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我在,没有人敢对中国动武!”1966年,我们有这样的勇气,是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2-10 发布于北京
“有我在,没有人敢对中国动武!”1966年,我们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国一位“失踪”了三十年的男子,带头研制出了第一艘核潜艇。

这个男子名叫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有人评价:如果没有黄旭华,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至少再倒退几十年!

黄旭华出生于一位乡医之家,从小立志“治病救人”,然而,也因为日军的轰炸,他的求学路也异常的坎坷。

也是在这一期间,他突然发现人是救不完的,只有从源头上解决,中国现在实在是太弱了,也是从那时开始,黄旭华励志要在未来造出飞机、造出厉害的武器,只有拥有和国外列强一样厉害的武器,才能真正减少人民的痛苦。

就是抱着这样的决心和态度,黄旭华后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接着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造船系。

一连近20年的时间里,黄旭华都致力于船舶的建造,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专家”。

1965年,核潜艇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上级已经下达批示,相关人员尽快到达指定地点,开展研究工作。

当时,他与妻子结婚十年时间,刚刚迎来属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本想与她们好好告别,并告知自己未来的去向,可组织上有严格的规定,对于这件事必须保密,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提起一个字。

离开时,他只告诉妻子和母亲,他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之后,还希望他不在时,妻子照顾好家人,更要照顾好自己,等着他成功归来。

组织已来催促,母亲不舍地拉住黄旭华的衣角,步履蹒跚地追了一米又一米,看着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

自那以后,母亲每天都会站在那里向远方眺望。而此时,黄旭华和一批技术人员已经进驻在辽宁的一座荒岛——葫芦岛。

因为参研人员也只参与过常规潜艇的研制工作,而对于潜水艇中国几乎是一无所知,加上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几乎无法获得任何一点儿相关信息和资料。

研究近6年的时间,却没有任何成果,1962年,潜水艇研制工作被迫暂停。

直到1965年3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潜水艇的研制工作才又重新全面启动。

但在这期间,黄旭华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继续留在黄岛研究核潜艇。

众多技术人员也在黄旭华的带领下斗志满满,势必要攻克这一难题。没有计算机,就拿算盘珠自己敲,一个个数据,一张张演草纸、图纸;没有电子秤,就用磅秤来称。

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

首先,黄旭华直接抛弃从易到难的常规思维,直接从水滴线性的研制入手,解决核潜艇总体的设计;接着,考虑艇用核反应堆动力如何推动的问题;最后,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

研制过程虽然一波三折,但功夫不负有心人。

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再到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等等一众科研人员的刻苦钻研,终见开花结果的一天。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决定亲自下水,无论周围的同事如何反对,黄旭华都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核潜艇。最终,核潜艇成功抵达目标深度,这也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核潜艇时代。

整整30年的时间,黄旭华没有回过一次家,30年后,62岁的黄旭华两鬓已经斑白,回到家后,已经95岁的母亲在黄旭华怀中哭得泣不成声。

在祖国一穷二白的年代,正是因为有像黄旭华一样,将国家利益看得重如泰山,把自身名利看得轻于鸿毛,才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