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7年福建农民捐献一木盒,毛主席大喜:失散“孩子”终于回来了

 贵而全之 2023-02-09 发布于湖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许多一起工作了多年的老同志,老下属眼中,毛主席是一位豁达的人。在他的心中任何时候革命工作都是第一位的,对于物质生活和个人财产方面并不十分在意。

当然在他对子女教育的方面,同样秉承了这个原则。在长子毛岸英结婚的时候,他把跟随自己多年的皮大衣和老马作为新婚礼物。而李讷结婚时,他送的是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在他看来精神世界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

长征初期,我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辗转腾挪,行军速度变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然而一些官兵因为舍不得好不容易得来的物资,导致了行军速度被大幅度拖慢,我军不止一次的陷入了危机。

针对这一点,毛主席及时发出指示,要求全军解放思想打破“坛坛罐罐”,不要拘泥于一时的武器和物资,尽全力保证长征的胜利。只有这样,我军才能活下来,只有活下来,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武器和物资。

也正是因为轻装上阵,红军最终靠着双腿跑赢了国民党机械化部队,在重重险境中得以脱身。可在主席心中,也有一些放不下的东西。

遗失的“孩子”

1961年的时候,主席遗失多年的一件宝贝失而复得,就连平时为人庄重的他也罕见的喜笑颜开,并且高兴地说道:“我的'孩子’终于找到了!”

在毛主席口中的“孩子”并非一个人,但却凝聚了主席很多的心血。它其实是一部著作,这份著作的名字叫做《调查工作》。完成于1930年5月,并在同年6月交由闽西特委翻印出版。

一经出版这本书就成为了基层党组织人手一册,指导广大革命干部政治工作的重要教材。

之所以珍贵也是因为它花费了主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可以说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主席对于中国革命的反思就已经产生萌芽了。

封建王朝结束后,作为红色发祥地之一的湖南被夹在南北军阀之中左右为难。而此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始。

为了寻找更适合我国自己的道路,主席带着“中国的未来向哪里去”的疑问,从1920年开始在赣西,赣南山区走访了多地,作出一系列社会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调查中,主席除了把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自身体会学以致用外,也向底层劳动人民学习了很多实际经验。

比如荒年时期,在很多贫苦农民中盛行一种“吃磨饭”,也就是去到地主家里强制对方接济。这种自发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也为后来的“土改运动”打开了思路。

尽管当时在党内,很多“洋派”成员对于主席这种深入群众的作法不屑一顾,但主席深知只有代表最底层的群众利益,才能让革命深入人心。

事实证明当革命局势发生变化的时候,恰恰是主席的作法才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立身之道。

《调查工作》的形成

1927年之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因为蒋介石的背叛宣告失败。

在许多共产党内部领导人员因为突然的变故,而陷入迷茫和困惑的时候。思路清晰的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入井冈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据地,和第一支工农红军。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却也是无奈下的一次尝试,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无奈之举也恰恰是生路所在。

选择湘赣边界的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并非毛主席的心血来潮,他是靠着对局势的精准分析,以及对当地环境的深入了解决定的。

井冈山地区所在位置敌对势力相对薄弱,党和群众基础雄厚,既有便于游击作战的复杂地形,又有供给部队的丰富物质条件。

不过这毕竟是我党第一次搞根据地,也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队伍。如何在根据地中培养各级党组织,在民间进行土改等等都需要从头摸索。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这些内容其实在马克思,列宁等先辈的著作中,都有着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当时在党的内部也有很多声音指责主席的作法离经叛道。

然而毛主席却采取了不迷信书本、坚持把书本上的理论放到实际中检验并加以修改的理念,毅然进入基层开始调研。

经过了数年的调查,主席把来自民间的经验加以总结,写出了《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

在这个纲领中,主席详尽的分析了根据地当地的土改推行细则,摒弃了文本中“一刀切”的处理方式。

在分田运动中,当时的党内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对没收田地犹豫妥协,接受中间阶级的意见,不敢积极行动”的意见。

基于这种想法的农民群众往往不敢接受分给的土地,一些干部也赞成富农提出的,“以生产资料为分配准则”的分配原则。

另一种则彻底相反,强调“把土地全部没收,彻底分配。对于所有地主和富农阶级全部打击”的作法。

这两个作法算是当时的主流意见,两者之间争论不休。此时的毛泽东并没有贸然站在某一方,而是以调查结果为导向,细化了土改政策总结出三条原则。

1936年,毛泽东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部分干部在延安合影

1928年冬天,我党的第一个土地法推出,名为《井冈山土地法》。

在法规中规定,土地分配主要以人口分配为准则,不分男女老少,分配按照劳动力为主,劳动力强的农户分到的土地数量也将增多。

最后按照乡一级为主,作为分配土地的反围。不过第二和第三个原则如果同第一原则发生分歧,则以第一原则为主。

除此以外,对于一些地主阶级同时又是工商产业者的,我党只没收其地主阶级所有的土地,而不涉及他的其他产业。

还有一些受到蒙蔽逃走的群众,如果愿意回乡务农,党组织仍然会分给其土地。

这些灵活合理的附加条款,团结了更多的阶级和人民,自此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变得更加受大部分农民的欢迎。

由于土地政策的推行和革命的发展,到了1929年根据地面积已经大幅度扩大,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毛泽东和根据地干部面前。

对于已经解放的大部分县城百姓来说,以往在农村土改中积累的经验已经不能继续使用,我党急需推出针对城市民众的新的治理办法。

革命形势的大好,使得党内出现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立三路线”。

这种声音强调把土地集中起来,搞大规模集体农场,摒弃土地私有的观点;对于城镇的小商人则采取没收商店,或强行摊派的行为。

这样的作法缺乏调查和实践,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不过是书本内容的粗暴复制而已。

由于我党内部的分歧,加上当时外部国民党“围剿”的猖獗,这个时期对我党和红军产生了巨大的考验。

为了正本清源,毛主席在1930年走访了寻乌县,在当地同各阶层百姓进行交谈和取证,并召开了十多次调查会议。

他将会议成果编撰为书,这就是著名的《调查工作》,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反对本本主义》。

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毛主席亲自走访了寻乌县的各个行业。对县内近三千人口,近百家铺子,数十家商店作了详尽的考察。

他深刻意识到商业资本在经济上受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方压迫,政治上同样受到地主阶级的迫害。

反帝反封建同样是对其的一种解放,团结他们将成为我党的重要目标。

在这本著作中,毛主席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确定了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者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批判了当时在党的管理和红军内部盛行的“教条主义”思想,对于书本知识盲目信任,遇见问题总是“照本宣科”的作法。

这些人虽然读过纲领,但却没有真正的理解“共产主义”的内核。无论在对待实际工作,还是对待上级指示时都只会从书本出发,既没有自己的理解也不会因地制宜,导致偏离了党的初衷。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摒弃“本本主义”,以调差研究为主,防止“机会主义”的出现,才能赢得根据地改革的胜利。

毛主席的文章和观点刚一问世,就给了很多党内错误思想一记当头棒喝。有越来越多的干部开始反思,主席的文章也被印发给各级工作人员。

不过这份凝聚了主席心血的作品,却因为后来的反围剿和长征遗失了。就连主席自己也没能留下一份。自此之后,他便总是在心中记挂着这件事,认为实在是很可惜。

但最终心有所想,事有所成。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冬天,主席意外得到了一份《调查工作》小册子的铅印版本。

留存下来的珍贵文物

这份珍贵的礼物来自中央档案馆,是一位老党员赖茂基捐赠给国家的。说起赖茂基得到这本书,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赖茂基生于1893年,是上杭县附近乡村中的农民出身。参加革命以后,为了掩护自己的革命工作,他表面上作为一个小贩,暗地里却是为党和红军工作的通讯员。

除了运送物资的工作以外,他的家也曾是红军的兵工厂。由于往来同志交流频繁,所以家中留存着很多党的宣传材料。

长征开始后,赖茂基留在家乡继续革命。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发现了一些重要资料,其中就包括1930版的《调查工作》这本书。

虽然是翻印的版本,可是赖茂基心里感觉这本书十分重要,将来或许拥有不凡的价值。于是他决心一定要把它留存下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在传续下去。

当时他的家乡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留着这些资料显然是一件危险的事。

保险起见赖茂基在自己的卧室墙上凿开一个洞,把《调查工作》和许多文件都装在木盒里藏好,再用砖块泥土封好。

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只有赖茂基自己知道,所以这些文件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195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征集革命历史档案的通知。

两年以后,赖茂基老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这件事后,生出了把文件交还国家的想法。此时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不得不叫来儿子刨开墙壁,才让尘封多年的文件重见天日。

《调查工作》被交给上杭县委后,第一时间被送到龙岩地委,后又辗转来到中央档案馆。

经过专家鉴定这本书正是30年前的重要著作,这也难怪主席在见到它时会连连惊呼:“见到这本小册子,就像见到了我30年未见的儿子。”

并且在1961年,主席对这本书加以改进,赋予了它新生并取名为《反对本本主义》。

在书的序言中,主席还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这是一篇老文章,本来是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的。因为当时没有用教条主义的名称,为了便于理解使用了'本本主义’。虽然文章创作的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但看起来在今天仍有一些学习的必要性,以此与各位同志共勉。”

这篇失而复得的“老文章”,后来在新时期新征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在多年以后的如今,仍然成为我党“不忘初心,实事求是”的建党核心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1960年,见证这段历史的赖茂基老人去世,享年67岁。毛主席为了感谢他,曾派人前往联系邀请他到北京做客,却已经阴阳相隔。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也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思想、所著文章的价值却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被掩盖,反而在未来仍将成为迷雾中的灯塔,指引我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