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谱医疗事故!女子产后体内遗留纱布,这种低级错误最为致命

 往好的看 2023-02-11 发布于四川
近日,陈女士顺产后不久感觉自己身体不适,下体有坠胀感,恶露异味严重。去医院检查后被告知坠胀感属于正常现象,恶露异味是炎症问题。可是,6月24日,陈女士在另一家医院做妇科检查后,医生在其体内发现一块纱布!好端端地,为何顺产体内还会出现这种东西呢?
28日晚间,南昌卫健委发布通报称,经初步调查认定,是因助产士操作失误所致,目前已暂停该助产士执业。然而,这并非体内被遗留医疗器械事件的首例,尤其是外科手术术中异物遗留时有发生,这种致命的低级错误为何会频繁上演?
图片
图源:沸点视频截图

图片

为何手术后异物遗留问题频发?
侵入性手术后意外遗留异物,也称为手术异物遗留。在平常手术中意外异物存留,理论上是很难出现的,毕竟涉及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问题,就绝不可当作儿戏,但是却仍有个例发生。
手术后遗留在体内的异物种类,从缝线、剪刀、止血钳、压肠板、电凝器头、纱布、海绵到小件物品,包括未取出装置的部件或碎片(如损坏仪器的部件)、吻合器部件、腹腔镜套管针、部分导丝、导管以及引流片等均可以见到。然而,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就属于严重医疗事故,可为何还是“屡禁不止”呢?
1、管理混乱和工作流程不够严谨专业。
一般来讲,正规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会制定严格的工作规则和流程规范,在多个诊疗环节都存在严格的查对制度,在手术过程中同样存在严格的查对制度,例如查对病人的姓名、手术台次、手工清点器械和纱布计数等等。
图片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
但是,若手术室管理混乱、无法认真准确清点器械及物品便会容易导致术中异物遗留发生,整体的工作管理混乱不够专业、缺乏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也是导致术后异物遗留的高危因素。
2、工作人员培训不够或不完整。
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倘若这些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培训就不够完善,缺乏基础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也会无形间增加术后风险。
3、医务人员个人疏忽的人为因素。
有一些医务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查对也不会出错,事实上医生及护士的工作疏忽是导致术中异物遗留的重要人为因素。连续工作以及较大或特大手术的长时间站立,易导致注意力下降,遇到紧急情况手忙脚乱也易使清点失效,造成隐患。
4、手术器械的相关因素。

一次性物品中附带的小配件,包括明胶海绵、电刀保护套、清洁片、质量跟踪卡、缝针板等,因体积较小,容易因疏忽便被带入患者体内;小纱布或纱布垫内的纱布碎屑不易察觉,易遗留在体内;无法借助X光显影的敷料、松动的残缺螺丝也可能造成体内异物。
腹腔盆腔手术是遗留纱布的多发地带,因为盆腹腔内脏器复杂,犄角旮旯多,术中使用纱布止血后容易藏在某些旮旯里而被忽视。除此之外,连台手术、多个手术团队的参与、手术过程中员工的频繁交接和无法预测的意外等等也是危险因素。
图片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

图片

术后异物遗留该怎么解决?
2014~2015年,这种术后异物遗留的现象是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警讯事件数据库上报最频繁的不良事件,有数据统计,其中2014年有112例、2015年有115例,与2013年相比,呈增长态势。
术后异物遗留问题一旦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异物遗留的症状主要是局部伤口延迟愈合,以及腹腔内不明原因发热和腹痛表现。哪怕是小小的纱布也有极大的危害性,纱布是一种不可吸收的异物,遗留在体内长久会引起慢性感染、炎性黏连,面对类似这种医疗不良事件,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手术物品遗留身体内通常需再次手术取出,所以预防是关键。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核对制度,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手术流程要科学管理和持续改进,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从上层建筑层面规避风险,然后才能确保后续稳步推进。
认真执行手术物品清点制度。手术台上的器械和敷料的放置要保证放置有序、有条不紊,尤其是小件物品要保证不遗失;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关闭体腔前以及手术结束时,必须要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核对手术台上所有的器械、纱布、缝针无误签字后方可结束;医护团队要负同等责任,强调核对无误后医生方可继续关闭体腔或者切口。
图片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
纱布必须使用带显影条带的纱布,便于术后遗留体内通过X线发现寻找;术中发现器械、纱布、缝针数目不对时要停止手术,必要时借助X线寻找,物品数目不对,确认未能在病人体内找到时,要及时上报,寻求解决办法,并如实记录签字。在CT或超声波的探测下可以发现不明原因肿块,或影像学比较特殊的表现。
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超负荷的工作易导致工作失误发生,因此应根据手术大小、护士年资和经验、医生协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发生连续工作压力过大、身体透支等等问题,从工作调度上提高手术配合的安全性。

图片

医疗事故并非不可避免
此前,出生36天婴儿肠梗阻死亡事件轰动全国,鉴定书结论显示,该案例属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要责任,接连发生的医疗事故一次又一次敲响人们的警钟。
201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年有超过25万人死于可避免的医疗事故,涉及到人数规模如此之大的医疗事故听之无不令人毛骨悚然,这与医疗活动“救死扶伤”的宗旨严重相背离。
如此噩梦般的存在却是生活中新闻头条的不幸现实,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比如器械遗留在体内就属于其中的一种。
常见的医疗事故风险因素还包括患者在医院摔倒、滥用抗生素、用药错误、患者还没准备好就出院等等,医疗事故发生后除了对生命健康有威胁外,还会扰乱正常的诊疗秩序,极大损害和谐的医患关系。

图片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

可是事实上,涉及到人为因素的医疗事故并非不可避免,无论如何一些致命性低级错误都不应该以生命健康为代价,这沉重的代价背后更应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乍一看是医疗个案,其实是缺乏对生命足够的敬畏使然,和技术层面的操作来讲,以人为本的观念也是保障生命价值的关键内核。
遏制医疗事故须从敬畏生命开始,将“以人为本”牢牢贯彻在医疗服务中,做到人文医疗、人文服务、人文环境的集中体现,要以患者健康需求和权益为目标导向,而不是用每一次血淋淋的事实,换取短暂的经验教训。无规矩不成方圆,生命也不可重来,从根本上要加强医疗的监督管理,牢固树立医疗安全意识,坚决杜绝一切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王春灵.预防术中异物遗留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2):34-37.

[2]许苹. 医疗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预警预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 本文所涉及医学知识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治疗结果为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