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印迹的保护和历史痕迹的留存

 徐汇老寿oykxhg 2023-02-10 发布于上海

  用各种角度拍摄的江宁路昌平路口的红色展馆。

 大田路上原彭湃烈士故居,现在作为红色专题教育展馆的一部分。

  这是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的故居。

  最近在一些拍摄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红色遗迹被通过整修后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应该是社会的进步。

  这两年赶着寻找这些曾经的红色印迹,然后竖了60多处的碑,基本上都是原建筑物都消失了。

  我们在这些年看到对红色印迹的重新开始重视,于是挖掘出了很多曾经被埋没的红色印迹,但是由于早年在动拆迁或市政建设中并未重视这方面的内容,那些曾经承载了重要历史作用的建筑物就随着推土机推进消失了,以至于现在想起来后不得不仅仅竖一块碑讲述曾经的故事,显然这对于历史的追寻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因为建筑的灭失使我们的想象力受到了束缚,每个人不可能有这么强的能力去脑补和还原历史的场景,这就对于本该相当严肃的话题显得不够尊重了。

  文保人士努力未必都能成功,这就是公平路上的“海乃家”,虽然央视都介入了,但还是被拆除了。(原文在这里:消失的慰安所“海乃家”

  同样在江宁路上的254号,也是在呼吁声中被拆掉了。

  江宁路685号改造前的状态,这是因为已经有众多文保人士查找资料后努力呼吁了,10号实际上是在弄堂里面,我拍摄过,但是没找到,海量的图库反而有点麻烦。

  真如的暨南大学旧址在众多原暨南大学的校友呼吁下得到了保护,原文:上海文保大咖航拍暨南大学真如旧址纪实影像

  同时得到保护的还有康定路上暨南大学的旧址。

  光复路上的福新面粉厂旧址目前也在施工改造中。

  还好十多年前人们开始有了数码相机,开始大量的记录、挖掘和传播这些曾经具备红色印迹的街区和建筑,通过民间的力量来向有关方面呼吁保护和留存这部分本该推倒的建筑,这中间娄承浩老师、徐大纬老师、高参88(黄先生)等热心文保人士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们直到现在还能看到那些被平移或原地保护的石库门建筑,实际上这都是十多年来他们的积极向有关部门的呼吁后的结果。

  复兴中路济南路土地征收中的状态,那时还没有无人机,是在翠湖天地天台上拍摄的俯视图,如今只有当年不断在这个区域反复拍摄的朋友才能辨认出现在被平移的那三幢建筑原来位置。

  复兴中路济南路口的“复兴颂”三栋石库门建筑就是在文保人士努力下在上图区域内抢救出来的,当然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展馆并未介绍这些建筑的来历和人文背景,更没有提到文保人士所作的努力。

  这个展览中有重新寻找的过程和地下党掩护身份的职业和生活介绍,相当实在。

  同时我们注意到像现在这个秘书处的旧址的展馆内容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有原有驻守机关地下党的生活资料来讲述他们曾经的真实生活,而我们在大部分留下来的老建筑中并没有看到这部分老建筑原有的人文背景资料,也没有在相应的新闻报道中有过相关介绍,更不用谈讲到曾经为之呼吁保留的民间文保人士所作的努力了,好在文保人士的本意也仅仅是希望这些建筑获得应有的保护和留存,并没希望自己借此出名。所以他们看到这些得以保留的建筑时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会为此感到欣慰。

  苏州河河堤改造的设计师在上海旅游节开幕式上介绍:这是原吴淞路闸桥的桥墩,虽然这不是文物和历史优秀建筑,但是它是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历史痕迹,因此在设计时我们给予保留,这就是“介亭”的由来。如今它成为市民登高拍摄苏州河口景观的最佳位置之一。

  我很欣赏该项目设计师对历史的敬畏感,在我们这座城市有太多的重要节点,虽然它们并未达到文物的级别,但是对太多的人来说是一份重要的记忆留存。

  住在千爱里的徐老师也对自家弄堂整修时露出来的历史痕迹很重视,曾希望媒体介入给予呼吁,结果审题时没给通过,于是这段曾经的采访遗憾的夭折了,也许本来通过呼吁我们可以在后续那些大修的街区更多看到那些有过重要记忆的历史痕迹。

  最近又走了一次大田路山海关路,欣喜的发现沿街原来的画风有了改变,开始重视与这个街区原有的红色印迹和人文背景,让这两方面有了很大的结合。

  我想就目前来讲,红色印迹的相关搜寻和保护已经基本上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就是这座城市所相关的城市印迹了,有些未必是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它仅仅是这座城市在历史变迁过程中曾经有过的一个历史片段,它的留存看似并无价值,其实它在我们一代代人的记忆中却一直存在。因此请善待我们的记忆,尽可能的留存下来,让我们可以向下一代讲述我们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