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

 新用户8926AVU2 2023-02-10 发布于北京

纵观中华历史几千年,几乎每个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杀戮和泪水。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无数人家妻离子散。而从改朝换代的那一刻起, 前朝宗室的命运好像就已经注定,被软禁,被流放,乃至被灭族。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大宋王朝的建立便是这个例外。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柴荣去世。宰相范质作为顾命大臣扶助柴荣幼子宗训登帝,为恭帝。当时,恭帝年仅7 岁,与其他朝代相同,一个年幼的君主总是不能总揽大局,于是后周开始了不稳定的局势。

柴荣在世时,曾为了强化朝廷直隶军队,命令地方招募'强人',送到开封,以达到充实禁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强人'也包括强盗在内的亡命之徒。'强人'之名,名副其实。完成招募后,柴荣在这些'强人'和原有的侍卫亲军中挑选出武力超群的人组成殿前侍卫。而赵匡胤就是他们的首领,任殿前都点检一职。

殿前都点检作为中央禁军的首领,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正是从此刻起,一个军事政变计划开始酝酿。

公元960年,朝延内收到辽和北汉联合入侵的战报,慌乱阁,宰相范质、王博命令赵匡胤乱领禁军前去迎敌。接到命令后,赵匡胤立即率兵出城,当晚到达距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正是在陈桥驿,发生了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黄袍加身定天下!

当晚,赵匡胤的亲信赵普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在军中散布舆论。舆论的具体内容是以拥立赵匡胤为皇帝为主题,以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众人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为主要内容。

在军队中,赵匡胤的亲信本就多,再经过一番天花乱坠的煽动,最后愿意让赵匡胤当皇帝的呼声越来越高。见时机成熟,赵匡义和赵普将预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假装刚酒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率众将领高呼万岁。

赵匡胤说道,你们贪图荣华富贵,立我为天子,这不是置我干不忠之地吗?接着,赵匡胤又说道:'我有号令,尔能从乎?'我的命令,你们听不?

回答是肯定的,唯命是从。

当时,赵匡胤就立下了三条规矩。第一,回开封后,不能惊犯太后和小皇帝;第二,不能欺凌后周的大臣们;第三,不能抢掠国家仓库。服从命令的将有重赏,否则就严办。

就这样,得到将领们拥护的赵匡胤没费多大功夫就攻下了京城。之后,恭帝让位,赵匡胤即位称帝,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

真可谓黄袍加身定天下,兵不血刃立宋朝。

其实,赵匡胤的这种做法是有人传授于他的,这个人就是他的第一任上司-后周太祖郭戚。他们所经历的事情的经过大致相似,不同点就在于一个是'“黄袍加身”,另一个是“黄旗加身”,估计郭威也不会想到当年自己煞费苦心导演的'黄旗加身'这一佳作,在十年后被赵匡胤复制得如此完美。

黄袍加身无疑是经过谋划的,大宋王朝的建立便是这件事情的直接产物。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作为一个长达300多年的王朝,宋朝的建立能够在不流血的前提下完成,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一个推翻故主的人,赵匡胤无疑是不忠的、但是成王败寇乃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从这一点来看,他也是一名成功者。除此之外,赵匡胤在如何处理前朝宗室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令人佩服的胸襟和胆识。一般情况下,一个新的朝代掌权者对待前朝宗室总是会选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而赵匡胤却没有这样做,这一点从著名的勒石三戒中就可以看出。

勒石三戒是赵匡胤于建隆三年所立,放在太祖庙的夹室中,也被称之为太祖誓碑。平时誓碑用黄眼遮蔽,夹室关闭,只有在太祖四季祭祀以及新皇即位时才能打开。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太祖誓碑,在宋朝时只有皇帝知道。

叶梦得《避暑漫抄》中记载,“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读,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盘上来到太祖誓碑前行跪拜礼,跪着观看默读,看完后再行跪拜礼,然后出去,而大臣们和皇上的近侍都不知迢皇上所发誓言的具体内容。

后来金国灭宋后,金人打开这里,人们才有幸看到太祖誓碑,知道上面的内容。

王夫之《宋论》记载: 太祖勒石…其戒有三: 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我们可以看到,在勒石三戒中,第一条就是保全柴氏子孙。对于靠黄袍加身称帝的赵匡胤而言,柴氏子孙应被看做一种隐患,毕竟他的称帝方式并不光明。但是,他却在勒石三戒中将保全柴氏子孙作为第一条戒律,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仁厚、有胆识、胸襟宽广的人。单从这一点来看,赵匡胤就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众多皇帝们。

关于赵匡胤对柴家后人的仁厚,还有一则轶事可以说明。当时,经过陈桥政变的赵匡胤回到开封后,进入皇宫,看到一个宫女怀中抱着一个孩子。赵匡胤就问,这是谁的孩子。宫女回答,周世宗。

当时,在赵匡鼠身边的有赵普、范质、潘美等人。赵匡胤就问他们,现在应该如何处理。赵普等人的回答是,为了免除后患,应当把这个孩子除去。可是赵匡胤却是这么回答的,我已经接了他(世宗)的位子,怎么能再杀他的孩子呢?我不忍心啊。

之后,这个孩子交由潘美抚养,而赵匡胤从此也再没有提到过这个孩子。这个婴儿被取名为惟吉,长大后,官拜刺史。

从黄袍加身时的三条规矩,再到勒石三戒,赵匡胤对待柴荣的后人无疑是仁厚的。此外,赵匡胤还给柴家发了 “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就可以免死。比如《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就是凭借丹书铁券才会那么吃香,活得那么潇洒。

勒石三戒中,除了保全柴氏子孙外,还要求大宋的每个皇帝不得杀害士大夫。纵观大宋王朝319年,无论皇帝昏庸与否,都几乎没有言官被杀。如苏轼,被贬无数次,去世之后还有谥号,很是令人欣慰。

不加农田之赋,是勒石三戒中的第三戒。通常,一个新朝代的开创初期,经济萧条,人口凋敝,统治者都会采用减轻赋税、休养生息的方法来调整,以此过渡到稳定期。但是,稳定期一过,就会加重赋税。不得不说这是各个朝代的一个短板。而赵匡胤之于宋朝,却规定永不加农田之赋。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匡胤的眼光之快远,着实令人钦佩。

也正是基于这一戒,宋朝的农民负担相对较轻,压迫较少,所以宋朝300多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这在中国各个朝代中,只有两个朝代做到了,一个是宋朝,另一个是西晋。和宋朝不同,西晋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寿命太短,还没来得及爆发,就已经灭亡。

更值得称赞的是,宋朝的历代皇帝,都比较听话,没有出现如北周宣帝一般的版逆皇帝,让勒布三戒得到了切实执行。可以这样说,勒石三戒就是大宋王朝的宪章,它从根本上促成了宋朝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文明的最高峰。

作为勒石三戒的创始人,赵匡胤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有一点也值得称颂。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总是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现象。历代开国皇帝对于功高盖主的部下,总是心存猜忌。而那些被猜忌的开国功勋,结局大多都是悲惨的。如汉高祖刘邦之于韩信;明太祖朱元璋之于徐达。

与刘邦、朱元璋的大肆杀戮功臣相比,赵匡胤为了巩固政权,采取的则是一种非常温和且别出心裁的解决方式。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公元961年) ,一次早朝后,宋太祖留下了当初助他称帝的高级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一起喝酒。

在席期间,赵匡胤和众将领好像又回到了以前,彼此之间称兄道弟,其乐融融。正当筹酒兴正浓之际,太祖突然叹气说道,朕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当不了皇帝的。但是身为天子,日子却过得十分艰辛,远不如当一个节度使来的快活。不瞒你们说,自从当上皇帝后,朕每天晚上总是难以入眠,不能安心。

石守信等众将领问道,这是为何呢?

太祖说道,皇位总是有极大的诱惑力,有太多人想要得到这个宝座。

石守信等人听了之后大惊失色,连忙说道,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大局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太祖说,谁不想得到荣华富贵?如果有一天,你的部下也对你黄袍加身,拥戴您们做皇帝,即使你不想造反,但到了那时,还能由得了你吗?

一席语出,众将领都明白了,原来赵匡胤是对他们有所猜忌。一时之间,众将领纷纷哭着恳请太祖指明一条明路。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你们不如解除兵权,回到地方上,多积累一些钱财,多置良田美宅,留给子孙后代;同时,多买一些歌妓舞伶,夜夜笙歌,饮酒作乐,也不失为神仙般的生活。朕还会与你们结为姻亲,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太祖的话己说得如此明白,只好俯首听命,纷纷感谢太祖的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等将领纷纷上表自己身体有病,请求解除兵权。

赵匡胤欣然同意,并让他们到地方上任节度使。

以上便是杯酒蒋兵权整个事件的过程。通过它,赵匡胤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也避免了其他将领通过仿照'黄袍加身'来篡夺自己的皇位。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杀戮的情况下完成的。从这几点看,这一作法是值得称赞的。

但事情总是存在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就必定存在坏的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失去兵权的武将则得到了赵匡胤许下的荣华富贵。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赵匡胤许下的荣华富贵,其实是颁发给众将领的腐败许可证。这种腐败之风,必定会给大宋带来不可小觑的坏影响。

除此之外,这些挠勇善战的将军解除兵权,对大宋来说,无异于自砍双臂,大大减弱了本国的军事实力。而重文轻武的风气,自此开始飘荡在大宋王朝的上空,一直被延续。一个饱受外族欺凌的宋朝已经初现端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