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管是不是“中医粉”,这个中医药文化展,都值得一看

 牛妈古法育儿 2023-02-11 发布于北京

没错,这是一篇展览“观后感”,也是一篇推荐给大家去了解中医、热爱中医、相信中医的展览推文。

一场名为“智慧之光”的中医药文化展目前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个中医药文化展可以说是国家博物馆的“开年大展”,将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整合,把中医所秉承的“道、法、德、术、人”等相关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朋友带孩子去国家博物馆看展,顺便看了一下这个中医药文化展,回来和我说,终于知道为什么我这么推崇中医了,看完这个展,她都想“路转粉”了!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医药文化展?

在这里,我简要分享一下我参观后的感受。和孩子看完这个中医药文化展,我对中医、生活、健康,乃至生命都充满了感恩,绵延数千年的中医传承让我对未知的“明天”充满信心。连我家小熊宝贝都在那里兴奋地来回穿梭,尤其在那个高大的针灸铜人前驻足仰望。

如果时间允许,我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个中医药文化展,每个孩子都会在其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比如我家小熊,当他看到小儿推拿、扎针、艾灸时,他恍然大悟道:“妈妈,这就是你平时给我和姥姥做的那些吗?古代人都会?”“当然,感谢古代先辈们的创新发明与传承,才让妈妈有机缘学到这些传承的医术,照顾家人。”

中医是世代传承的智慧。

发绣《艾灸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医道、医德、医理

中医传承于中国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以敬天法地、顺应自然的方式热爱和敬畏生命。这个中医药文化展的第一部分“文明之钥”,便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中医之道”。

《黄帝内经》毋庸置疑成为代表中医数千年文化传承的“门面”,其中的《上古天真论》《金匮真言论》都是此展中诠释中医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何谓“独立守神”?何谓“不妄作劳”?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和特征?展览都以它独特的方式,如绘画、实物、文字,切实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中医对人与自然的探索与领悟。

(清)《仕女洗婴年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伴随着哲学思想的广博与远大,历代中医大家的身影和中医器具,乃至饮食文化的呈现,都让我们对中医思想“落地”于日常生活钦佩不已。不管我们懂不懂中医的医术,它的思想和文化精髓早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代代相传。

// 医术、本草、典籍

在医术篇章,我们可以清晰而亲切地看到中医外治疗法的熟悉身影。推拿、针刺、艾灸、刮痧……那些活灵活现的绘画作品、治病保健的中医器具,清楚地“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医外治调理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严谨的传承之路。

这次的中医药文化展特意强调了“杂合以治”的中医治疗思路。中医重视“以人为本”,将人视为具有高能量的生命体来看待。生命体的一大特点,就是拥有变化多样的可能性。因此,中医从来不固执僵化,而是以变通的方法,如艾灸、扎针、刮痧、拔罐……顺应人体的能量变化,通过提升人体的正气,以应对外邪,并达到自愈的目的。中医强调的“精气神”便来源于此。

中医强调的“治未病”也是如此。这不是对未知的“胡思乱想”和“焦虑恐慌”,而是对人体脏腑功能以及背后内在能量变化的细微体察,强调“寓防于治”的重要性,所谓“小病不医,大病难治”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扁鹊见蔡桓公“望而还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此次中医药文化展特别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将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表现得详尽而醒目,让很多人驻足于前,思想万千。

而我,则对它对侧的历代典籍感触尤深,游走其间,就像行走在时间的长河中,领略着不同朝代中医文化的瑰宝,《伤寒杂病论》《食疗本草》《本草衍义》《遵生八笺》《温病条辨》……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它与天文历法、自然科学、人生哲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中医很“现代”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中医确实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它从未在时间的长河中驻足不前,仅停留在过去。世世代代的中医先辈们都在努力将这门“古老但不过时”的学问运用到“当下的时代环境中”。展览第五部分的“传承创新”充分地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何谓中医?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只有亲自体验和实证过,方能理解。

中医,当然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不,我们的哲学从未与生活脱节,而是蕴藏在一餐一饭、一作一息的日常生活中;有人说,中医很玄幻,不,中医提倡“求本溯源”,懂得从有形的物质现象中去探索背后的能量变化,这才是有形物质消长存亡的根本。

看完这个中医药文化展,我更加相信,中医,从未,也不会,在时代的变迁中退出生命的舞台。它会以不同的面貌、多样的形态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顺应自然,守护生命。

声明:本文图片由作者本人在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拍摄,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提醒

小儿推拿、艾灸、董氏特效穴扎针建议经过系统学习,切勿擅自操作。另外,任何食物都要结合自身体质并在适量的范围内享用,切勿脱离身体之所需,仅求食物之营养,以免舍本逐末、过犹不及。

作者

小熊妈妈

与妙手莲华结缘7年,跟随牛妈学习全息小儿推拿、董氏特效穴、艾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喜欢研究药食同源和食疗,现为自由译者、自由撰稿人。

近期导读:

懒得说话、懒得动是气虚了,你需要这个“补气之王”

想让孩子生机旺盛,不能忽略这些养肝的细节

推翻这三座大山,健脾养胃才能有效进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