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觉醒年代: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对时代究竟有何意义

 妙子的宅家时光 2023-02-10 发布于河南

在家封控的日子,虽然足不出户,可幸的是还有电视剧和书的陪伴,才不至于太过无聊。

《觉醒年代》这部剧是中国为纪念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拍的,剧中讲述的是中国早期革命领袖人物,带领新中国不断进步的故事。

不得不说,在这部剧中,人物发生的故事,很贴近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几位早期革命代表人,都比较接地气,他们不讲空话,只做实事。

虽然偶尔会发生一些小插曲,家庭内部也会有一些矛盾,但正因如此,才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还比较具有亲切感,一下子拉进了大人物和普通百姓的距离。

就拿陈独秀来说,他本人虽然在革命运动上做出许多贡献,但是当时的年代正处于兵荒马乱,外敌带来的战争和压迫,让中国百姓受尽磨难。

在家庭和救国之间,陈独秀不得已做出选择,为了救国,经常颠沛流离,冒着被抓的危险,在改革的道路上禹禹独行。

徐光寿对《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颇为认可,他说:“虽然在身高和外形上跟真实人物有一定的差异,但气质上却很接近,将陈独秀这个形象拿捏得很稳。

剧中的陈独秀是中国的新思潮之首领,毛泽东曾评价他:“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可见陈独秀带给毛泽东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本人也受到陈独秀新思想的启发,也开始走新的改革之路。

故事的起因,是在1915年5月的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签订了“21条”丧权辱国的条约,这让陈独秀等思想清醒的爱国人士,深感愤恨和耻辱。

在那个民众思想还处于,腐朽状态的大环境下。陈独秀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他号召一些具有新时代思想的有为青年,开展救国的新道路。

陈独秀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唤醒民众的心,使民众意识得到觉悟,只有如此,才能陆陆续续的引入新思想和新文化。

为此在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提倡白话文,把语言换成通俗易懂的文字,方便人们理解,可以更好地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

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有六个主旨。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总的来说,就是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觉悟,他相信凭借这六个宗旨,一定能够唤醒民众的救国意识。

陈独秀的《新青年》杂事一发表,就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人民群众的支持,李大钊也从《新青年》中嗅到了青春的味道。

早在之前陈独秀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到,要想使国家改造,就要先改造人,即人的思想。

还说到中国要想强大,仅仅按照旧方法是不行的,只把旧房子推倒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挖掉其腐朽的根源。

后来陈独秀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坐上了北大的文科教授的位置,他一边创办新青年杂志,一边上课教书育人。

当时的北大也是乱象不断,自从蔡元培接手之后,就把北大管理得规范有序,腐败之事也越来越少。

《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发展得很好,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北大颇受欢迎,但同时也招来了一些,来自古板迂腐老教授们的反对和弹压。

他们觉得陈独秀倡导的新思想是在破坏传统文化,甚至觉得陈独秀没有上过学,因此没有资格担任北大的文科教授。

当时最大的一个矛盾就是,旧文化一党总是,跟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冲突不断,两个派类你争我斗,谁也分不出胜负。

虽然白话文要比文言文更通俗易懂,但是也缺少凝练深刻的意思,古典文学虽然精炼,但普通大众普遍都看不懂,自然不利于传播。

针对此现象,蔡元培就表示,旧文化和新文化各有各的利弊,他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新旧文学交替。谁也不可能离开谁单独存在。

之前还没有流行影视的时候,文化都是以纸媒、报刊、书籍等形式传播。

21世纪的今天,是电子产品兴起的时代,随着短视频、自媒体的流行,人们学习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不在拘泥于一种方式。

所以说,时代是向前不断发展的,哪怕时代再怎么变化,那些经典的文化还是会有人翻看和学习,而大众文学也同样也受大家欢迎。

但这并不是说新的就一定比旧的好,无论新旧,我们都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关键是看你怎么选择。

比较时代在发展,我们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原地,还是要不断改进,在保留旧文化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思想。

只有这样,我们看待事物才会更全面、更客观。

我常常在想,即便当时陈独秀没有创办《新青年》杂志,没有发扬民主和科学,也会另有其人为中国的发展找新路子的。

比如李大钊、蔡元培、胡适这些人,他们总会不断摸索出一条新的路。

而给予他们踏上这条路的能量,恰恰是由那条充满希望的路铺成的。

总之,向着希望前进,是不会有错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