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文苑||乡村记忆之二(五篇)||于晓玲

 河南文苑 2020-10-24

乡村记忆之二(五篇)

水煎包师傅

在城市,不到水煎包铺,你不知道生意火热是啥样子;不到水煎包铺,你不知道人们钱币乱舞为肚肠的豪迈。

清晨,在水煎包铺里,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水煎包锅就支在门口,锅里的水蒸气正穿过锅盖朝外涌着。锅旁边放着一个大的排气扇,热气被排气扇吹在大街上,水煎包特有的香味就飘散在大街上,勾起人的馋虫来。

一个戴着小白帽的男师傅正站在锅旁。他朝锅里摆上生煎包,取一碗水,水里放上一点儿面粉,晃一晃,朝锅里一倒,顿时,只听“吃啦”一声,热气翻滚着飘荡开来。师傅盖上锅盖,手里拿上一把铲刀,过一段时间就掀开锅盖看看,翻翻,再盖上锅盖,然后淋上香油,准备出锅。

旁边放着一摞碟子,师傅拿起一个碟子,用铲刀先把锅中心的煎包铲起来,不多不少,刚好十个,把包子头朝下放进碟子里,焦黄的皮刚好露在外面。

这时候,锅旁已经围满了人,锅旁边的案子上排放着一长溜大小面额不一的钱币。另一个戴着小白帽的男师傅站在案子前,他一面准备着碟子,一边指着放在最前面的钱币问:“这个是掂走还是在这儿吃?”要是答应掂走的,师傅就会套上两个塑料袋,把另一个师傅已经盛好放在碟子里的煎包装进去,递给那人,然后把钱收进钱盒。要是答应在这儿吃的,师傅会递给他一盘包子,然后叫着:“盛一碗胡辣汤。”再把钱收进钱盒里。

人们先把煎包放在桌子上,然后端来胡辣汤,坐下来慢慢享用,间或,抬起眼,怡然自得看店铺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急着买煎包的样子。这一锅还没有铲完,就又有来人。来人问:“这一锅还有吗?”回答说:“没有了,等下一锅,很快的。”来人迟疑一下,会掏出钱放在案子上排队。

有两个年轻的女人坐在案子里面在包煎包,一个负责擀皮,一个负责包馅。负责擀皮的手头快,面在她手下好像一按就成;负责包馅的速度也快,一手拿皮,一手拿一片宽竹,挖点儿馅,朝面皮上一抹,另一只手用力一捏,就扔在案子上,全不管馅还露在外面。包子馅好像是羊肉萝卜的,上面盖着一层肉,负责包馅的女人一会儿用宽竹搅拌一下,有点可惜地搅进去一点儿上面的肉。

案子后面是个隔着玻璃的售货部,玻璃上开着两个窗口,里面是卖胡辣汤的,还有卖八宝粥的,看起来都是他们一家的买卖。

现在物价涨了,煎包4元一盘,胡辣汤3元一碗,一顿早餐就要7元钱。有好事者替水煎包老板算账:“煎包一盘4元,一早晨他们最少卖200盘,就是800块;胡辣汤利润更大,稀汤寡水的,就要3元。一天下来,啧啧…..”就有人接话道:“生意做遍,还是卖饭,不过人家也辛苦了。以前……

以前,一盘包子就是1块钱,人们上集赶会最奢侈的就是朝家捎上一盘包子,家人你一个我一个尝尝鲜,那香味真是三日绕舌。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只要喜欢,一天吃一顿水煎包,能算啥!

农民

谁能说农民不是个职业呢?虽然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但据我看来,当个农民还是需要点技术含量的,单从播种就可见一斑。

秋庄稼收获后,撒上农家肥、氮肥、磷肥,把田地喂得肥肥的,骡子、驴、牛等牲口开始被人吆喝着,伸着头在田地里穿梭犁地。牲口喘着气,流着汗,后面是个用力按着犁在犁地的农民,深一脚浅一脚跟在牲口后面,不时“吁、喔”地招呼着牲口。常常,他的鞋里灌满了泥土,也顾不上倒一倒。翻开的土地流着油、闪着光,就像解开衣裳歇息一下的壮汉,歇息一下,好开始新一轮的征程。

地犁出来后,牲口开始带着一种叫“耙”的东西耙地。“耙” 是用木头做成的,像个横放的梯子,上面钉着一根根一揸长的大铁钉。耙地的时候,有钉子的面朝下放在地里,使牲口的站在耙上,一手牵着牲口绳,一手拿着鞭,吆喝着牲口,一趟一趟在地里穿梭。那样子像驶在大海上的船,像跑在雪地上的雪橇,看起来潇洒极了。常有小孩子也想站在上面体验一下,可等朝上一站,又吓得一动不敢动,甚至大叫着赶紧让下去,使牲口的会笑着叫停牲口,让小孩子下来。一趟一趟,田地终于被耙得细细的,简直像绸缎一样耐看,人和牲口也都累得够呛。

地犁好耙好,农民还会用一种叫“耧菜耙”的东西再把地耧一次,把大的土块打碎,再耧成田埂,便于播种,据说也便于浇地。“耧菜耙”用一根根大铁钉子钉成一排,能把土耧得更细。耧成田埂的田地就像梳妆过的女子,处处都是齐整好看的。那些年的干部检查一个村的播种工作好不好时,就检查田埂直不直,说是“刷锅刷锅沿,看地看田埂”,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反正后来是没有人管田埂直不直了,只要能种上,能收粮食就行。

后来有了拖拉机。拖拉机拉着犁,带着悬空耙,它冒着黑烟,“嘟嘟嘟”响着,一个来回就连犁带耙,把地犁耙得又深又细。慢慢地,牲口和木头耙只在拖拉机去不到的小块地里才能一展身手,再后来,就几乎不见了。“耧菜耙”也只有在农民种菜的时候才用得到。

接着是拉耧播种。耧是木头做成的,下面是两个耧腿,裸腿上裹着铁片,就像牲口脚上钉的脚掌一样。耧上面是个漏斗样的东西,种子就放在那里面。耧前面的横木上绑着绳子,常见好多人把绳子放在肩膀上在前面用力拉耧。耧后面是个耧把,是要有经验的庄稼人才能去扶的。扶耧也是个技术活,用的劲道要不大不小,使耧脚能不深不浅入进地里。耧上管下种的仓门要不大不小,才能不稀不稠地让种子播种进地里。三垄一耧,三耧一埂,播种过的土地就像怀了孕的女子,让人期待。

后来有了铁耧,也有两个耧腿,中间却有个自行车链子样的东西,据说拉起来轻得多。再后来有了拖拉机播种,木耧、拉耧的也几乎不见了。

铁匠

对于铁匠这个职业,我想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的父亲就曾经是个铁匠。

开过药铺打过铁,什么生意都不热,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并没有多少骄傲。听母亲说,她做小姑娘的时候,有个亲戚去她家说媒,说有个年轻人长得又好,又聪明,又有手艺,家里人就同意了。可等嫁过来,才知道父亲家里穷得锅是烂的,三间西屋草房是漏雨的,进房就像跳坑,吃一把炒豆还要分分。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村里的一个铁工厂当师傅。夏天,父亲的脊背总是黑红黑红的,上面露出又大又粗糙的汗毛孔,不知道是被火烤的,还是被太阳晒的,或者是被汗水泡的。一年四季,父亲身上总散发出一股铁匠身上特有的气味,那气味可能是烟的气味,还可能是铁的气味,还可能是一个健康男人的气味,更有可能就是一个父亲的气味。

后来,村里的铁工厂散了,有几年,父亲在家单干。那时候,父亲母亲都正值壮年,听母亲说起来,父亲是方圆几里手艺最好的铁匠,他打的锄头、铁铲、铁叉等等农具用着都很顺手,而且结实耐用。

开春了,父亲找出放在棚上的风箱,扫去上面的灰尘,用春节积攒的公鸡毛把风箱拾掇拾掇。炉子是现成的,把麦秸点上火,放在炉子上,边拉风箱边朝麦秸上放烟煤,不一会儿,煤就烧得红彤彤的了。把铁放进炉子里烧着,父亲和他的帮手都开始围上围裙,那是用厚厚的帆布做成的,上面遮在胸口以上,下面能盖住脚面。

不大一会儿,铁烧红了,看起来就像要流出铁水一样的。父亲用一把大铁钳夹住烧红的铁,把铁放在铁砧上,另一只手拿一只小铁锤,开始敲打起来。可别小看这只小铁锤,这就是音乐家的指挥棒,他的小锤指到哪里,他帮手轮着的大锤就打在哪里,那只小锤时而击打在铁砧上,时而击打在烧红的铁上,发出好听的有节奏的击打声。父亲拿铁的手来回翻转着,让帮手的大锤打在最应该打的地方,膝盖微曲,一上一下,那样子就像在跳舞。

顿时火星四射,旁边的人都会跑到一边躲避,只有父亲他们不能躲避,火星落在他们的围裙上,又掉在地上。只见锤子急急地打在铁上,只听“叮叮当当”急急响着,这让人想起趁热打铁这句话的由来。

铁慢慢凉了,由红变黑,看看还不成型,父亲会把铁再放进炉子里,然后拿起另一块烧红的铁开始锤打。有时候铁都还没有烧好,父亲他们才得空抽一支烟歇歇。

铁打成了一根铁钉或者别的农具,父亲把铁放进水里,顿时,水里咕嘟嘟冒出气来,父亲把铁捞出来扔在地上,让它们自然放凉。

父亲年纪大了,就不再干了。哥哥们都不愿意干这吃苦的营生,铁匠这个职业在我们家就失传了。现在,父亲已经年过八旬,平时打打牌,下下棋,农忙时还能做农活。想来,铁匠这个职业,虽没有给父亲带来多少财富,却让他练就了一个好身体。

 屠夫

膀大腰圆,一身横肉,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屠夫都给人这样的印象,想想也是,身体不强壮,怎么能弄得动上百斤的猪牛羊?如果不是胆大,听到动物撕心裂肺的嚎叫怎么能下得去手?而在如今的乡下,屠夫这个职业也将不见了,有的只是卖肉的。

以前的乡下,专门从事屠宰的人好像并没有,他们平常干着别的事情,比如他可能是个木工,可能是个铁匠,还可能是整天在街上闲逛的人,不过人们都知道他们是会杀猪的。一到年关,这些人就成了抢手人物。

那时候,猪长得慢呀!人们过罢年赶春会时买一个小猪娃,放在猪圈里精心喂养,孩子们一放学就要给它们打猪草,大人们要为猪准备麸子、米糠、精粮,还要天天在火上煮猪食,就盼着猪快点长大长肥。可到了年关,猪还像是个半大的,杀了吧,可惜了,不杀吧,年关要吃肉,咬咬牙,还是杀了吧!

于是在头天晚上去会杀猪的人家,告诉他第二天想杀猪。到了第二天,猪圈里传来猪的嚎叫声,吸引了街坊邻居都端着碗跑去看。只见几个壮汉抓蹄子的抓蹄子,抓耳朵的抓耳朵,脚上踩了一脚泥也顾不得了。把猪抬在架子车上,拉到已经安排好的杀猪地方。猪已经嚎累了,只剩下无奈的“哼哼”声。

灶台通常是在地上挖的,上面放着一口大黑锅,锅里的水几乎快要滚了,冒着热气。屠夫拿出磨得很快的尖刀,主人已经拿出个大盆准备接猪血。屠夫一脚踩住猪的脖子,一刀朝猪的脖子刺去,顿时血流如注,猪也很快没有了声音。

在猪的一个蹄子上剥一个口,然后用气筒朝里面打气,直到把猪吹得鼓鼓大大的。这时候主人会惊奇,明明不太大的猪怎么一下子变得那么大。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能把猪毛褪得干净。

屠夫在别人的帮助下,把猪慢慢放进热水里,用一个像小铲子一样的长把褪毛器慢慢推着。很快,猪就能被褪得干干干净、白白亮亮的了。想来,那种白亮,是任何女子的皮肤也抵不住的,猪临死能这样亮一把,也还不错。说实话,这样的环节,很多人是不忍看的,早吓得跑到远远的地方去了。

褪了猪,砍了猪头、猪蹄,挖了内脏,把肉一分两半,屠夫的工作就算结束。那时候,好像还不时兴给工费,常常是到了晚上,主人割上一块肉,或者把心肝肠等猪杂碎送给屠夫。屠夫谦让几下,也会笑纳。

后来,每到年关,屠夫就会找个合适的地方,挖上炉子,村上的人约定俗成的一样,会纷纷把要杀的猪送过来。这样屠夫一天能杀好几头猪,都送猪杂碎是吃不完的,于是人们都会自觉给点钱。屠夫渐渐成了一种营生。

过了些时,街上有了常年杀猪卖肉的,这就是专业的屠夫了。他们常常开着三轮车,在大街上吆喝着:“收猪”。于是,家里有猪想卖的人家就会把买猪的叫到家。买猪的站在猪圈前,看了猪,根据猪的膘情给价,谈好了,捆上猪,过了秤,猪嚎叫着被买猪的拉走了。主人查着钱,一半是喜悦一半是伤感,心里在盘算着下一年再买个猪娃喂起来。

现在,粮价上涨,用老办法喂起来的猪不但不赚钱,还会赔本,所以现在农家喂猪的几乎绝迹,走街串巷收猪的也就不见了。城里有肉联厂,收购的是养猪场的猪,卖肉的清早起来,从肉联厂买回来猪肉就可以卖了。

不过,人们再想吃到农村自家喂的纯天然猪肉,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裁缝

脖子上挂着软尺,胳膊上戴着袖头,头上戴着帽子,背有点儿驼,腰有点儿弯。这是赵本山在他的经典小品《红高粱模特队》里塑造的裁缝造型,虽然有点艺术化的滑稽,但在我的印象中,裁缝就是这个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南边的小村里有一个很有名气的裁缝店,店就设在村庄正中心的大街上,里面有好几台缝纫机,还有锁边机,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一走进裁缝店,就听见缝纫机“哒哒哒”做衣服的声音,还有好闻的新衣服的香味。裁缝店能做单衣,还能做比较时髦的棉袄、大衣,所以,生意很红火。

平时,人们把赶会或者进城撕来的布料送过来,老师傅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软尺,帮他们量肩宽、腰围,人们顺从地站在那里,让转身就转身,让挺腰就挺腰,那样子比士兵站在将军跟前还要乖觉。

老师傅帮人们量过,在布料上用扁形的粉笔写上尺寸,然后把布放在专门放布料的柜子里,告诉人们几天后能来取。人们走出裁缝店,开始掰着指头等待能取新衣那一天的到来。

等到约定能取新衣的那一天,人们携儿带女,迫不及待来到裁缝店。小孩子多是来凑热闹的,也可能里面就有他们自己的衣服。老师傅拿出新衣,人们穿上试着,拉拉衣襟,扯扯袖子,常常是不胖不瘦,付了钱,满意而归。

老师傅个子不高,常有点气喘的样子,他站在案子前裁剪衣服,在缝纫机旁忙着做衣服的是他的几个儿子。后来,站在案子前裁剪衣服的成了他的二儿子,老师傅只是背着手,各处走着指点指点。

老师傅脾气极好,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他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靠着这个裁缝手艺,儿子们相继娶了媳妇。我大姐就成了他的二儿媳。听母亲说,有个手艺,比啥都强。大姐对这门亲事也很满意。

大姐初嫁到他们家的日子,他们家是方圆几里有名的和睦家庭。那时候,大姐要做他们一大家人的饭,冬天冷,大姐用凉水洗红薯,兄弟们见了,都争着去洗好,放在筐子里,大姐做饭的时候,只需要削掉红薯皮就行了。大姐在做他们一大家人的饭后,也常常是手不停闲地做鞋,兄第们的鞋子也是她帮着做。

后来,老师傅过世了,大姐夫成了那个裁缝店的顶梁柱。裁缝店接着做下去了几年,大姐夫做得很不耐烦。再后来,人们都开始买现成的衣服穿,裁缝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大姐夫不愿意再做下去,说眼睛有点花了,他宁愿跟着别人去工地上掂泥,也不愿意再做裁缝了。

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个大商场,售后服务搞得特别好,其中就有专门为人们拾掇衣服的“衣服售后服务处”。在里面忙活的有男有女,有专门用尺子量的,有专门用缝纫机做的,有专门用熨斗熨的。售后服务处里整天排着长长的队,看到这,我常想,可见,什么时候也离不了裁缝。


作者简介 


于晓玲,70后人,供职于某基层政府,从事散文,小说,诗歌写作20多年,作品发表于《检察日报》《河南日报》《微型小说》《语文导报》等多种报纸杂志200多篇。


投稿须知  

  1.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微刊平台,不限纸质是否发表过,文责自负。

  2. 投稿时一定要在稿件后直接注明联系方式及作者简介、照片。

  3. 稿费来自赞赏,赞赏的百分之五十为作者稿费(两周内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本人),百分之五十用于平台活动费用(赞赏低于十元不发放稿费)。

  4.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投稿后请加主编微信13803895976

  5. 名誉主编:乔健   张国领

  6. 主编:郭俊霞

  7.稿件在一个月内未刊登的请自行处理

第一百六十五期   于晓玲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