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招牌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23-02-09 发布于云南

人们常说,世上有三百六十行。至于哪三百六十行?恐怕就无人能夠厘得清楚了。我想三百六只不过是个大概率的说法罢了。

但是,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行业逐渐的消失了,例如:锔匠,修理笼屉风匣的,算卦的,焊壶打锡壶的……同时,又有一些新兴的行业滋生出来,例如:陪聊,陪诊,外卖,快递……

图片

过去,许多行业都是以走街串巷的方式实现其本身的价值的。走街串巷免不得吆喝叫卖,而那些悠远绵长的吆喝声,如今已经成为遥远而飘渺的回忆了。

还有一些行业虽然也是走街串巷,但是,他们并不吆喝,而是以其本行业独有的招牌器具,发出独特的声响招揽生意,告诉人们:某达人来了,请您光顾。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行业及其专属的招牌器具都已被历史淹殁。那些熟悉的声音,也都由司空见惯变成了绝响。

现在,从深远的记忆中,挖掘出几件来,聊供引荐,以留取历史的回响。

惊闺人

图片

这是一件磨剪子匠人生存的傢什。它是在一块50厘米见长的木板上,依次钉上若干像风匣舌头那样可以活动的铁片,手起回落之间,发出有节奏的哗啦哗啦的响声。无论是在屋里还是在远处,只要听到这种声音,人们便知道:磨剪子的来了。

这件器物是磨剪人的招牌,它的名称也非常有韵味。闺人,是指养在深闺的善做女红的女人,剪刀是她们裁裁剪剪不可离手的工具。而一个"惊”字,恰到好处的起到了一种告知作用。极富诗意。


梆子

图片

过去,在夜幕之下,常常会听到远处飘来一声声梆子的敲击声。"梆~梆梆”,一长两短,节奏感很强。在幽静的夜晚里,特别动听。它在告诉你:夜宵馄饨有的卖!

这种梆子是由一节尺八长的竹筒,穿上一根木把儿,一手持梆子,一手持木棍儿。敲击的声音由远而近,不疾不噪,柔和且极具穿透力。给静谧的夜色增添了几分亲切。

铜锣

图片

这里所说的铜锣,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锣鼓队敲击的那种锣。而是算命先生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这种锣也是铜制的,直径大约20厘米左右。锣的中心部位凸起如半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包,提系的木把上伸出一根细木棍儿,木棍儿顶端有一个小小的木锤,手一动,木锤正好打击在锣中心凸出来的小包上。其声音清脆而响亮。常见算命的盲人戴着墨镜,一手持探路的竹竿,一手提着铜锣,边走边敲击。许多老太太大多是遇上了不顺的时候,请算命先生入屋,给自己或者给丈夫孩子算上一卦,以求心理安慰。至于灵验还是不灵验?则要看你心诚还是不诚了,有道是心诚则灵嘛一一应验不应验则是以后的事情。这只有天知道了。

音叉

图片

这里说的音叉不是医院里耳鼻喉科检测听力用的音叉,而是一个大约30厘米长,类似一个大铁镊子式的东西。这个音叉下端渐细,开口。开口处的两边似靠不靠,留有一个缝隙。使用者一手持音叉,一手持一根小铁棍儿,将铁棍儿穿在音叉中间,然后迅速地从开口处划出,音叉便以极高的频率震动,发出一种独特的响声。这是在告诉大家:理发师来了。

音叉,是我的叫法。行业内肯定有其命名。不得而忘。


图片

巜论语.魏灵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行业所用的具有招牌意义的器具,是先人们的智慧,也是庶人安身立命的饭碗。如今的中青年人没见过,甚至也没听说过。但是,它们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并为市井生活带来不少禆益。如今,它们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悄悄地被湮灭了,甚至没有资料记下它们的形象和声响,想来有些惆怅。

大千世界,万象纷呈。生生灭灭,是谓人生。逝去的,留它不住。新生的,与之同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世情。

2023,1,14

作者,林承芳,1945年生。自幼爱好诗文,16岁便在青岛日报发表诗歌。作品散见于巜解放军文艺》、《时代的报告》、《星星》、《大众电影》及地方报刊,并出版诗集巜无邪流光~〈诗经〉篇什新演》。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