场烧造的黑釉剔划花瓷器相似,但剔划工艺更显精细。

西夏灵武窑黑釉剔划缠枝花纹罐。

罐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浅宽圈足,细砂底。

内施半截釉,外施黑褐色釉。外壁肩部、腹部剔划花装饰可分成两面,一面为剔划的缠枝牡丹纹,另一面则为刻划的卷枝纹。

辽代在史书中颇受偏视,其实社会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甚至有些方面超过北宋,以至契丹成为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西夏虽游牧之气更盛,但以开拓和包容姿态,在西北贫瘠和环敌之地竟立国三百余年,为中华文明贡献了灿烂的党项文化。

辽和西夏的历史遗存不多,通过陶瓷这种水土火与人类智慧结晶出的艺术,能更感叹民族融合的文明成就。

而在西夏黑釉罐旁是一个蓝白釉色相间的大罐,展示着更大规模民族融合后的又一个陶瓷高峰。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