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这句千古绝唱,是由宋代大文豪苏轼所作,意在思念自己的亡妻,能看出苏轼对爱情十分专一。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刚刚亡故,便马上娶了其堂妹王闰之为妻,不止如此,苏轼年过四旬的时候,另外还纳了名妓为妾。 ![]() 他的这种做法,让后人对苏轼的爱情观诟病不已,纷纷提出疑问:“这不就是妥妥的一个渣男吗?” 难道事情真是如此吗?一代大文豪也会玩弄人的情感?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是苏轼在中岩书院读书时期相识的一位女子,作为当时书院院长的女儿,王弗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和文化素养,在家庭的培养下她更是才貌双全、秀外慧中, 吸引人驻足观赏。 ![]() 相传两人的相遇非常奇妙:书院台下有一处湖水,老师王方曾命学子为其取名,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不是过于俗套、就是过于艰涩,就在众人苦思冥想时,苏轼一语博得满堂彩,“唤鱼池”由此得名! 原来池中鱼儿与苏轼甚为亲切,只苏轼美言一出,鱼儿无不跃出“池门”,名字由此而来。偏巧的是王弗的丫鬟也同时送来题名“唤鱼池”,乃王弗所作,令众人无不惊叹,拍手称道:你们二人真的是“不谋而合、韵成双壁”。 ![]() 就是这样的一段相遇,让两人互生好感,王弗听父亲夸赞苏轼才华横溢,翩翩公子。苏轼遇王弗蕙质兰心、亭亭玉立,不禁怦然心动。 后就有王方做媒,两人最终结为婚姻,成为一段佳话! ![]() 婚后的苏轼,妻子明理、儿女相伴,纵享天伦之乐。 不仅如此,王弗也是苏轼官场生活中的“方向舵”,眼光敏锐,慧眼识人,为苏轼指明方向的同时,让他在官场远离小人,亲近贤人,少走了许多弯路。 ![]() 可惜这位妻子年纪轻轻就患病去世了,这令苏轼痛苦不已,从此心中的白月光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独自剩苏轼一人咀嚼这心中的怅惘与孤寂。 之后就有了那首著名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发妻去世十年后的某一天,苏轼突然梦到她,梦中好似又回到当初如胶似漆、恩爱有加的日子。 你镜对梳妆,而我却是尘满面、鬓如霜,何等凄苦的场面,两人此时相顾无言,竟说不出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正是这首传颂千古的“悼亡词”,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对王弗那感人肺腑的爱! ![]() 在笔者看来,他是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是人都会有欲望。 有对爱情的向往、对功业的抱负、也有对闲适生活的追求,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苏轼为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 人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良人已去,在寄托深深地怀念的同时,日子不是还需要继续过的嘛! ![]() 后来的苏轼在王弗去世后,续娶了王弗的堂妹,也算是不负当时王弗的嘱托!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当时蜀地有一个风俗,以娶亡妻的堂妹为荣,当时病危的王弗不放心苏轼和孩子们,就想着让苏轼身边有个伺候的良人,就将王闰之介绍给了苏轼,二人最终结婚成家。 婚后的王闰之待继子“苏迈’视为己出,把整个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使得苏轼安心忙百姓之事。 她可谓是三个妻子中陪伴苏轼时间最长的一位,陪苏轼度过最艰难的“乌台诗案”。 ![]() 当时因自己的诗讽刺新政,加上小人的构陷,苏轼被迫入狱,九死一生,最终在王安石、皇太后等人的全力营救下,苏轼虽被免死罪。 但活罪难逃,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王闰之跟着苏轼吃糟糠、干农活,一直不离不弃,两人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度过了这一艰难的岁月。 ![]() 两人风风雨雨地携手走过了25个春秋。被贬黄州那段日子,是王闰之尽心尽力照顾家庭,让苏轼得以在黄州没有后顾之忧,更是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这样闲适的生活。 王闰之的体贴更令苏轼无比歉疚,当时苏轼在密州当太守,对灭蝗工作都是亲力亲为,弄得苏轼身心俱疲。 ![]() 等回到家时小儿子拉着父亲想一同玩耍,苏轼心情不好就训斥了儿子一番。 王闰之见状,立即开解道“怎么比孩子还任性?回家了不妨找点乐趣,跟孩子置什么气呢?” 一边笑着,一边摆着茶点。苏轼听了感到惭愧不已。 苏轼顿时感慨:就是这么一位贤妻,此生夫复何求呢? ![]() 如果说王弗陪伴苏轼走过一段纵情欢娱的时光,那么王闰之则是陪苏轼走过艰难路程的人。 在“乌台诗案”期间,王闰之害怕有心之人拿苏轼的文章大作手笔、过分解读,竟烧了苏轼创作的许多诗文。 一位才子肯定把自己的智慧成果看的无比重要,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 但苏轼也没有过多责怪,知道妻子只是心急,不过这可让东坡的粉丝群体对这位妻子评价毁誉参半,但反过来,苏轼的诗文成就又少不了王闰之对他的帮助。 如果说和王弗是因为爱情结合的话,那么和王闰之的结合则更多的有了一份尊敬、多了一份磨合。 他们两人之间的情感甚至超越了寻常的夫妻,让我们也为之动容。 ![]() 就是这样的一位贤妻良母,在47岁染病身亡,苏轼痛哭流泪,觉得自己亏欠的太多,并发誓死后与王闰之合葬“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从苏轼对王闰之的感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深情的人,这也是一个对感情尽善尽终的人。 ![]() 在笔者看来,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妻妾成群的封建社会,苏轼对每一位妻子都是善始善终,我们是不是就不能认为这是一个“渣男”了,这是一个对感情认真执着的人,至少在苏轼对这两任妻子的情感上,我们还暂时看不出苏轼这个大文豪有“渣男”的潜质! 可能还会有人说,苏轼在王闰之还在世期间就又娶了妾,这又怎么说呢? 第三任妻子:王朝云王朝云,是个家境贫寒的女子,从小便尝尽世间心酸,当时被迫沦为名妓。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女子,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弹得一手好琵琶,来此的宾客们无不为其喝彩。 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宴饮罢只见一位女子清新脱俗、楚楚动人,举止投足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 当时的朝云只有12岁,但因其高超的舞艺、动人的曲目,令苏轼沉醉其中,我们所熟知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就是这时所写。 ![]() 当时的我们沉醉于西湖的美景,却不知诗歌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后来苏轼同情朝云的身世,就把她买回去当了侍女。 后来询问王闰之的意见,加上家里也需要一位助手,于是苏轼就纳了朝云为妾,这一年苏轼41岁,她19岁。 两人喜结连理,王朝云完全不在乎名分,一直尽心尽力服侍在苏轼身边,给苏轼生活上足够的支持与陪伴。 ![]() 王朝云也曾为苏轼生下一子,奈何天不遂人愿,孩子过早夭折,苏轼悲痛不已。 后来苏轼接连被贬惠州儋州,政治生活遭排挤,都是朝云的日夜陪伴,得以让他放松心情,沉醉于诗歌绘画中,潜心创作,为我们后世留下了诸多冠古绝今的吟唱名篇。 后人多把朝云看成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这一点不是没道理。 ![]() 相传一次东坡下朝回家,吃饱饭后看着鼓鼓的肚子,不免兴从中来,便发问“你们猜一下我肚子里装有什么?” 侍从回答说“文章”、婢女回答“见识”,东坡不以为然。 直到朝云回答时说“这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随后苏轼哈哈大笑,说“知我者,朝云也”,由此可见,朝云在东坡的心里位置不低,当作一个知己也不为怪! ![]() 朝云懂得苏轼不合时宜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失意和迷惘的心,懂得为他排忧解难,然而天不遂人愿,才色俱佳的朝云,最终不幸也患上了重病,没能陪伴苏轼到生命的终点。 朝云的去世给了苏轼致命的一击,此后苏轼人生旅途中,再没有任何一位佳人的相伴,自此终老一生。 ![]() 作为唯一的一位妾室,朝云不在乎身份地位的差别,反而一心一意地对待苏轼。 生不逢时在过去那个视妾室为草芥的年代,最后留给他们的都是无尽的凄惨与悲凉,相反朝云则得到了丈夫苏轼的尊重与疼爱,并不曾“遇人不淑”,那么也就更不能用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渣男”,来形容苏轼这个大文豪。 苏轼的妻子是不少,但同时也是在那个时代允许的,相比于更多富贵人家妻妾成群,苏轼还算专一,纵然苏轼家里是一妻一妾,但这并不意味这就是“渣男”,“渣男”这个定义更多是从人品这个角度出发的。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用我们现代人的这个标准去要求古人、绑架古人。 ![]() “三妻四妾”这样的婚姻制度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由于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典型父权、夫权、族权社会。 所以女性的地位非常之低,一般都是男子考取功名、跻身仕途养家,女性则被“眷养”家中,相夫教子,管理家庭。 这就导致男子地位要高于女子地位,这也就印证了我们现在的话,谁有经济大权谁就有底气、谁就有地位,可是反过来想,如果当时那个社会,女性不被要求在家而勇于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也不一定就会比男性差。 ![]() 封建社会征战攻伐,需要一定的人力,当时的人们就想着繁衍后代,让人口多起来,于是每个朝代也都发布了相应的鼓励生育政策,促使百姓为国家增添人力。 而女子就承担着繁衍人口的责任,要抚育下一代,为国家带来更多的人口红利。 ![]() 同时也正因为当时的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导致男子有着高于女子的权力,除了富贵人家纳妾以显示自己的地位以外,地位一旦有了提高,不免就会颐指气使,就想拥有更多的女子。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在那样的习俗熏陶下,大文豪苏轼也被封建制度所制约。 在古代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本身就是附属关系,更不用说妾的地位,妾只是富贵人家来提高自己高贵地位的工具罢了! ![]() 从苏轼三任妻子中我们能看出,他既深情又真情,更不会像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渣男”一样,薄情寡义、始乱终弃、玩弄女性情感或者自认为高女性一筹。 苏东坡是一位多情的才子母庸置疑,但他多情,并不滥情,妻子给他陪伴与帮助,他也给予妻子毫不吝啬的爱,他们之间是双向奔赴的爱,并不是单方索求的爱! 参考文献: 《史记》司马迁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苏轼选集》王水照 《放逐与回归》洪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