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卖肉

 如如如柏 2023-02-10 发布于山西

去年,老家农村陆续有人连了互联网,很多人家都有WiFi,和发小们交流起来也方便多了,光微信群就建了好几个。好几年都不联系的朋友,突然就联系上了。不联系都快忘了,联系上了反而更加思念。

年关将至,在外打工的也都陆续回家了,这帮家伙天天聚在一起喝酒唱歌,全然不顾我这个看客的心情。我说我不回家了,马上就会引来一场批斗,斗就斗吧,反正是不想回了。

快过年的那几天,群里都会相互问候:“年办得咋样了?”,意思是年货办齐全了没,突然就想起来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置办年货的事情了。

有一首童谣是这么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小时候都盼着过年。过年就意味着新衣服、新鞋,意味着不用写作业、不用干活,一直玩到年过完了,当然还有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尽管没多少,但只要给钱就喜欢。

从上了初中开始,就步入大孩子的行列了,就不再只是想着吃喝玩乐,要帮家里干活了。劈柴、磨面、榨油、做豆腐,姥姥家还会做粉条,杀猪、宰鸡等等,然而只有腊月底赶集卖肉的情景,让我毕生难忘。

那个年月还没有出去打工的概念,农村的主要收入就是种粮食,有需要钱的地方,把粮食用牲口驮着,运到集市上卖掉。也有种经济作物的,比如苹果。天水农民种苹果的历史已经很长了,不管当时价钱怎样,农民的主要精力还是在粮食的种植上,种苹果只当是卖掉添补家用,和自己吃的目的。还有一项收入就是养殖,或许是因为猪好养,猪肉需求量大,所以普遍养猪。

我家每年都养猪,一来家里人都比较馋,没肉没法过日子,二来这也是我们兄妹的学费来源。上了初中、高中,学费也随着涨了起来,父母就盘算着多养两头猪,最多的一年,接近年关的时候,圈里有5头猪。当然,每年都有猪贩子上门来购,但是自己家屠宰了,再到集市上卖掉,可以卖更多的钱,剩下的零碎肉块,猪的下水等等,还可以留下来吃。虽然自己辛苦点,但这样最划算,何况对于农民来说,这点辛苦根本就不算什么。于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开始,宰猪、卖肉成了我家重要的事情,我十三四岁,至少能帮父亲赶牲口。

离家20里有个镇子,镇子里有好几个国营的大厂,每年腊月集市上卖的肉,都是被几个厂子里的工人买走的。他们更愿意从农民手里买农民自家养的猪,放心、安全、不会缺斤短两、价格也公道。

小镇单日逢集。那么在双日的下午,就要准备好。先请会杀猪的人过来,把猪从圈里赶出来宰掉,然后去毛、去内脏,里里外外收拾干净,分头、前腿、后腿、中间的部分(应该有专业术语的,多年不卖肉忘记了),用几个袋子装起来打包好,就等着第二天出发去赶集了。

一般一天只宰一头猪,一下午就收拾完了。遇到行情好,宰两头,第二天一起卖掉,一直能忙到深夜。

那时候公路不通,要翻一座山,二十里山路,一个成年人不快不慢至少走一个半小时。要赶集卖肉,凌晨四点就要起来准备出发,最好赶在天刚亮的时候到集市上,占个好一点的位置。

一头猪至少都在100斤以上,一头驴或者一匹骡子驮着正好。拿点零钱,带上割肉的刀具,带上秤,赶着牲口就出发了。在路上总会碰见邻居或者同村的人,凑在一起,有点小意外、小困难可以相互帮忙。从村口出来的时候,就是浩浩荡荡一支队伍,大家有说有笑也热闹。

杀猪、早起,这些忙活其实都不算什么,最难熬的却是卖肉的过程。每年到了这几天,镇政府往北有条路,路边没有什么商铺,那里就被划为农民自产自销卖肉的地方,路两边依次排开,能排一两百米。滴水成冰的气温里,穿多少就觉得少,在冰天雪地里一待就是一上午。这一上午,不断有顾客来问价,有相中的,要上一大块,再商量商量价钱。自家养的猪,不会再价钱的咬得多紧,能卖就卖来了,早卖掉可以早回家,碰见年级大一点的、家离得近一点的,还给他们送到家里去。一上午能够都卖掉,算是卖得快的,往往都到了下午两三点。卖完了才去小饭馆里吃一碗面,去菜市场买些菜,算是年货了。收拾收拾往回家走,还没有走上山梁,天就已经全黑了。

身后的山脚下,是那个小镇,小镇的西边远处,绕过一个弯就是天水市的麦积区,灯火辉煌,一过了腊月二十三,天一黑,小镇上、市区里总能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而我们走的山路上,是一个驮队,去的时候,驮着猪肉,回得时候,驮着年货。队伍里也是热热闹闹的,相互聊着些闲话,不知不觉就翻过山梁了。

与身后辉煌的城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梁这边的寂静。晴朗的日子里,繁星布满天空,一条银河从东南边的地平线一直延伸的西边的天际。地上的点点灯光并没有像书上说的那样,和天上的星星连成一片,在繁星的映衬下,天与地有着明显的区别,那突然间没有了星星的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就是地平线,地平线下的某处出现的点点亮光,就是村庄了,和周围的野地一样寂静。

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见过那样的景象了,那种景象,也只有在漆黑的夜晚,走在山梁梁上才能看得到。

今后也没有可能再看到了,前几年新修了公路,并没有翻山,而是沿着河一直出去,原来那条翻山的路,除了去别的村子走亲戚外,已经很少有人走了,至少去镇上赶集,已经不会再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