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霉食物千万不能吃!尤其是这三类

 云语禅心 2023-02-10 发布于河南

很多人都知道发霉的食物不能吃,因为除了异源微生物引起的肠道不适,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造成的急性和慢性食物中毒,危害更为严重。此外,真菌毒素还有致癌性,致突变等危害。

文章图片1

不同食物易滋生的真菌不一样

粮食、水果等食物无论是在生长阶段还是成熟后的储存阶段,如处于温度适宜(25-35℃)的潮湿环境中,非常容易滋生真菌微生物,当这些真菌带有产毒基因且环境条件适宜的时候,“真菌毒素”就会产生,从而导致食物被污染。

由于食物种类不同,滋生的真菌存在差别,真菌毒素种类也不同。花生及其制品易被黄曲霉侵染,受到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小麦及其制品易滋生禾谷镰刀菌,受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污染。玉米及其制品易滋生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被伏马菌素B1(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N)污染。苹果、山楂及其制品易被青霉侵染,从而被展青霉素污染。

此外,真菌毒素可通过代谢污染动物食品,如黄曲霉毒素B1被奶牛吃下后代谢可产生M1,同样对人体有害。

文章图片2

常见发霉食物

常见真菌毒素种类及其主要危害

文章图片3

日常生活中注意购买渠道、妥善保存食物

_

(1)由于真菌毒素能够渗透入食物内部且耐高温,常规的烹饪方法无法消除它,因此,降低真菌毒素危害的关键是防止食物发霉。

储存食物时要注意通风、干燥和低温,防止真菌的生长和产毒。

可采用抽真空、充氮气等方法储存食物,避免真菌滋生。

尽量购买小包装食物,避免大量购买后食物储存不当,滋生真菌,产生毒素。

除了观察食品外观,闻味道以外,注意食物保质期来防霉变更具可操作性。

_ (2)由于真菌毒素具有体内蓄积性,畜禽动物食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毒素会在体内蓄积。因此,在购买肉、蛋、奶等畜禽产品时,请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
_ (3)及时清理发霉的食物,以免真菌继续侵染更多食物,造成真菌毒素污染扩散。值得注意的是,真菌毒素的污染范围和肉眼看到的并不一致。对于已经霉变食品,即使去除肉眼可见的霉变部分,也可能存在真菌毒素,建议全部丢弃。

这3类食物发霉了绝不能吃

1.霉变花生、瓜子等坚果

花生、玉米、坚果等食物中可能出现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臭名昭著的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根据国家药监局最新发布的致癌物清单显示,黄曲霉素被列为1级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损伤的是肝脏,也可以引起肾脏损伤。急性中毒的情况比较多见,表现为急性肝损伤。慢性中毒即中毒的时间长了,会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辨别方法:

一看

①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

②谷物、玉米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等。

二选

①选购豆腐乳、豆瓣酱时,若发现包装破损、瓶盖浮起,不要购买;

②选购食用花生油等食物时,尽量到信誉度高的超市、商场,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品牌,认准包装上的“质量安全”“QS”等标志。

2. 发霉水果

水果开始腐烂的时候细菌就会滋生,产生展青霉素等有毒物质。

展青霉素对人及动物均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摄入人体内的展青霉素,可通过细胞膜的透过性变化,使膜的物质移动发生异常,从而间接地引起生理呼吸异常;也会对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等造成损害,使人神经麻痹、肺水肿、肾功能衰竭,甚至有致癌作用。

3.蛋壳长斑

鸡蛋受潮或被淋湿,蛋壳表面的保护膜会被洗掉,细菌就会侵入蛋内导致变质,蛋壳表面也会发霉,出现黑斑点。

专家提示:长斑的蛋壳即使里面是好的也最好不吃,因为实际上细菌可能早就通过蛋壳表面的气孔进入了鸡蛋里面。

☆健康小贴士:任何发霉的食物最好都别吃!

① 看不见发霉≠没有霉菌

我们看到的发霉部分,其实是霉菌菌丝完全发展成型的部分。而在那附近,已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霉菌了。

而且,霉菌产生的细胞毒素会在食物里扩散,扩散的范围跟食物的质地、含水量、霉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单靠一双肉眼真的很难估计扩散的范围有多大。

②高温加热杀不死霉菌

高温加热的确能够杀菌、消毒,除掉许多霉菌,但对于某些霉菌和毒素就不一定有效了。

比如展青霉素,它可以存在于苹果、桃、梨、香蕉、葡萄等各种水果和果汁中,经过杀菌处理毒素含量会降低,但无法完全消除。

如误食后引起不适

请及时就医

并向医生说明食用霉变食品的情况

以便及时有效救治

资料:上海疾控、最紧要健康GRT

编辑:杨军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