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濛濛杏花香 天空
清明节快到了,远在韩囯的明氏后裔们又要回到湖北祭祖踏青了吧?烟雨杏花、酒家牧童,是清明之季每一个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因为身在异国他乡、山水阻隔,于他们则似乎更盛。 600多年前,随州人明玉珍之子明升一行27人由宦官延达麻失里护送,从首都南京到达高丽王都(今朝鲜开城),由此在那里开枝散叶,播迁繁衍。据他们统计,至今在韩国和朝鲜生活的明氏后裔有3万多人。 每年清明前夕,韩国的明氏大宗会都会组团自首尔飞武汉,先溯江而上到重庆,然后折返湖北随州祭祖。因为,他们的祖先一一大夏国皇帝明玉珍出生在随州柳林,病逝并安葬于重庆北盖山 。我曾在韩国考察时,亲口问接待我们的明氏大宗会副会长、明玉珍第22代孙明渭镇,何以确定明玉珍就是他们的祖先?他说,"族谱上记的清清楚楚"。
公元1329年,明玉珍出生于湖北随州柳林镇。他身长八尺余,素有大志,善于骑射,“以信义为乡党所服”,被推举为屯长。1351年,徐寿辉起兵,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当年,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使人招降明玉珍:“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明玉珍引兵投靠,任统兵征虏大元帅,隶属于倪文俊部,驻守沔阳。明玉珍在一次与元将哈麻秃的战斗中,右眼中箭失明。1355年夏,倪文俊再次攻占沔阳,江汉平原特别是天沔一带易受涝灾,"天门沔阳洲,十年九不收。"因此,倪文俊派明玉珍率领万余人,斗船50艘,溯巫峡而上,到夔州府一带筹粮。明玉珍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连年征战,明玉珍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升为奉国上将军、统兵都元帅,步入红巾军高级将领行列。
据《方舆纪要》卷77载:随州青林山在 “州东南七十里。茂林远望,蔚然而青,亦名青山。元末……随州人明玉珍集乡兵屯于青山”。有文史工作者曾踏访青林山,在那里发现了砖石构筑的屏障,因为山大人稀,这些先人遗存依旧零星可见。 1357年,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在重庆募兵,义兵元帅、辰州人杨汉率部五千余人自西平寨(今湖北松滋)前往投靠。完者都诱他赴宴,打算在席间杀他,被杨汉发觉,激起杨汉部下义愤,他们抢船顺流而下。在巫峡时遇明玉珍,并向他进言:重庆城中兵备单弱,完者都与左丞相哈麻秃也不和睦,"若回船出不意袭之,取重庆如反掌。"事成了可以"窥陇、蜀,据上流,保荆、襄,开粮道",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夺获一些物资。明玉珍见是时机,果断将部队一分为二:一部送粮回沔阳,一部直趋重庆。时值枯水季节,大军行进缓慢,但不事声张,井然有序,先定𧃍州、万县,再抵重庆朝天门。完者都趁夜逃往果州(今四川南充),哈麻秃出战被生擒,明玉珍遣使献哈麻秃给徐寿辉处置。随后,又攻克了普州(今安元)、平元(今广元)等地。明玉珍受封为骠骑将军,陇蜀行省左丞相。 而同一年,他所归属的将领倪文俊(时任徐寿辉天完政权丞相)命丧黄泉。倪文俊在复陷武昌、汉阳后以汉阳为新都,迎回徐寿辉,自掌大权,引起陈友谅不满。9月,倪文俊图谋杀害徐寿辉,被发觉后逃往黄州,途中被陈友谅所杀。 在四川,明玉珍又组织了嘉定、成都、广安等战役,接连取得胜利。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隆重举哀,认为陈友谅弑逆其主,大逆不道,割席断交,并移檄四方,准备讨伐。父老乡亲说,“生民无主,欲将何之?”诸将遂立誓推戴曰:“臣等不股肱王室,鬼神殛之。”明玉珍在部下的拥戴下称陇蜀王,并在太平门内修筑宫殿,稳定军心民心。但不改国号,不改元,仍奉天完政权为正朔,并使用其纪年,以此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与陈友谅的篡逆判然有别。 随后,又相继攻克了巴州、长宁州、青川等地。 1363年正月,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改元天统。仿周朝制度,设六卿,置翰林院。将蜀地分为上川西道、 下川西道、 上川北道、 下川北道、 上川东道、下川东道、 上川南道、 下川南道等共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定税赋,十取其一。设科考,策试进士。节制经费,军人戍边屯田。在当时动荡的局势下,这些举措,实现了社会安定、生产恢复和发展。此间,置奉天征虏大将军府于汉中,以进取陕右,夏国将士大败元军,俘获人马万余。置奉天征蛮大将军府于夷陵,以进取陈友谅。大军在云南,遣使四出招谕,降者沓至纷来,“一毫不染,万室皆安。”最终大夏国的疆域,包含了当今的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等。 1366年3月27日,明玉珍因积劳成疾逝于重庆,享年38岁。他临终留下遗言,如今中原未平,元虏未灭,志愿未成,也许这就是天意。我死后,要倚险自固,切勿自不量力、问鼎中原、惹祸上身。一世雄主,从屯长起事,左拼右突,日夜征战,称王两年,称帝四年,最后在盛年之际落下了人生的帷幕,令人扼腕。
在元末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明玉珍应该是代表了当时农民的意愿的,顺应了历史潮流。他"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间尽其贤也。"这是明朝大儒方孝儒的评价。不论他站何立场,我觉得这一评价还是客观的。 这年夏天,年仅十岁的太子明升即位,以1367年为开熙元年,母亲彭氏垂帘听政。几乎就在明升即位的同时,功臣宿将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剧斗在这个生命短暂的大夏国激烈上演。先是丞相万胜看不惯都察院知院张文炳的刚愎自用,派人秘密将其杀害。然后张的密友、明玉珍义子明昭假彭太后旨意,报复性地诛杀了万胜。保宁镇守吴友仁见时机已到,野心膨胀,以"清君侧"的名义,挟迫杀了明昭,从此专恣横行,国柄旁落。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元顺帝也逃往了漠北,四川一隅就成为朱元璋统一全国的主要障碍了。1371年正月,他亲祀神祗,告伐明升。命汤和、廖永忠等率水师由东路,傅友德等步骑由北路经秦陇取蜀,夏守将层层失利,最终明升和母亲彭氏为减少百姓伤亡,开城归降。大夏倾倒,明朝将士除缴获夏金银铜印若干、吞并蜀土外,俘夏官吏将士五万九百多人。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夏灭后,追随明玉珍入川的很多同乡骑马逃回随州,他们不敢直接回家,先把马拴在安陆与随州之间的一个地方,再去打探,也有的在那里落籍,因生活困难,卖马营生,那个地方因此被称为"马坪"。这一说法是否为真,没有考证。但如今广水市马坪镇明氏人家众多,这是事实。 明升归降后,被汤和送往南京。朱元璋封其为归义侯,赐甲第以居京师。 在南京,失去帝位的年轻的明升经常与红巾军另一首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见面、交谈,不时流露出一些情绪。朱元璋得知后,便安排太监护送他们到偏远的高丽国安置。这发生于公元1372年。由此开始,明玉珍的后代在朝韩繁𣶹生息,枝繁叶茂。
现在,在韩的明氏后裔有2万多人,在朝鲜的有1万多人。他们以"勤俭、朴素、正直"为族训,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懂中文,从事的职业以政界、建筑业、机械业为多。为敦亲睦族、凝聚血亲,韩国明氏后裔们成立了明氏大宗会,在三八线附近征地修建了望祭台,每年组织会众遥祭两次。1997年,又在京畿道修建了崇慕门、纪念馆,重修了"明氏始祖大夏皇帝纪念碑",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 1982年,一则源于重庆的消息传到韩国,在明氏后裔们的心中掀起了波澜。这年3月,位于重庆江北区上横街的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时,挖出了一座古墓,出土文物有棺椁、铭旌、龙袍、金银器等,经考证确认为明玉珍墓。特别是1004字的《玄宫之碑》还纠正了文献中关于明玉珍生卒、称帝时间等错误记载。这一发现,使在韩国的明氏后裔们对自己先祖仅仅从族谱上的名字概念、从长辈们的口头传说去怀念追思变成了有更加真实、更加直接的凭吊和寄托对象,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消息。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诸如他们的祖先出生在哪里?明玉珍生平有没有更多留下的细节?等等。多少年来,明氏后裔寻根问祖的步伐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一 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韩国农林水产部次官(副部长)、时任明氏大宗会会长的明宜植以韩国畜牧中央协会会长身份访华,在人民大会堂同中方洽谈进口中国玉米饲料事宜后,曾打听大夏国消息,但音信不明。 1992年,韩国釜山市的明在律来中国寻根拜祖,由于史籍对明玉珍出生地记载不一,留下遗憾。离华前,他委托一位朝鲜族离休干部继续查找,并留下了一份家谱。家谱上记载,其始祖是"西蜀明氏大夏王明玉珍"。明在律生于1943年,是明玉珍的第24代孙。
这位朝鲜族离休干部找到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智超。陈智超研究员通过查找历史资料、实地考证、走访当地老人和文史工作者,最终确定韩国明氏的根在中国,并于1993年10月3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明玉珍的后代在韩国》一文,引起较大反响。 1995年,经过精心筹备,明氏宗亲会时任会长明完植率参拜团正式赴中国重庆明玉珍皇帝陵拜谒他们的先祖。当这些明氏后裔目睹头枕宝盖山、脚踏两江水(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的祖先明玉珍睿陵时,感慨万千,泪水横流。由此形成他们每年来中国祭祖的惯例,并逐步将祭拜地发展为明玉珍去世地重庆和出生地随州两个地方。 重庆明玉珍皇帝陵 图片选自网络 有一个疑问,怎么确定随州就是明玉珍的出生地?如果是,又位于随州具体何地?明玉珍的墓碑《玄宫之碑》记载:"太祖,随州随县梅丘人";清同治《随州志》记载:明玉珍"梅丘里玉沙村人";清道光《大洪山志》记载:明玉珍为"古城人"。因明玉珍曾驻守沔阳,也有个别文献记载为沔阳人的。陈智超研究员经实地考察与研究,认为随州柳林镇双林村应是明玉珍故里。明代柳林镇归属梅丘里。双林村境内有条河,很早以前叫"淤沙河",因嫌"淤"字不雅,现称"沙河"。"淤"、"玉"在当地方言中同音,因此写成"玉沙"也是正常的。
2009年春,韩国的明氏后裔到随州祭祖,我负责接待并全程陪同了代表团一行。代表团成员约50人,由明鲁昇会长率领,他的夫人也参加了。从武汉乘坐大巴车到达后,我陪他们直接去了位于柳林镇的明玉珍纪念馆。当时的纪念馆规模很小,明玉珍画像较简陋,陈列物也不多。这些明氏后裔在先祖明玉珍的塑像前上香、磕头,并现场捐赠,十分虔诚。那天晩上,我们在市区举行了欢迎晚宴,我在致辞中用了"血浓于水"、"桑梓之情"之类的词。第二天安排他们参观了随州博物馆、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并安排了专场编钟演奏。接待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在参观炎帝故里景区时,有代表团成员在景区路边购买木耳香菇,我告诉他们不要买了,我们会给每一位成员赠送一份。这是商定接待方案时没有考虑到的,是接待过程中的"加戏"。
他们第二天晚饭后返程,这一次在随州一共停留了一天半时间。临行前我到大巴车上与他们告别,整个大巴车上掌声雷鸣,气氛热烈,我也看到个别代表团成员在擦拭眼泪。我下车以后,明鲁昇会长及代表团的另两位负责人非常郑重地将一个用毛笔写有"礼金"二字的红包给我,我坚辞了。我告诉他们,心情表示理解,但如果我收下了,我和我的同事为你们所做的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你们是家人,是回家,家里永远欢迎你们。
我们的车子在前面带路,一直送他们乘坐的大巴到汉十高速何店路口。分别之际,感觉车上几乎能够伸出窗外的手都伸出来挥手了。国别不同,山遥路远,望着大巴车在暮色中闪着转向灯远去,心里生发与家人亲友惜别的那种惆怅。 说来也巧,随州与韩国的缘分还不止这些。随州是中国蕙兰之乡,常年有三四十名韩国商人在随州从事兰花种植与交易。我认识的一位韩国兰商已在那里娶妻生子。随州常年向韩国出口香菇木耳,也曾有企业专门生产泡菜出口韩国,韩国的药用蜈蚣90%来自于高城镇一家中药材贸易商的出口。
2008年春,我率一个小型代表团赴韩国考察兰花产业。到达仁川机场时,夜幕已经降临。从机场到首尔市区,汽车行进在狭长的汉江江畔。江对面灯火璀璨,火树银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考察期间,时任韩国明氏大宗会常务副会长明鲁昇一行热情接待了我们。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他曾担任韩国法务部副部长,已经退休了,兼任着中韩文化交流协会的理事。宴会上他明确表示,第二年春季他们将去随州祭祖省亲。印象中,他们的接待非常细致,在餐厅的入口处还摆放了中文欢迎牌。
第二年2月份,随州文史研究专家程卫国先生嘱我为其编著的《从屯长到皇帝》一书写个序,我在里面记述了那次抵达韩国的感受,"从机场到首尔,一路上看到河对岸的首尔城流光溢彩,满眼碎金,遥想明升举家在太监陪护下迁往开城时的凄凉情形,感慨良多。"
两个月后,明鲁昇会长率团来祭祖,我将此书赠他。他当时就翻看了序言,看到这一段时他告诉我,"没有那么凄惨。"但在我看来,依当年的情形,朱元璋视明升为隐患,不利于明朝政权稳固,才安排去高丽安置的,这无异于流放吧。 2010年春,韩国的明氏后裔再次回来祭祖时,随州的区划已发生了变化。由于国家很多惠农政策属"区"的享受不到,加之曾都区管理幅度过大,160多万人,版土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国务院批准柳林镇和其它18个乡镇从曾都区划出成立了随县。大概是我与他们已非常熟悉的原因,市里安排、随县邀请,我参加了随县为他们举办的欢迎宴会。在宴会上,明鲁昇会长知悉我的岗位变动后,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他们祖先庇护的结果。联想此前他说明升赴高丽的情形“没那么凄惨",以及他们提及明玉珍时言必称"皇帝",推崇备至,这也算是他们传承的我们的"文化自信"吧。 不过,我后来看到一些资料,当时遣送到高丽的27人中,除了明升外,还有他的母亲彭氏及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等。1451年成书的《高丽史》记载了明中书省给高丽国王的咨文中传达的明太祖朱元璋旨意:"选海船一只,用全身挂甲的军人在上面防海,就将那陈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那自过活。" 刚到高丽,明氏家族的处境并不理想。高丽恭愍王慑于蒙古人余威,对明升十分冷淡。但一个插曲改变了这个状况,不知什么原因,护送他们的太监竟然在高丽国佛恩寺的树上自缢了。朱元璋知道后龙颜大怒,派人到高丽绘制地图,高丽疑心要派兵攻打,于是主动示好,两国关系重修于好。恭愍王把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于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作为他们的邸宅,还配了奴婢。1373年2月19日,明升娶高丽总郎尹熙宗之女为妻。婚后他们生育4子,均担任王室要职,地位尊崇。 这样看来,明鲁昇会长说"没那么凄惨"也是有道理的。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是一起去高丽的,朝韩会不会也繁衍着一批陈氏后裔呢?史籍对陈理的记载不多。《李朝太宗实录》中记载了三次李朝赏赐他的事情,赏赐的都是米粟之类,最后一次是陈理去世,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 。陈理1408年去世,享年58岁。高丽史料记载他有一个儿子叫陈明善。一说陈明善没有后人,陈氏一脉就此断了;一说朝鲜半岛陈氏后裔众多,也在寻根。因为陈理之后已是普通百姓,所以史书没有刻意记载也是正常的。 需要赘述的是,为写这篇文章,我几乎是重新研读了程卫国先生的《从屯长到黄帝》一书。在此过程中,深感一名乡镇干部,既要完成繁忙的行政工作,又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考证、走访与联络工作,实属不易。也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到在人力或资金上支持他一下。这像很多过往令人遗憾的事情一样,"只是当时已惘然。” 清明,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人们最看重的就是清明与中秋。每每清明将至,人们的大脑记忆就会不由自主地推送"清明时节雨纷纷 "那首著名的古诗。烟雨濛濛,烘托着人们祭祀祖先、思念逝去亲人的低沉氛围。现在,烟雨依旧,酒旗还在,只是适龄儿童都在上学,牧童少见了。杏花在清明的细雨中绽放,伴随着人们的思念袅袅飘香。 是啊,远在异国的明氏后裔回乡祭祖,追睎先贤,他们血脉里流淌着的、传承着的尊重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正像这个季节的杏花一样,馨香四溢,悠久绵长。 (文中引用了陈智超、樊友刚、程卫国等专家的研究成果,谨向他们致以谢忱) 2023.2
|
|
来自: 新用户6525yWo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