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两者又多并见,故常合称“咳嗽”。本病相当于西医所称气管炎、支气管炎。小儿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临床上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季为多,在季节变换及气候骤变时更易发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其中以3岁以内的婴幼儿更为多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调护失宜,则反复迁延。若因邪未去而进一步发展,病情随之加重,可转化为肺炎喘嗽。 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为主,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宣,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咳嗽。肺脾虚弱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体虚者易感外邪或使病程迁延难愈。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降。初期以失宜为主,加重则宣肃失司。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气阴,可转为内伤咳嗽。 咳嗽的发生与痰阻气道关系密切。外感咳嗽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以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则痰液滋生,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而作咳。肺脏内伤虚损,自生咳嗽。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滋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他脏病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脾虚运化失职,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蕴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小儿脾肺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病久及肾,可因纳气失职而由咳至喘。如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亦可出现痰热咳嗽。 医案一 郭某。 初诊:咳声如在瓮中发,唯气管痉挛者有之,故有痰而不易咳出。以古人经验,当重用开肺。开肺祛痰一也,弛缓痉挛二也。 处方:生麻黄2.4克,炙紫菀0.9克,白前6克,白芍9克,射干5克,干蟾皮9克,葶苈子9克,桑白皮9克,粉甘草3克。 二诊:咳顿挫,再事原方出人。 处方:生麻黄2.4克,白前6克,射干5克,桔梗2.4克,桑白皮9克,炙紫菀9克,葶苈子9克,粉甘草3克。 按语:咳声不扬,肺气不宣之症。案中用麻黄、紫菀以开肺;葶苈子、白前、射干降逆涤痰;麻黄与桑白皮,乃华盖散之配伍方法;用白芍者,发中寓收之意。(《章次公医案·咳嗽》)。 医案二 唐某,女,5岁。 1974年6月7日初诊:咳喘感寒即发1年,病情变化与气候有密切关系。目前阴雨,咳嗽气急,痰少色白,昼轻夜重,不能平卧,两肺有哮鸣音,心律不齐,精神一般,饮食尚可,舌淡红,苔黄腻,脉促。辨以表寒外束,痰饮内停。治宜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方以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麻黄3克,杏仁6克,细辛0.2克,清半夏4.5克,陈皮3克,白果9克,川贝母6克,干姜4.5克,车前子15克(包煎)。5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期间下了一场大雨,咳嗽未发,哮鸣音消失,心律仍不齐,舌淡红,苔中心薄黄腻,脉促。上方有效,但痰湿尚未尽除,心气益现虚弱,治当注意补益心气。原方加党参9克,麦冬9克,茯苓9克,去白果、车前子。继服6剂。药后除心律稍有不齐外,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按原方加减损益,共服药18剂。观察2个月,其间刮风下雨多次,咳喘未发,病情得以控制。 按语:患儿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肺气失宣,即发咳喘。目前阴雨,症见咳嗽,吐白色稀痰,昼轻夜重,喉中有水鸣声,此乃寒饮内伏,风寒外束,外寒内饮,寒象较重,故送小青龙汤加减。(《关思友医案医话选·咳嗽》)。 医案三 侯某,女,5岁。 1980年10月12日初诊:晨起作咳,延至5个月。平素易受感冒,口干喜饮,纳谷一般,二便尚调,舌红苔薄。肺阴不足,卫分较弱。治宜养阴固肺。 处方:南沙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款冬花9克,紫菀6克,炙甘草3克,百合9克,木蝴蝶3克,陈皮3克。5剂。 10月17日二诊:咳嗽已和,渴饮亦解。继服上方5剂。 10月29日三诊:咳嗽已安,纳谷也佳,舌苔薄净。 处方:太子参6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黄芪9克,炙甘草3克,款冬花9克,木蝴蝶3克,百合9克,紫菀6克。6剂。 药后其疾如失。 按语:患儿肺卫素弱,时易感邪。此次咳嗽5个月不愈,近日晨起作咳,尤为肺气不足之症。又舌红口干,可见阴分耗损。前医迭进宣肺、泻白诸剂罔效。现拟生脉散为主,佐以养阴润肺之品,则药症相当,迅即告痊。(《幼科刍言。董廷瑶》)。 医案四 魏某,男,8岁。 1971年1月5日来诊。突发高热,咳嗽急剧,咳痰不爽,咽喉两侧红肿疼痛,鼻出血。经西医检查,确诊为扁桃体炎。诊得脉象浮数,舌质鲜红。此风热夹毒之候。治以清解为主。 处方:玄参9克,麦冬9克,百合12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知母9克,板蓝根12克,大青叶9克,桔梗6克,藕节9克,神曲9克,甘草3克。 服上方2剂后,热退咳止,咽喉两侧肿消,诸症痊愈。 按语:本例脉浮数,舌鲜红,发热咳嗽,显系风热症状。因其发病急剧,加之喉侧红肿疼痛,鼻出血,非夹毒不致如此猛烈,故用金银花、连翘以清风热,用板蓝根、大青叶以解毒消肿;高热必致伤阴,故用玄参、麦冬、百合、知母以养阴清热;再加桔梗以祛痰,藕节以止血,神曲以健胃。使风散毒消,热退身和。(《李斯炽医案·咳嗽》)。 医案五 李某,9岁。 1977年6月就诊。患儿于1977年春节始病,半年来干咳痰黏,夜咳尤甚,每咳十余声,咳出一丝黏痰乃止。业经透视,肺部正常。曾服多种中西药无效。来院就诊,症如上述,更见唇色樱红,舌红苔少,咽微红。辨为肺阴不足。拟养阴润肺法。选用沙参麦冬汤之剂,咳嗽少效。再诊拟养阴清热、润肺祛痰,改用门冬清肺饮加减。 处方:天冬12克,麦冬15克,马兜铃9克,杏仁9克,知母9克,贝母6克,地骨皮15克,牛蒡子12克,玄参15克,款冬花9克,甘草3克。 后因他病来诊,称进服前方而愈。 按语:凡为咳嗽,都是有痰,无痰不作咳。不过痰有多、少及清稀、黏稠之别而已。如痰浊清稀而多者,则痰易出而咳少;如痰稠黏而少者,则痰不易出而咳多,即所谓咳无痰,实则有痰。只可言痰有多少,不能说有痰无痰,何也?但见干咳者,一旦咳出丝微黏痰则咳嗽乃止。因而临床治疗咳嗽,总以祛痰、化痰、滑痰、降痰、稀释痰液为治疗的关键。祛痰者,半夏、陈皮、贝母、桔梗之类;化痰者,天竺黄、胆南星、蛤粉之类;滑痰者,冬瓜子、瓜蒌子、莱菔子、远志、竹茹之类;降痰者,礞石、葶苈子、前胡、竹茹之类;稀释痰液者,麦冬、玄参之类。痰浊者祛之,痰稠者化之,痰黏者滑之,痰在上者降而化之。干咳痰黏者,养阴润肺,即为稀释痰液而设,如麦冬等,目的在于使痰易出,痰去咳嗽自止。(《长江医话》)。 医案六 翁某,女,2岁。 就诊时咳嗽痰涩,不易咳出,夜间咳尤甚,阵阵发作,几乎通宵不寐。吃过多种特效药,也打过针,都没有效果。咳了2个月,遂抱来就诊。 处方:桑白皮0.6克,杏仁0.6克,前胡0.6克,黄芩0.6克,白前0.6克,橘红0.6克,薄荷0.6克,瓜蒌0.6克,贝母0.8克,甘草0.8克。3剂。每日1剂,分3次服。 用的是顺天堂科学提炼中药,服了3天便痊愈。 按语:这是感冒引起的咳嗽。肺气不宣,热邪遏伏,故用前胡、杏仁、橘红、白前、薄荷宜肺;桑白皮、黄芩清肺热;瓜蒌、贝母润燥化痰。用量虽轻,药能中病,终有大效。2个月之咳,服3日即愈。(《台北临床三十年。咳嗽》)。 医案七 叶某,男,3岁。 1958年因患咳嗽,由其父母抱来就诊。此儿咳嗽已半年,咳的声音很干,不咳的时候却听见喉间有痰声,大便2~3日1次,成颗成粒。我看患儿嘴唇很红,舌质红,苔薄微黄,认定他肺阴虚而有热。 处方:百合固金汤6克,黄芩0.6克,杏仁0.6克。分3次服。服3日。 过了些时,其父介绍友人来就诊,告诉我,他儿子上次服了3剂药咳嗽即愈。按语:因肺阴虚,故用百合固金汤以补肺养阴;因有热,故用黄芩以清肺;用杏仁以宣气。这样用药,似有矛盾,既用百合固金汤补肺,为什么又用黄芩之苦寒泻肺呢?这是因患儿肺虚而有热,如不用黄芩,恐热不清;如不用杏仁,恐气不宜,补之反足以泥之。(《台北临床三十年·咳嗽》)。 医案八 马某,男,8岁,学生。 初诊:患儿面黄肌瘦,但饮食并不少于身体正常之儿童,吃得多,厨亦多。食猪肉后即泄泻。随时呼肚痛,痛得厉害,以手揉摩稍止。近来咳嗽,吐涎痰或呕吐清水,屙螬虫。经他医诊断为小儿疳积,治之无效。见其咳嗽,服止咳之药亦无效。观察其舌苔,现白花斑点,证以屙螬虫,当为虫积致咳。腹痛肚泻,则为脾胃虚寒,不能消化。法当杀虫以止咳,俟虫去而健其脾胃,方为正治。新订乌梅丸主之。处方:乌梅9克,雷丸9克,花椒3克,使君子15克,榧子9克,槟榔12克,青皮12克,苦楝子9克,鹤虱9克。 二诊:连服2剂,虫去而咳止。但脾胃虚寒,不能正常消化,转输食物,必须健其脾胃,增强消化功能。理中汤加味治之。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15克,砂仁6克,豆蔻6克,桂子9克,公丁香6克。连续服药4剂,诸症悉去而愈。 按语:明代张景岳说:“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及肺,此他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凡治内伤者,使不治他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咳嗽之辨证论治》)。 医案九 廖某,女,3岁。 咳嗽月余,初起鼻流清涕,喷嚏连连,白昼阵咳不爽。经西医治疗未见减轻,后来我处医治。患儿烦哭吵闹,咳嗽频作,喉间痰鸣有声,舌红苔黄厚,脉浮滑数。此系风热袭表,湿热内蕴,肺失清肃。治宜疏表宣肺,清热利湿。遂用自制宣肺化痰汤加减。 处方:紫苏叶10克,金银花15克,炙旋覆花15克,橘络15克,荆芥9克,桔梗9克,木通9克,黄连3克,滑石3克,芦根3克,炙麻黄3克,石膏3克,炒谷芽3克,炒麦芽3克。 服2剂,咳喘大减,精神转佳,苔退脉静,唯白昼时咳,是外邪已除,里邪将尽。据证遣方,霍然病已。(《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王静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