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大连北溟子 2023-02-10 发布于辽宁

夏朝和商朝的更迭,在史书中有道德评判色彩很强的记载:末代帝王夏桀胡作非为引起天怒人怨,终于被新兴的有道之君商汤取代。

帝桀之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 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乃 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但考古呈现出来的过程更为复杂,一些来源各异的落后人群曾侵入二里头古城,统治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王朝更 迭显得扑朔迷离。

夏朝的敌人来自哪里?这需要从二里头古国的疆域开始考察。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一、五百里王朝:夏朝的疆域

在二里头二期,古城扩张到3平方公里后,已经达到一个早期国家的体量。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个早期国家统治的范围有多大?

从最低标准看,洛阳盆地是二里头都邑能够控制的范围。盆地东西狭长,跨度约50公里。

有研究者曾统计洛阳盆地内的聚落数量:在二里头一期,古城之外发现聚落19个,二期迅速增长到83个,到三、四期稳定保持在100个左右,其中,面积在0.5平方公里左右的“乡镇”级大聚落约20个,其余为0.1平方公里及以下的村落。

从“王都” 到乡镇、村落,等级格局非常明显,显然属于同一个王国政体。

至于二里头-夏王朝在洛阳盆地外能够控制的疆域,史书和考古都难以给岀标准答案。

其一,编写相关史书的主要是战国到西汉时人, 他们还没有对早期国家的考古知识,只能按自己生活的世界想象三皇五帝和夏商时代,所以孟子会说,大禹治水的范围遍及江、河、淮、汉:“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菠,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这是战国时代华夏人的认知世界,但上古的华夏范围还没这么大。

其二,考古学也很难解答政治史层面的问题。考古的主要对象是 古人生产的器物,特别是数量最多的陶器,虽然从陶器风格可以划出 “二里头文化”分布的范围。

但陶器分布范围和古国政治体并不是一回事,不然,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会是地跨上千里的古国。

以陶器为基础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比较广,从晋南到关中、河南省大部,甚至远及安徽省,但风格并不完全一致,还会按地域分成 几个“类型”,所以陶器文化很难和古国的政治疆域等同。

二里头人对铸铜技术严格保密,制作的铜器很少出现在外地,也难以作为指标。

关于二里头-夏朝的疆域,日本学者西江清高和久慈大介曾制作出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分布及出土陶礼器的遗址示意图(如图):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其中,黑点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编号的空心 方框是出土二里头风格陶礼器的地点。

一个方法:考察陶礼器的分布。二里头文化拥有独特的陶礼器(酒器)群,飢、爵、香、學、鬻等,只有地位较高的人才能拥有成套的陶礼器。

如果这些陶礼器群出现在二里头古城之外的地方,就可能是二里头- 夏朝的控制范围,或者是夏王室给外地酋长的赏赐,我们由此可以窥探古国的政治影响力范围。

从西江清高制作的分布地图可见,陶礼器出现最集中的地方在黄河南岸以及嵩山东南麓,西起河南陕县,东到郑州,东西约200公里,南北约100公里。

这应当是二里头古国(夏朝)直接统治的区域,比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要小得多。

在较远的外围也有一些零星的二里头陶礼器出土,如河南省南部的方城八里桥和驻马店杨庄,陕西商州的东龙山。

这些可能是和二里头古国(夏朝)存在朝贡关系的部落,反映了夏朝的影响力范围。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这个“王朝”疆域要低于战国时人的想象,但已经超过以往中国境内的任何古国。究其实质,二里头-夏朝属于古国和王朝之间的过渡状态,或者说在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门槛上。

古史有“启征西河”的记载,即禹的儿子启曾远征晋南地区:“(启) 三十五年,征河西。”(《帝王世纪》)

从地理环境推测,夏王朝应当和铜、盐矿产丰富的晋南有密切联系。山西省南部,特别是汾河下游地区,有比较密集的二里头文化聚落,属于晋南本地的东下冯类型。

在二里头-夏朝时期,晋南地区的绛县西吴壁出现了冶铜工场,主要是把铜矿石冶炼成红铜,但没有在当地发现青铜铸造技术。

发掘者推测,西吴壁可能是二里头-夏朝控制的一处釆矿和冶炼基地,生产的红铜供应二里头。

但西吴壁尚未发现高规格的城邑、建筑和墓葬等,缺少夏朝统治的直接证据;也许,它是由本地部族掌控的,用铜料和二里头人贸易。

晋南没有发现二里头-夏朝建立的城池,直到商朝早期,商人才在晋南建立了两座夯土小城池,距离西吴壁数十公里,说明商人已经控制西吴壁铜矿。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在早商,西吴壁的炼铜炉底部还有人祭遗存,这似乎是当地族群接受商文化的表现。

在东方,夏王朝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据点——郑州大师姑古城和新郑望京楼古城,距离二里头100公里左右,城池规模不大,边长仅数百米,城内没有发现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但抛掷在灰坑里的尸骨较多,显示有较强的权力因素和社会冲突,也可能是和异族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

这两座小城,意在守卫夏朝的“边疆”。从这两地再向东,是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向北,是辉卫文化和下七垣文化。

当然,它们和夏都二里头的关系也难以确定,也许是二里头直接管辖的边疆据点, 也许是接受二里头册封的地方自治“诸侯”。

二、异族入侵夏王都

距今3600—3500年间,是二里头文化的尾声——第四期。这一百年又分前后两段:前面半个世纪,二里头人仍旧按照原来的轨迹生活,沿用着三期建成的宫殿和宫城墙,各种手工作坊都在生产,铜器铸造技术稳步提高;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后半个世纪则发生了剧烈变化,宫城墙开始塌毁,几座宫殿逐渐废弃,某些外来者侵入了二里头。

在后半阶段,D1宫殿(位于夏王都宫城西南角)仍在使用,但明显更换了主人:院落里挖掘了很多灰坑(垃圾坑),有些灰坑破坏了柱廊和宫殿台基;

院落围墙下有很多低等级墓葬,有些死者居然被埋在柱廊下;西廊檐下甚至挖出了一座陶窑,说明曾有人在宫殿院里挖土制陶,生产下等人使用的陶器。

种种迹象显示,这座夏都最宏大的宫殿已经成了大杂院,主人不再是显贵豪门,而是一大批外来的乡土民众。

此外,D2宫殿(同位于夏王都宫城西南角)院落以及南邻的D4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被外来者粗暴利用,很快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D1宫殿复原图)

这些鹊巢鸠占,反客为主的外来者是谁?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学者只能从最擅长的陶片分析入手。

在夏朝最后的半个世纪,二里头突然出现了来自豫北下七垣文化和山东岳石文化的陶器,特别是DI、D2宫殿灰坑中的陶片,主要是外来风格。

这说明,有大量来自东北方向的人群入主了二里头,他们很多虽只是普通民众,但作为征服者,入住了 DI、D2这种高级宫殿。

宫城西南角的两座门楼(D7基址和D8基址)在四期晚段也被废弃,踩踏出的道路覆压在柱洞之上,说明门楼建筑已被夷为平地。

宫城东墙也出现了坍塌迹象,有些小路穿过城墙,还有堆积的垃圾。

这一轮变化发生在距今约3550年前;对照史书,这正是东方商族崛起、夏商易代的时间,商汤(武王)带领商人攻灭了夏朝。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在半个世纪的“占领期”,商人征服者放任二里头的宏伟宫殿逐渐失修、损坏,而新建了两处较大型建筑。

其中的一座,在宫城东墙下,D2院落北侧,借用了一段东城墙,同时封堵了东墙最北的一座城门,被编号为D6宫殿基址。

D6宫殿是分三次逐渐形成的,最早在西端建了一座接近方形的建筑,然后分两次向东扩建,最后和东宫墙连接。

它没有之前二里头 宫殿的宏大和规整,而是更加紧凑和实用。这是典型的商人早期风格:四合院结构,贴着围墙建房子,不在院落中央建造独立的主体殿堂。

占领者新建的另一座建筑是D10,不太大,在宫城的外侧东南角,恰好占据了宫南路大道。可见,此时宫城南墙已经塌毁,可以随意通行。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三、商城的兴起与夏王都的彻底沦丧

商人没有继续把二里头当作都城,而是在二里头以东8公里的偃师市(区)郊建造了一座新聚落,同时,在现今的郑州市区也建了一座。

这两座聚落逐渐扩大,并修筑了城墙,被考古学者分别称为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这说明,商人对二里头的占领完全是实用和策略性的,新建筑也不太重视礼仪性。另一方面,第四期发现的被随意抛弃的尸骨数量大增,其中大部分应当来自商人入侵和统治二里头时的杀戮。

比如,一座四期晚段的墓葬(1984VIM5 ),墓主的胸骨被一枚8厘米长的铜镰射入,埋在宫殿区以北的六(VI)区传统墓地。

他很可能就是被商人占领军所杀的夏人,但家人还是尽量按正常标准埋葬了他。

商人占领二里头时期的杀戮还表现在灰坑中,不仅坑中的人骨明显增加,还有长期积累的零碎人骨。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比如,有一个深达1.85米的灰坑,在其使用期间,一直有零星的人骨被扔进去,而且坑中其他垃圾主要是各种动物的骨骸以及陶制炊器残片。

这很可能是食人者房屋旁边的垃圾坑:

人骨在2000IIIH17的不同层次、不同部位都有出现,似肢解后弃于坑中。出土有包括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髄、 刻槽盆、大口尊、瓠、器盖等在内的较多陶片,牛、羊、猪、麋鹿、 鸟、蚌、丽蚌、圆顶珠蚌、圆田螺动物遗存。

再晚一些,作坊区东北侧的一座灰坑(2004VH305 )有五具较完整的人骨。这座灰坑边长约2米,深约1.3米,最底部有一名十六七岁的男性,上面是四名女性,其中一名女性(2号)身下铺有约2毫米厚的朱砂。

这五人的身体多蜷曲,很可能是死于他杀。

二里头较高级的墓葬中,常给墓主铺垫朱砂,这是自龙山时代已经出现的葬俗;但2号女性是和其他人一起被抛尸灰坑的,不是正常的死亡和丧葬,为何独独她获得了铺垫朱砂的待遇?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可能她死前有一定地位,负责抛尸埋葬者对她有些同情且也有获得朱砂的能力,但仍不会(或者说不敢)给她挖一个单独的专用墓穴。这座坑不太像祭祀坑,因为坑中包含较多生活垃圾。'

存在征服之后的暴力统治,但也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是被占领下的二里头的基本状态。

在夏商易代之际,二里头人的青铜冶铸技术堪称独步中原甚至东亚,商族人自然会非常重视。

商人从二里头铸铜区调拨了一些人,分配到偃师和郑州商城建立冶铸工场,但二里头铸铜场的主体仍在继续生产。

二里头的铸铜人群和商人的关系似乎不错。在商人占领期间,手工作坊区的北墙也有发生损坏,但立刻进行了重建。

铸铜场区并未发现太多外来陶片,看来商人占领者比较尊重冶铸场所,没有在这里建立营地。

夏商易代的考古学考察:以夏王都的沦丧为核心

这也使人产生了这样一个联想:也许,铸铜族群是灭亡夏朝-二 里头的“第五纵队”,他们不甘心宫殿区族群垄断权力,坐享统治收益,便联合外来者商族,一起征服了宫殿区族群,铸铜族群和商人的协作,换来了二里头古城半个世纪的寿命。

但二里头的夏王族群并未被赶尽杀绝。新建的偃师商城发现了一些二里头风格的陶器,而且二里头宫殿区的某些规划特点又出现在了偃师商城的宫殿区。

看来,商人征服者把二里头宫廷人群(或是其中的一部分)迁到了8公里外的偃师商城,让他们参与建设新城。

而在苟延残喘近半个世纪后,二里头的青铜作坊还是被彻底迁移到了郑州商城。从此,二里头古城消失,夏王朝最后的痕迹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戴向明等:《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2018-2019年发掘简报》,《考古》2020 年第7期。

2.侯卫东:《论二里头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会变迁》,《中原文物》2020年 第3期。

3.中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

4.戴向明:《夏文化、夏王朝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21年第6期;中国 先秦史学会等:《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96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