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淘沙金 2023-02-09 发布于湖北

一、对哲学对象的明确规定的几种观点

对象是什么,这对于一般科学不是一个问题,绝大多数科学仅仅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明确地知道它们的对象是什么,但哲学没有这个方便。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式各样。这里我们只考察一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以恩格斯的某些言论为根据否定哲学对象的传统规定,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及其规律。

文章图片1

恩格斯说:“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有的学者认为恩格斯的话符合人类科学史的实际过程,各门实证科学从无所不包的哲学中一一分化出来,哲学的地盘到今天只剩下思维及其规律了。仔细推敲,这段话问题颇多,很难以它为根据来规定哲学的对象。

首先,对思维及其规律的研究诚然不同于一般实证科学,但并非完全不需要实证研究,而且思维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即思维科学,这样分化出去,哲学连立锥之地也没有了,哲学就消灭了。

其次,事实表明,各门科学只能管自己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各门科学的总联系,即世界各个组成部分的总联系(世界整体)仍然需要专门研究,并非无事可做。第三,恩格斯在同一本书中又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个对象不就是总联系吗?这还说明辩证法并不仅仅是思维科学,而且是关于世界整体的科学。

文章图片2

第四,恩格斯指的是“以往”哲学。他不是在讨论自己关于哲学对象的观点。总之,以恩格斯的这段话来证明哲学的对象只是思维及其规律,难以成立。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接近,把对象扩大了一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认识或知识。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根据很多,一种根据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古代哲学的对象(整体世界)在近代已转换成认识。

另一种根据是:科学以客观世界为对象,哲学以知识为对象;科学是客观的对象的知识,哲学是知识的反思,是知识的知识,哲学就是认识论或知识论。

第三种根据是:列宁、毛泽东都说过哲学就是认识论,毛泽东还说过:“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种观点把哲学研究的对象与哲学研究的途径混为一谈了,同时也歪曲了哲学的性质。

文章图片3

近代欧洲哲学家把认识论作为研究的一个重点,这是事实,但除个别怀疑主义哲学家以外,多数哲学家都不否定哲学是一种对象性的知识,即对客观世界的知识。

康德的理性批判工作并不是为了以认识论取代本体论,而是为了使本体论成为一种科学的认识。哲学家们对实证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并非改变了哲学的对象,而是通过实证科学的成果来认识客观世界。

有的学者把实证与思辨对立起来,把哲学看成纯粹的思辨的学问,实证科学没有思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一切科学都既是思辨的,又是实证的,不过思辨性与实证性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哲学原理主要依靠对知识的反思,但归根结底检验哲学原理真理性的还是实践。

实证科学也不能完全是实证材料的堆积,一定程度的思辨是不可少的。至于列宁、毛泽东说是认识论,并不是否认哲学的本体论性质,而是说哲学是认识方法,哲学包括认识论。从他们关于哲学的言论来看,谈到哲学是世界观(即本体论)的地方是很多的。

文章图片4

第三种观点是以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为根据,认为哲学对象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因为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哲学对象。有的学者又加以引申,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质是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之际。并认为这才是对人有意义的,符合马克思实践观点的。

研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自在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当然包括在哲学的对象之内,与传统的哲学对象的规定是相容的,不是互相排斥的。

至于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其具体含义是不全面的。他只是从近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互对立与影响概括出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个标准并称之为哲学基本问题。

如果要全面概括天人关系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至少有四重关系:第一是产出关系,自然界是原物,人类社会是产物,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自然界是整体,人类社会是其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其次是实践关系,人类社会是改造主体,自然界是被改造的客体;第三是认识关系,人类社会是认识主体,自然界是被认识的客体;第四是评价关系,人类社会是评价主体,自然界是被评价的客体。

文章图片5

这个自然界实际包括人类社会在内,但加以区别,可以引申出它与人类社会的这四重关系。由于近代哲学没有在实践和评价上展现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恩格斯谈哲学基本问题时,只谈了产出与认识两个方面。

因此,把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看作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哲学只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作为对象,而不以存在、物质为对象,显然是不对的,这既不符合恩格斯的思想,也不符合哲学学科的实际情况。

实际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都蕴涵了本体论的意义,无论产出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逻辑地设定了物质、存在的先在性和客观性前提,即第一性前提或本原性前提,有的人把第一方面称作本体论方面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种观点是以实践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这种观点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研究者中甚为流行。他们认为马克思把哲学的对象从认识转换成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的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他把哲学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这标志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移。

文章图片6

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以前直观唯物主义所说的世界是离开人的实践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无关的世界,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是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应该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实践“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因此,那种仍然把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作为哲学对象的观点是过时的陈旧的观点,现代的哲学应该以实践视域中的世界为对象,以依存于实践的世界为对象,或者简单地说,以实践为对象,哲学就是实践论,或曰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这种观点把哲学的基础与世界的基础混为一谈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仅是哲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知识、一切学科的基础。至于世界的基础,有多种层次,最根本的基础任何时候都是物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会例外。

马克思所说“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从上下文看谈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对地球面貌的改变,并不是说地球的存在依赖于实践,更不是说整个宇宙的存在依赖于实践。实践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先于实践,其存在不以实践为转移,相反,实践依存于物质,始终是物质的一部分。

实践观点可以说是历史观、实践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能是物质观点,即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引起了哲学上的革命,使历史观成为科学,使哲学(世界观)有可能成为科学,但他没有全盘否定旧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仍然是其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如果把实践的地位夸大成超越一切,以致超越物质,成为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它就不再是唯物主义,而是实践主义即唯心主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