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陇集团、民族融合与隋唐大一统

 莫为天下先 2023-02-11 发布于湖南
关陇集团是一个源于西魏终于唐朝的军事贵族集团。北周、隋、唐三朝统治者,都出自这个集团。而这些朝代的兴替,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交接。关陇集团这个概念是国学大师陈寅恪首先提出来的。这个集团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而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不过从南北朝中后期到盛唐时期,这个概念性质的集团都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且,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政权的统治者也都出身在这个集团,毫不夸张的说,这个集团对中国历史的走向起了很大的作用。

图片

公元534年,中国北方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而南方为萧梁统治。

关陇集团兴起的历史背景

五胡乱华之后,中国北方的领土被北魏统一,北魏以鲜卑人为主体。而南方东晋被刘裕之宋所替代,以及之后的萧梁萧齐以及陈朝,以汉人为主。南北朝的格局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后来的北魏因内部纷争发生六镇起义,尔朱荣专权乃至后来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大权被北魏权臣高欢所把持,而西魏也是被宇文泰拥立的元宝炬在长安为帝,东魏西魏相继被高欢与宇文泰自己的名号所继承,分别称北齐与北周。中国历史的版图大概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三权鼎立时期。北方北齐北周,南朝梁国。北周最终消灭了北齐。直到580年杨坚篡其外甥北周静帝之位,改号大隋。589年隋灭南方的陈朝,再度统一了中国。至此从311年永嘉之乱开始,278年的混乱时代结束了,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隋唐大一统的阶段。

图片

动漫中的尔朱荣形象

分析历史的演进逻辑,北魏兴起--拓跋宏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北魏内乱六镇起义--北魏平定关中--关中势力崛起--北魏分裂--西魏东魏之战--北周灭北齐--隋代北周--隋灭南朝陈--隋统一天下。不难看出,其逻辑显示了西强东弱,西统一东,然后再向南统一全国的过程。都说,历史的主角都是人。而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推动历史车轮往前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人,关中势力的崛起成就了中华大一统再次的出现。

图片

南北朝至五代历史演进图

而这一关中势力,也就是要谈到的关陇集团。陈寅恪先生指出“宇文(指宇文泰)苟欲抗衡高氏(指高欢)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政策外,必应有精神上独立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整军务农,更可以维系其关陇境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固团体。此种文化本位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重,要言之,即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如果具体化关陇集团的内涵的话,它不仅包括了鲜卑贵族上层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独孤诸族,以及关、陇、河东一带的汉世家大族京兆韦氏、弘农杨氏、武功苏氏、上谷侯氏、陇西李氏、河东裴氏、柳氏、薛氏诸姓。而且也并不完全排斥山东地区的士族族大地主。当时山东地区世家大族个别房分出仕关西的,如博陵崔氏有崔士谦、崔说、崔猷,清河崔氏有崔彦穆,范阳卢氏有卢柔、卢辩、卢光,荥阳郑氏有郑孝穆、郑译,赵郡李氏有李子雄,顿丘李氏有李昶,他们虽然都是山东世族,但因仕于西魏、北周之故,亦应列入关陇统治集团之内。

图片

北魏六镇地图

要了解关陇集团的历史,首先应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常年在北方割据独立,定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后来随着北魏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开始迁都到洛阳,而大同却成为旧都依然发挥着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北魏初都平城,为了拱卫首都,不受北方游牧人柔然族之威胁,乃在平城沿北边置立六个军事据点,这就是六镇。分别是,沃野(今内蒙古五原),怀朔(今内蒙古固阳),武川(今内蒙古武川),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怀荒(今河北张北)。这六座军镇建立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北魏的军事重镇。而且军镇的主体也逐渐从鲜卑族转化为汉人豪强,后来随着北魏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以及帝国重心的南迁,旧贵族在北方六镇戍边 进入中原的新贵族纸醉金迷。导致六镇官民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于公元524年爆发了六镇起义。而北魏政权为了镇压六镇起义,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权力,

图片

影视形象中的宇文泰

此间,北魏大将尔朱荣逐渐崛起,掌握了军权。与此同时,六镇起义军杀入关中,控制了关中地区。为了收复关中,尔朱荣军队进入关中作战,平定关中过程中,尔朱荣麾下贺拔岳逐渐崛起,贺拔岳平定了关中叛乱,其军队长期盘踞关中,成了北魏当时重要的一个力量。而与此对应的,鲜卑化的汉人高欢诛杀尔朱荣叛乱,掌控了北魏内部大权,于是武川敕勒人贺拔岳为首的关中武川集团及以高欢为首的北魏残余势力成为了当时的两股力量,终于在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高欢的东魏与宇文泰的西魏都是以拥立北魏皇族为招牌,后面打的确是自己的算盘。

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和府兵制的建立

贺拔岳死后,其手下大将宇文泰继承了权力,宇文泰以一个二十七八岁的人,能够继贺拔岳为统帅,实际掌握西魏的军国大政,主要原因在于贺拔岳的军团是以六镇中的武川镇军官为骨干而组成的,其后成为高级将领的念贤、寇洛、赵贵、李虎、侯莫陈崇、梁御、若干惠、王德、韩果等,没有一个不是武川镇人,而宇文泰不仅仅是贺拔岳的左右手,而且也是这个集团中的核心分子。所以在贺拔岳死后,由宇文泰来领导这军团,并不是偶然的。以六镇中之武川一镇的中下级军官为骨干而又获得关陇、河东地区世家大族拥护而成功的宇文泰,他一方面把过去鲜卑族在塞外的民兵制度介绍到关陇地区来成立府兵制度,另一方面又通过西魏的政权组织和府兵的鲜卑、汉人混合编制,组成关陇统治集团,他的政权基础是比较稳固了。由于西魏政权主要割据关陇地区,国土及人口远远逊于占有广大山东地区(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以及山西)的东魏和占据中国南方的南梁。宇文泰推动民族融合政策,集西魏之鲜卑贵族于关中汉人士族为一个紧密的胡汉同盟。

图片

北周、隋、唐统治层关系图

同时,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开府,(八柱国中,除了宇文泰之外,如:柱国大将军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柱国大将军独孤信,长女为周明帝宇文毓皇后,第四女为李虎的儿子李昺的妻子(李渊的母亲),第七女为隋文帝杨坚皇后。十二大将军中,如杨忠就是后来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可见周、隋、唐三朝的创业皇帝,没有一个不和关陇统治集团有着血缘上的关系。自周、隋迄唐初的将相大臣,也有很多是关陇统治集团中重要组成分子的后裔)各职位兼容鲜卑人与汉人,采取军政合一,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既是军队统帅,又是政治核心。同时,强调“关中本位政策”,割据之土依附古昔,强调关中地区为汉文化正统,“不复以山东、江左为汉文化之中心也”。仿《周礼》设立六官,实施儒学治国,“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诉讼,均赋役”。重用关陇贵族,鼓励胡汉通婚,消除民族隔阂,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关中士族(以京兆韦氏、陇西李氏、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武功苏氏、京兆杜氏为几大姓),“关中本位政策”形成了一种关中文化认同。

图片

府兵制的核心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以及关中士族,成为了关陇集团的基础, 关中本位政策”和府兵制也成了为关陇集团的制度基础。关陇集团,对抗东魏,篡西魏建立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战功彪炳。隋灭南陈,统一全国也是继承。

关陇集团在隋唐的延续和民族融合的加深

宇文泰在开创关陇集团之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中为北周、隋唐三朝也奠定了基业。尽管江山两次易姓,但是天下依然是在关陇集团这个圈子手中。北周末期,军事将领已经由汉人占多数,杨坚得以轻松篡权,建立隋朝。杨坚之父杨忠当年为宇文泰手下十二大将军之一,后期晋升为八柱国之一。杨坚之妻独孤伽罗则为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七女儿。隋末兵乱四起,李渊之祖李虎也出自武川,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之母则是独孤信的四女儿,李渊同时也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隋炀帝杨广的表兄弟,李唐王室与杨隋王室同为关陇集团,先祖皆出自武川,彼此都是亲属关系。关陇集团各家族之间也是利用婚姻强化了关系,隋取北周,唐代隋,不过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转移,杨氏取代宇文氏,李氏取代杨氏而已。“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陈寅恪先生指出)

图片

公元609年,隋朝疆域图

从公元317年起,到公元581年止,匈奴、羯、氐、羌、卢水胡、鲜卑人先后入主中原,有两个半世纪以上,至隋文帝杨坚即位,中原地区的统治权才又重新回到关中贵族的手中。当拓跋部进兵中原的时候,鲜卑族的人口本不多,它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也较落后,因此,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权起见,无论对内镇压还是对外征服,都不得不依靠北方汉族地主和强迫汉族农民来供他们奴役。起初,鲜卑的统治阶级还警惕着,它将政权的主要部分和军事的主要力量都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政权方面,所谓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大酋;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目录叙》)。军队中,起初由鲜卑族人构成全部军队,汉族农民只是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即使以后驱蹙汉族农民作战,也只充步兵,骑兵均由鲜卑人来担任,鲜卑人构成当时军队中的基本力量。随着他们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鲜卑族内部急遽的分化,大部分鲜卑人都沦落到被封建隶属的人群里去了。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聚合了关中和陇西的胡汉精英,形成基本的融合政策,同时通过府兵制,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将这一政策具体落实。府兵制条件下,此前单一的鲜卑族军事力量不得不依靠关中汉族农民来补充,从北周武帝宇文邕起,府兵在均田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起来,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这时关中汉族农民已经构成为府兵中的主要力量了。另一方面,汉族地主在政权中的势力,也必然会随着鲜卑族封建化加深而更加重要起来。这样,久而久之,鲜卑族的统治权,逐渐从鲜卑贵族的手里移转到关中汉族地主的手里,而鲜卑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加速了这一过程。隋文帝的代周,就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

南北朝对峙时期,南朝人民的支持南朝政权,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半世纪中,民族矛盾已经上升到第一位,而南朝终究是汉族地主的政权之故。现在,北朝的统治权重新回到汉人的手中了,民族矛盾基本不存在了;而南朝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使南朝政权成为南朝人民痛恨的目标。所以隋文帝代周以后,在均田、府兵扩展后的国富兵强的基础上,很快消灭了南朝,结束了二百多年的纷扰局面,使中国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图片

隋文帝杨坚,取自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隋文帝作为宇文泰政策后期的受益者,关陇集团代表的身份重新取得北朝的皇帝地位,隋王朝的统一南北,这项事业的完成,都是在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这一过程,关陇集团的推动是核心动力。从十六国时代起,匈奴、羯、氐、羌、卢水胡各族,以及最后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并没有迁回到他们自己的原居住地去,他们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北方的各族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和汉族融合在一起了。无论在经济生活方面、文化语言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他们已完全和汉族一样了。如匈奴的呼延氏,羌的夫蒙氏,鲜卑的元氏、长孙氏、独孤氏诸姓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族诸名称,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名词,在当时再也没有他们的活动可以记录下来了,也就是说,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以前的关中及中原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