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阳洞穴动物照片及简介

 贵阳改哥 2023-02-10 发布于贵州

来源: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 

编号:001

guì yáng shì huā xī qū gāo zhài dòng

贵阳市花溪区高寨洞

地理位置:经度:106°51′14″,纬度:26°13′58″

洞外周围的土地都被当地居民用来种蔬菜,洞口附近植物茂盛、物种单一,从洞口向内植物从茂盛逐渐到稀疏。洞口处宽,向内逐渐变窄,洞内土壤潮湿,洞壁岩石较干燥,分布有蛛形纲、昆虫纲、倍足纲等。

编号:002

guì yáng shì qīng zhèn shì tài píng dòng

贵阳市清镇市太平洞

地理位置:经度:106°39′44″,纬度:26°11′54″

洞穴周围是农业用地,洞口周围绿色植物丰富,洞口地面有许多大石块,向内收窄,前半部分洞道狭窄,洞壁是较干燥的岩石,此处蚊虫分布最多,后半部分洞道向两侧变宽,宽度远大于高度;洞顶、洞壁不断有水滴下,形成向下的钟乳石;洞底土壤含水量高,洞内有蛛形纲、昆虫纲等。

编号: 003

采集地: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躲兵洞

hóng diǎn chǐ chán

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俗称“棒头鱼”或“透明鱼”,隶属两栖纲、无尾目、锄足蟾科、齿蟾属,主要生活在海拔900-1900米的洞穴及周边地带。蝌蚪体型肥大、呈半透明灰白色,生活环境多为洞穴溪流或水塘中,成体主要栖息于洞穴溪流、水塘及其周围黑暗潮湿的地带。红点齿蟾是我国特有珍惜两栖动物,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

编号:004

采集地: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麻窝洞

diāo bēi dài mǎ lù wèi dìng zhǒng

雕背带马陆未定种,隶属倍足纲,带马陆目,带马陆科。主要生活在洞穴黑暗区域的岩壁及土层上,体色浅白、体壁较薄,在光照下爬行加快,有明显的受惊现象。主要摄食土壤有机质和蝙蝠等动物的粪便。

编号005

采集地: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老歪洞

luǒ zào zhōng wèi dìng zhǒng

裸灶螽未定种(Diestrammena sp.),俗称“斑灶马”隶属昆虫纲、直翅目、驼螽科。驼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包含大量的洞穴适应物种和少量的地表栖息物种。生活中在洞穴中的裸灶螽主要栖息在洞穴岩壁、石块上,通常作为喀斯特洞穴中的优势类群和生态环境的指示种。

编号006

采集地: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白岩大洞

bàng xíng zuān luó

棒形钻螺(Opeas clavulinum),隶属腹足纲,柄眼目,钻头螺科。贝壳小型,壳质薄,易碎、半透明,有光泽,呈长塔形,主要栖息于潮湿、多腐殖质的石块、落叶、腐木等介质中。

编号007


sì chuān zuān luó

四川钻螺(Opeas setchuanense),隶属柄眼目、钻头螺科。

采集地:花溪区水塘洞。

特征描述:贝壳较小型,壳质薄,易碎,有光泽,呈长塔形。各螺层均匀增长、略膨胀,螺旋部高,呈长圆锥形。体螺层增长稍快、膨大。壳顶尖,缝合线深。

生境:洞穴、农田、住宅、公园、寺庙附近潮湿的草丛、瓦砾堆中,公园花卉、杂草根部,多腐殖质的地方。

编号008

dà yóu yán

大蚰蜒(Thereupoda clunifera),

采集地:花溪区老白洞。

隶属蚰蜒目、蚰蜒科

形态特征:体长15-18cm,体型狭长,头宽窄於腹部及尾宽,复眼黑色长於两蹴,触角细长,体背黑褐色至黑色具不明显的糊状斑,各节端部有2枚橙黄色斑并连,各体节有2对足,各足细长,基节淡色透明,腿、胫节前後端具灰黑色分布,上有2-3枚棘刺,近尾端的足最长。

生境:水田间或潮湿环境中,大蚰蜒的行动能力也丝毫不受影响,在各种环境中都可以保持高效的移动和攀爬能力。

编号009

guì yáng shì huā xī qū gān dòng

贵阳市花溪区干洞

地理位置:经度:106°32′12″;纬度:26°27′14″。

洞高:8.9m 洞宽:3.2m

距城区较远,隐于树木丛中,洞穴物种较为丰富,包含哺乳纲、蛛形纲、昆虫纲等。

编号010

zhì gāng

蛭纲 Hirudinea sp.

采集地:贵阳市花溪区老歪洞

形态特征:环节动物,身体一般长而扁平,环节表面有体环,无刚毛,有吸盘。

生境:生活于淡水或湿润处。

编号011

máng zhū

盲蛛(Opilio sp.)

采集地:贵阳市清镇市太平洞

隶属盲蛛目、长踦科

形态特征:其体长一般少于5毫米, 但足距可达10厘米以上。步脚细长;头胸部和腹部间无明显的分隔;不吐丝。食性:可分为植食性与肉食性两种。植食性种类步脚细长,上颌及触须无明显特化;肉食性则步脚粗短,上颌及触须特化成钳状之捕食构造。

生境:生活在温、热带,多在潮湿的场所,在山区的洞穴、树干、草丛、石块下或墙角处经常可以发现。

编号012

shǔ fù shǔ

鼠妇属(Porcellio sp.)隶属等足目潮虫科

采集地:贵阳市花溪区干洞

别名:鼠负、负蟠、鼠姑、鼠黏、地虱等。

隶属等足目、潮虫科

形态特征:体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较平扁,背部稍隆,体躯能卷曲成球形胸肢7对,细长,为适于陆地生活的步行肢。第1~2腹肢上有分枝的伪气管,是适应湿生环境的特有呼吸器官。

生境:鼠妇是甲壳动物中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之一,通常生活于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如潮湿处的洞穴中、石块下、腐烂的木料下、树洞中、潮湿的草丛和苔藓丛中、庭院的水缸下、花盆下以至室内的阴湿处。杂食性,食枯叶、枯草、绿色植物、菌孢子等。

编号013

guì yáng shì huā xī qū rǎo rào dòng

贵阳市花溪区扰绕洞

地理位置:经度:106°47'34";纬度:26°18'18"

洞高:6.1m;洞宽:2.2m。

洞口位于山中段,垂直向下7m左右,便向下倾斜。洞内湿度较高,裸灶螽属(Diestrammena sp.)密度较大,存在蛛形纲、哺乳纲等。

编号014

dòng xué zhōng de biān fú qún

洞穴中的蝙蝠群

采集地点:贵阳市花溪区付家洞

蝙蝠这种古老物种很奇特,它们的脚部构造和鸟类不同,小型蝙蝠很难站立在电线和石头顶部,他们只能头朝下倒挂,它们的脚可以像钩子一样挂住岩石的缝隙和凸起,起飞的时候需要先放开脚跌落,在跌落的过程中再展翅飞行。

白天的蝙蝠是在睡觉的,虽然洞穴里是一片漆黑,不过蝙蝠依然知道这个时间是白天睡觉的时间,这个时段的蝙蝠就算你走进它,或者是电筒光不小心照射到它,蝙蝠都不会马上醒来。只有巨大的声音,敲击岩壁大震动,强光持续照射蝙蝠,才会引起整个洞穴里的蝙蝠群的骚动。

编号015

shǎn yè é

闪夜蛾(Sypan sp.),隶属夜蛾科

采集地:贵阳市花溪区扰绕洞

编号016

qú sōu

蠼螋(Labidura riparia sp.)

隶属革翅目

采集地:贵阳市花溪区老白洞

别名:夹板子、剪指甲虫、夹板虫、或剪刀虫、耳夹子虫、屁夹子虫

形态特征:体长4mm~35mm,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腹部有由尾须特化而来的钳状或镊状的尾铗;前胸背板发达,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前翅特化为极小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圆形,常露于前翅外;尾须铗状;无产卵器。

生境:蠼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它们通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它们喜欢在夜间活动。

编号017

shān qióng

山蛩(Spirobolus sp.)

隶属山蛩目、山蛩科

采集地:贵阳市花溪区老歪洞

形态特征:全体呈圆筒形,黑褐色。颈板前、后缘和其他体节后缘都具有金黄色的横纹。

末端有4个以上圆锥状感觉体。头鞘平滑,前中央有一纵沟。触角基部后每边约有50单眼集结,排成三角形,似复眼。,表面光滑。胸板成弱V形,前肢由一阔基节及一侧板向后包裹,端肢弧状,有不明显的分节。躯干背面黑褐色,后缘淡褐色,前缘盖住部分淡黄色。颈板深褐色。步肢黑褐色。

生境:多栖于阴湿地区。食草根及腐植质,触之则蜷缩不动,并放出恶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编号018

guì yáng shì xī fēng xiàn duō bīn dòng

贵阳市息烽县多缤洞

钟乳石:钟乳石(stalactite)是指在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其的形成通常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是洞穴动物的主要栖息生境之一。

编号019

guì yáng shì xiū wén xiàn zhào jiā dòng

贵阳市修文县赵家洞

富含腐殖质的洞壁:洞穴由于长期缺乏光照,其通常被认为是寡营养的极端生态系统,除少数洞穴能通过化能自养提供能量外,多数洞穴几乎完全依赖地表有机质的输入提供能量,富含有机质的栖息地,常出现马陆等初级消费的聚居。

编号020

guì yáng shì qīng zhèn shì pò yán dòng

贵阳市清镇市破岩洞

洞口及有光带:洞穴中光照强度大于10 lx的洞段为有光带,这里与毗邻地表,生长有部分绿色植物(如苔藓、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等),能量相对充足,因此通常有较高丰度的洞穴洞物,属洞穴生态系统的典型生境之一。

编号021

采集地:贵阳市开阳县老李洞

dòng xué zhī zhū ( wèi dìng zhǒng )

洞穴蜘蛛(未定种)

洞穴生态系统中缺乏光合初级生产力,食物来源非常有限,为适应洞穴黑暗的极端环境洞穴蜘蛛等洞穴生物通常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如体表色素降低,跗肢较长等。

编号022

lǒng mǎ lù shǔ

陇马陆属(Kronopolites sp.)

隶属倍足纲、奇马陆科

采集地点: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高寨洞

马陆为无脊椎动物,倍足纲,又称为千足虫,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体形呈圆筒形或长扁形,分成头部和躯干两部分,头上有一对粗短的触角,躯干由许多体节组成。

生境:喜阴暗潮湿,是土壤动物中常见的类群,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残体为食,也是洞穴中的常见类群。

编号:023

采集地:贵阳市开阳县老李洞

zhōng huá jú tóu fú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

隶属哺乳纲、翼手目、菊头蝠科

由于该物种具有结构较为复杂的马蹄形鼻叶,因此又被称为“中华马蹄蝠”。常栖于天然洞穴中(在废弃矿洞、窑洞、防空洞中也有发现),其通常在洞穴内完成繁殖,但通常需飞至洞外进行捕食,为典型的“洞栖动物”。

编号:024

采集地:贵阳市花溪区老深洞

shǔ ěr fú wèi dìng zhǒng

鼠耳蝠未定种(Myotis sp.)

隶属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

其包括约90个种类,其耳朵长度大于宽度,有长矛形状的耳屏,为洞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哺乳动物之一。

编号:025

mù qiú mǎ lù shǔ

木球马陆属(Hyleoglomeris sp.)

隶属球马陆科、木球马陆属

采集地点: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关口村拿汤洞

编号:026

采集地:贵阳市花溪区拿汤洞

zhū xíng gāng ( wèi dìng zhǒng )

蛛形纲(未定种)

洞穴生态系统中缺乏光合初级生产力,食物来源非常有限,为适应洞穴黑暗的极端环境洞穴蜘蛛等洞穴生物通常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如体表色素降低,跗肢较长等。

编号:027

guì yáng shì huā xī qū lǎo bái dòng

贵阳市花溪区老白洞

地理位置:经度:106°37′06″;纬度:26°18′02″

洞高:18.5m;洞宽:5.3m。

洞口地理位置偏僻,距离市区较远,位于山脚底段,该洞具有三个光带,洞中有鱼。洞内蝙蝠密度较大,存在大量蝙蝠粪便,存在蛛形纲、哺乳纲、昆虫纲、倍足纲等。

编号:028

zhū xíng gāng ( wèi dìng zhǒng )

蛛形纲(未定种)

采集点:贵阳市花溪区高寨洞

编号:029

cháng diāo náng mǎ lù

常雕囊马陆(Glyphiulus valgatus)

隶属于倍足纲、雕饰姬马陆科

采集地点: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高寨洞

生境:富含腐殖质的洞壁上或洞底。

编号:030

guì yáng shì huā xī qū fù jiā dòng

贵阳市花溪区付家洞

地理位置:经度:106°44′52″;纬度:26°19′23″

该洞穴位于市区,人工干扰较为严重,洞穴中物种较为单一,仅少量蜘蛛及裸灶螽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