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血与砖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间不断轮回 从万里长城到柏林墙,一部书写在墙上的世界史 既是历史,也是现实,一本书满足你对墙的所有好奇 ![]() 书名:墙:血与砖的文明史 原书名:Walls: 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Blood and Brick 著者:[美]大卫·弗莱 译者:林盛 从万里长城到柏林墙,一部书写在墙上的世界史 从两河流域到华夏腹地,从古代埃及到希腊罗马,历史上的文明,无不位于墙后。墙为文明划界,也塑造着文明本身。墙一旦建成,就一定会倒塌;一旦倒塌,又会再次崛起。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间不断轮回。 当安全与自由发生冲突,墙的历史即是现实的教训 边境墙、防火墙、贸易壁垒……当信息与交流不再畅通、世界各地再度向内收缩,墙的兴衰往事,正是解读今日形势的钥匙。 一本书满足你对墙的所有好奇,在幽默而深刻的探索中,翻转对墙的刻板认知 不建墙的斯巴达人封闭保守,建墙的雅典人却无比开放?哈德良长城、马奇诺防线,边境墙究竟拦住了谁?21世纪短短十余年间,新建的边境墙长度远超史上任何时期,影响人口总数达40亿! 《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纽约客》联合推荐,英西法葡意韩多国发行 一经上市即已发关注,“一部生动的通俗历史,书写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常被忽视的部分”,“伴随着墙在全球各地的崛起,这项研究极为适时”。 内容简介 墙一旦建成,就一定会倒塌;一旦倒塌,就会再次崛起。 墙如是,文明亦如是。 自人类兴建第一座城市起,历史上的灿烂文明无不位于墙后。各式各样的长墙与城垣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欧亚草原上绵延数千里的古墙遗迹,到古希腊与罗马针对墙的迥异态度,再到火器时代墙的全线溃败,最后抵达柏林墙倒塌现场,墙始终塑造着我们的历史与文明。 而在21世纪的今日,墙的概念本身,已经比任何砖石结构都更彻底地将人们隔开。 这是一次幽默而深刻的探索,直抵历史的核心张力——对安全与自由的渴望相互矛盾。墙源于恐惧,但只有在墙后,文明才能发展。这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永不过时的教训。 ——拉尔斯·布朗沃思,《拜占庭帝国》作者 作者介绍 大卫·弗莱(David Frye) 考古与历史学家。任教于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曾参与过多次国际考古挖掘工作。 在各类学术刊物、流行网站、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包括《时代周刊》《BBC历史杂志》等。曾接受科学频道、财经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BBC电台、《华盛顿邮报》《滚石杂志》《连线》与其他许多媒体的采访并发表观点。代表作《墙》在国际上大受好评,并于意大利、西班牙、波兰、韩国等国出版。 ![]() 名家、媒体推荐 我曾像个青少年一样在哈德良长城上漫步,如健壮的年轻人一般沿中国长城奔跑数里,张口结舌地站在柏林墙下。阅读这本精彩至极的书是百分百的享受。 ——西蒙·温切斯特,《教授与疯子》《改变世界的地图》作者 《墙》将四千年历史翻转过来,大卫·弗莱巧妙采用独特的历史观,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作者 这是一次幽默而深刻的探索,直抵历史的核心张力——对安全与自由的渴望相互矛盾。墙源于恐惧,但只有在墙后,文明才能发展。这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永不过时的教训。 ——拉尔斯·布朗沃思,《拜占庭帝国》作者 这段历史拥有卡瓦菲诗歌与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具备的一切怪诞特质:皇帝们等待蛮族人,神秘沙漠中发现了迷宫般复杂的墙体。一项难以忘怀、才华横溢的成就。 ——汤姆·霍兰,《卢比孔河:罗马共和国的衰亡》作者 这部生动的历史表明:“文明与墙之间存在近乎普遍的联系。” ——《纽约客》 趣味无穷、研究详尽,适时地提醒了人们,从封闭式社区到国界,世界各地正日渐用围栏将自己隔开。 ——《先驱报》 一部生动的通俗历史,书写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常被忽视的部分。 ——《图书馆杂志》 一次充实的历史之旅,墙、筑墙者,以及筑墙者对墙的不满尽在其中。引人议论、写作上乘,伴随着墙在全球各地的崛起,这项研究极为适时。 ——《科克斯书评》 写作风格轻松而幽默……读者会发现弗莱对墙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原因、具备与不具备的作用,以及对文明发展的贡献的深思,内容充实、贴近现实、发人深省。 ——《出版人周刊》 精彩章节 几乎任何时候,每当我们探求过去,找出最像我们的人——建造城市、有知识,且通常从事平民工作的人——我们发现,他们都被困在自己建起的墙后。文明与墙似乎始终携手而行。在墙的外面,我们几乎没有找到与墙内的相同之处:那里大多是战士,是那种我们可能会雇来巡视城墙的人。墙外的人大多无名无姓,不过有时却又恶名远扬。 墙的诞生让人类社会走上分化的道路,一条通往自我放纵的诗歌,另一条通往沉默寡言的尚武精神。不过第一条路还会指向更多的地方:科学、数学、戏剧、艺术,而另一条路则只能将其追随者引入一条死胡同,在这条路的尽头,每个男人都只能成为战士,而所有劳动都要转嫁给女性。 我并不想写一部墙的历史。正如副标题所言,本书是一部文明史,这并非要涵盖一切,而是抱持一个有限的目标,希望探寻墙的一些未被认可却常常令人惊讶的影响力。我这里指的墙是防御性的墙。在人类历史中,没有任何发明比它对创立和塑造文明起到过更大的作用。没有墙,可能就永远不会有那些中国诗人、巴比伦数学家和希腊哲学家。而且,墙的影响并不限于文明的早期阶段。墙的建造在历史的多数时期一直持续着,而在三大帝国(中国、波斯与罗马)建造壁垒的一千年中达到绚烂的顶峰,这些壁垒让旧世界的地缘政治划分几乎变得永恒。这些城墙的倒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它们的建造同样深刻,因为其倒塌导致了一个地区的衰退、另一个地区的停滞不前,以及第三个地区的兴起。当这些大型边境墙消失时,它们虽然只在人类风景中留下浅浅的痕迹,却依旧在我们的地图上留下不可思议的界线:即便是现代战争或是国家间的资源争夺都未能使这些界线模糊。如今,一系列新墙在四个大洲崛起,并可能再次重塑这个世界。 塑造人类历史的这些墙产生了大量谜团。要解开这些谜团,哪怕只是部分解开,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成百上千的研究人员钻研早就死去的语言,在烈日下铲土扬尘。这些研究人员,其中大多数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已经为这个任务辛勤工作了数十年。世界大战和各种革命期间,他们一直在坚持,破译死去的语言,发现新的城墙,探寻没有历史的土地。他们一块砖一块砖、一块泥板一块泥板地逐渐破解墙背后的故事。 对于那些身为先驱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我的感激无以言表,是他们的努力让我的作品成为可能。而在构建这段壮阔的历史时,我还意识到,我不时与专家产生分歧。希望我这些偶尔的异见是有价值的。从为自己辩护的角度,我只能说,这些异见几乎肯定是我从事这一计划的不寻常角度所带来的结果。从许多方面来说,这是历史学家对遥远过去所能采取的唯一的角度:墙外蛮族的角度,从墙外望进墙内,视线穿过无数高耸而又守卫森严的墙,凝望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