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术主导型考研动机在学生个体层面有具体表现,在现象背后存在着特殊的心理原因,这种遵从内心的考研选择也会面临现实的挑战。 考研的“学术动机”主要是指继续追求学术以坚守初心。学术研究是众多考生选择考研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因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因此,学术梦想或者说学术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是每一个考生选择考研的最初梦想。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也感受到很多被访者对学术的向往。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出理想的学术研究,但是对于学术,每一个考研人都有最原始和最诚挚的热爱。比如S20同学说:“希望自己能够读研,完成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如果有机会还想出国交换,能够到国外学校去交流学习。” 学术动机类似于立志深造,因为热爱科研或热爱学习而考研,学生对自己想学的专业具有浓厚兴趣,并且愿意下功夫进一步深造,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而考研。抱有这种心理的本科生,更能迅速而理性地做出考研选择,也能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考研复习之中,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也往往更大。 学术动机彰显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不断成熟,加上本科阶段的知识基础,一部分学生对学术有着浓厚兴趣,他们对现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现状不满,希望通过更好的平台进一步获取知识,因此他们选择考研以继续深造。而且这些以学术研究目的考研的人,更有可能在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之后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在潜意识里,把考研、成才以与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希望通过深造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然后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所以,“学术动机”是最纯粹的动机。从动机分类的角度来看,学术动机是内在动机,是直接面向高深学问本身的,是直接性的动力。这种动机源于热爱,具有最为持久的学习激励效果。 考研的“学术动机”容易遭受打击而偃旗息鼓。过强的学术动机会产生过高的学术期待,可能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比如,这些具有学术梦想的学生,虽然备考的动力更加强大和持久,更容易考上研究生,但在读研之后也常常会表现出学业上的完美主义,不愿意接受自身能力的局限,不能忍受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的不足,从而导致一种焦虑于学术成果的脆弱,很难保持荣辱不惊的淡定。处于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生,还很难具备“十年磨一剑”“板凳甘坐十年冷”等学术毅力,如果不能短平快取得学术成果,就可能因为“自我不满意”而急于退出学术道路。这种状况类似于“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他们可能会更早地感受到学术的艰辛、基于成果的淘汰,从而进入偃旗息鼓的颓废状态。 当然,考研的“学术动机”不足才是更大的现实挑战。如前文所述,当前的考研动机日益多元,“个人发展与就业前景”“暂时不想就业”“想换专业”“受他人影响”等都是重要的考研动机。相形之下,“学术动机”更加隐性,更难以引发关注,大多数考生关注的是成功概率而非考研动机,往往选择考研门槛较低,比较容易考上的专业。这样的动机状况往往偏离“学术目标”,考生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对学术的热爱,体现出行动和志趣的偏离。也许他们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习惯“不想学也得为功利而学”,所以比秉持“学术动机”的学生更有宽容度和耐挫力。但这样的忍耐和毅力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他们考研成功后的求学体验也很难幸福。因为如果不具备学术热情,研究生阶段所必须的大量的阅读和研讨、实验和实践,以及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都可能让他们痛苦不堪。学术道路历来是艰辛和枯燥的,攻读硕士学位并不是“趋易避难”的绝佳选择。 ![]() ![]() 高教课堂研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