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大师吴自然与我的忘年交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我与吴自然先生初识是在四十年前。记得是1982年1月下旬,再有两天就是春节了。吉林省军区"老干部书画协会"举办迎春笔会,邀请姚俊卿老师出席,先生决定带我们几个学生同往。笔会上,许多省市著名书画家都来了,我大多不认识,其中就有吴自然老师。可能是他和姚先生都是长影美术字幕师的缘故,先生特意向我们介绍了吴老师。
他中等个子,面容和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见面,我与他单独聊了一阵儿,表示今后向他学习,可他却说: 啥学习不学习的,互相交流学习吧。最后,我向他索要了电话和地址,从此建立了联系。
三月的一个周日,我准备去吴老师家串个门。提前与老师联系了,他表示欢迎我去。一早,我提了两瓶酒,记得是"榆树大麯",也算是好酒了。当时我在劳资科工作,这酒也是别人送的。(实话实说)
吴老师家住在长影厂西侧湖西路上,是一片七十年代建的家属楼。来到吴老师家楼下时,他己提前在那等我。老师家住在三楼右侧中门,近60平米两居室,和我厂七八十年代盖的宿舍楼差不多。进屋后,大嫂忙着拿烟倒水,我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坐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唠了双方工作及单位情况,又向他请教了书法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就告别了。一出门,没想到在走廊里碰上了著名演员王润身,我有些惊讶:这不是"杨子荣"吗!吴老师说:他们是邻居,就住隔壁。我们一起下了楼,又寒喧了几句,就告别了。那两年,我和吴老师时常走动,在省市的一些活动中也常见面,感情愈加深厚。
1983年秋,我分到了一处住房,就在越野路和创业大街交汇处(那时创业大街向西还未开通)。这里是动力厂的一个泵站,人们都称其为"深井"地区。为了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分厂在此盖了几栋平房,我分得一间。虽是平房,可有暖气煤气罐,条件也不错了,主要是解决了我住市内、上下班遥远的难题。
搬家后,我第一时间就邀请吴老师来到我家做客。那天,我们一早就把房间打扫干净,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吴老师夫妇来到后,家里热闹了起来,我们一起边品茶吃水果,边唠家常。聊工厂、聊家人、聊书法、聊生活。随后又摆上笔墨纸砚,请吴老师写字。他也不推辞,就泚笔写了起来。那一次吴老师为我留下了七八张墨迹,记得他还特意为我爱人写了一张,很有意义。

2000年秋,我在广办工作期间,曾邀请吴老师夫妇,一起来穗玩玩,他们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来广东住了一周。我陪他们去了番禺、肇庆观光,还参观了肇庆端砚厂,又在广州市游览了几天,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吴老师毕生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书法事业,师法宋代黄庭坚,兼取"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长,被人们称为"当代黄山谷"。他的书法章法严谨,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书坛公认的现代书法大师。
2004年秋,先生的专著《吴自然行书选》在市图书馆举行首发仪式,他特意打电话约我出席,并在现场签名赠书留念,终生难忘。

2005年,我移居辽宁兴城,与先生见面少了,只是偶尔电话联系。2019年初,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岁。我是过后才知道的,悲痛之余为没能送先生最后一程而感到遗憾。
在与先生交往的近四十年时间里,我感触颇深。他既是书法良师,又是忘年益友,学书的同时,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今天发几幅我收藏的先生墨宝,借以缅怀尊敬的吴自然先生。正是:
著名书家吴自然,
忘年之交半生缘。
人誉"当代黄山谷",
传承文化继前贤。
2022年8月10日于兴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