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口日报数字报·海口网

 cello 2023-02-10 发布于海南

    情的演绎,爱的挥洒,都源于始终关注海南文化的一颗真心。

    近日,“记得住历史,看得见乡愁”公益系列活动“琼州文化大讲堂”第14场,邀请了海南微思维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管理学博士钟哲辉专题讲授了《海南文化缘起与源流》,与众人分享海南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营养与精神。讲授内容涵盖古今,观点新颖生动。

    □本报记者 吴雨倩 文/图

    海南文化移民的发展阶段

    钟哲辉对海南这片热土的深情,在他长期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谈到海南文化的移民文化本源,他说,海南文化是海南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本源是移民文化,这种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与人息息相关,随着海南一代一代的移民传承、发展、弘扬,每一个发展阶段均受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的影响。

    他表示,要了解海南文化的移民文化本源,首先需要了解海南岛的地质地理变化。海南在地质上处于板块构造学说所揭示的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印板块的交汇处,地壳运动十分活跃。自地质史上的中元古代以来,经历了中岳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第四纪冰川活动等地质构造运动,造成雷琼之间多次发生断陷,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成为位于南中国海北部大陆架上的“大陆型岛屿”,并分别留下各自的构造形态。由于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雷琼半岛主要经历两次大断陷,第一次大约发生在更新世中期(距今250万年—1.5万年前),雷琼半岛发生断陷,但到了第四纪冰川期结束,随着地壳运动加剧,雷琼半岛进一步发生断陷,海水上涨,形成了目前的琼州海峡,海南岛从此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区位单元。

    海南移民文化本源的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相对复杂。钟哲辉指出,炎黄部族在贵州东南部、湖南西部、重庆南部、广西东北部打败蚩尤部族,并将部分居民往南驱赶,超过南岭,其中有一部分经过雷琼半岛来到海南,这些先民孤悬海外,成为海南最早的先民。随后,在秦汉之际,以临高县为中心,讲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言(中国的语言分类)的汉族同胞来到海南岛,主要分布在临高县,海口市西郊的长流、荣山、新海,乐东县黄流等地,定居生活至今,构成了海南移民文化第一阶段。

    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成建制来到海南,主要讲村话、军话,屯垦戍边,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这些移民上岛后,开始大规模开垦荒地,探索社会治理,成为海南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协同发展阶段,也是海南各文化开始互相包容、融合进步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自宋至明清时期,闽、粤、桂来岛移民是这一时期主要移民来源,以汉族同胞为主,主要讲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移居海南岛东北部和东部沿海,逐渐深入内陆,成为这一带地区的主要居民。这个时期的移民加速了海南文化的融合,开始耕耘南海、辟浪耕海,并逐渐移民东南亚,为泛南海经济圈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社会基础。

    最后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海南农垦、建省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等各个阶段的移民,他们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者,成为海南文化新时期的主要传承者、弘扬者,拉开了海南文化全面改革开放、深度发展的新篇章。

    海南文化的载体是海南人

    讲述海南历史文化的根源,如果是枯燥无味的,很难让人理解和产生兴趣,但钟哲辉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地进行阐述,从海南岛的地质演变入手,深入剖析了海南文化的移民文化本源,而且在此项基础上,还从历史人文维度,以海南文化的形成、积累、演变、发展和繁荣为主线,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历史人文为案例,详细阐明先民上岛开疆辟土,开启海南文化的缘起。

    谈到海南文化的人文气质的体现,钟哲辉告诉记者,海南文化的载体是海南人,而海南人通过人文气质展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核包括包容、奉献,以及坚韧等。

    从历史上看,海南岛一代一代的移民从不同地区迁徙上岛,虽然他们之间因不同区域文化特征、心理气质、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能够共同生活在这个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相互扶持、相互提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表现出具有海南典型地域特色、海岛风情和人文特质的包容性,成为海南继续承担国家战略保障服务,先试先行改革开放使命的精神基础。从古至今,一代一代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南人,汇聚在这片热土上,从耕耘南海、守护南海、建设南海、发展南海到黎汉融合,共同治理社会,到新旧沟龙泉堰水利工程,以及为国家重大工程、国际赛事所提供的物资、经验,尤其作为欠发达地区扛起国家改革开放探索前进的担当,处处彰显海南文化之奉献精神和海南智慧。

    说到具体表述,钟哲辉耐心地解释道,如果没有海南人,便没有今天的南海之说。在海南这片热土上,不管生产力发达与否,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优劣与否,一代一代海南人总是默默地坚守着、耕耘着,坚持自力更生、扬长避短、创新进取,逐渐变劣势为优势,发展优势为强势,创造一个一个人类奇迹,建设一个一个社会功勋,奉献一个一个海南智慧,在实现“三区一中心”改革开放新征程上,海南人以更加豪迈的气势、更加坚定的步伐,将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平台上,开创璀璨的大局。

    海南文化烙下原发地根文化烙印

    和海南移民一样,海南文化烙下了原发地根文化的烙印,即海南文化的根在内陆,海南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而海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大系统与小系统、主流与支流、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表现为源与流。

    在器物文化层面,海南传统村落往往采取合院式建筑形态。前后是按辈分进行排列,同宗同脉同气;左右根据宗氏分支相互组合,保留中原文化中合院式、宗族基本理念。同时,由于迁徙、抵御自然灾害等因素,便于提高集中响应的速度和能力,村民相对集中居住,村口有门楼,门楼边上修有土地庙;村前有大榕树,村后有加布树(见血封喉),相对干旱的地区村前有明碗(小池塘),形成典型的海南特色原始村落。传统农耕文明中的耕地、播种、制陶、酿酒、捕鱼、印染纺织绣等都沿袭和弘扬了中原典型文化。

    在制度文化方面,黎族地区形成的典型“峒”,是海南黎族地区曾经存在的基本社会组织,一方面可以积极有效地组织生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保护丰收成果;另一方面,能够遵循基本社会生态,沿袭乡风民约,维护基本社会和社会稳定,在黎族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精神文化层面,民风民俗是地方文化载体的集大成者,海南琼戏脱胎于海南斋戏,而海南斋戏继承和弘扬了中原地区民间道教形式;“公期”或“婆期”在一定形式上继承了内陆地区社戏等形式;黎族地区某些节庆节事仪式具有“道教”形式“萨满”内容的典型形式等。

    此外,黎医黎药、南药等继承了中医中药的基本原理,结合海南气候、自然环境等因素发展演变,尤其某些南药中用的单方,是中医药发展演变的结果。

    海南方言烙上了移民来源地的典型烙印,如从福建泉州迁徙渡琼的族群讲闽南方言,从广西迁徙渡琼的族群讲广西白话,从广东迁徙渡琼的族群讲广东白话等。

    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依托载体

    钟哲辉透露,五年前某一次在海口市龙桥镇调研过程中,一位带路的乡镇老干部,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解沿途中看到的一个建筑、一个图腾、一个标识、一条水渠,甚至是一个水缸的历史,并讲述羊山地理地质、民风民俗、姓氏宗族、社会人文等,受益匪浅,深受触动。

    他说,中华传统文化很多时候表现为无形,往往依附载体而存在,因此,传承和弘扬需要依托文化载体,将有形与无形互动融合为一体,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来属性,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社会性、阶段性、发展性、人文性等专业特征,注重内涵式文化内涵和传统体系修炼,将文化层面的思想、理念、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钟哲辉看来,研究海南历史文化的使命和重担一直在肩,他接下来将从历史人文、人口变迁、语言文字、地名特色、民风民俗、姓氏宗族等维度进行研究和阐释,努力为全面开启研究海南文化,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缩影和文明窗口做出贡献。此外,还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抓手,整合境内外专家团队,围绕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等三条产业链,开展专题调研、科学研究、产业链培育、咨询服务、教育科普、研学旅行等研究与服务工作。

    数小时的讲座在不绝于耳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通过钟哲辉的精彩讲述,听众了解了海南发展历程中的特点与亮点,也对宝岛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了清晰的认知。作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移民岛”或“移民省”,海南文化有其兼收并蓄的特征,更具多元性、多层次和包容性。随着海南地质、自然和生态的发展演变,一代一代的海南人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上辛勤耕耘、繁衍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具有典型海南特质的区域性、海岛型、融合式地方文化。从多维度透视海南文化,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海南文化与中原文明的脉络传承,也相信它会逐渐发展成为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缩影和文明窗口。

    人物简介:

    钟哲辉,博士、教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人、政府顾问、规划专家,海南微思维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资深媒体评论员。近年来,他分别在《易经》《参同契》等传统文化典籍与人生、养生、健康、建设国家等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精通儒、释、道等真修实练途径、技巧及艺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等均提出过独到观点,被学术界评为“守正出奇,独成一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