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知丨刘钊:说字解词——津

 花间一酒壶 2023-02-11 发布于浙江

(说字解词专栏)

刘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津字《汉语大字典》下列有14个义项,《汉语大词典》下列有15个义项。《汉语大字典》的第7个义项是“润泽;润湿”,第8个义项是“滋润”,第9个义项是“溢;充盈”。《汉语大词典》第10个义项是“润泽;湿润”,第11个义项是“滋润”,第12个义项是“溢;渗”。比较可知,《汉语大词典》的第10个义项同于《汉语大字典》的第7个义项,只是“润湿”颠倒词序变成了“湿润”,差别不大;《汉语大词典》的第11个义项同于《汉语大字典》的第8个义项;《汉语大词典》的第12个义项与《汉语大字典》的第9个义项相近,但由“溢;充盈”变成了“溢;渗”。

上引《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三个义项下所引书证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辨正。

《汉语大字典》第8个义项“滋润”下引明代刘基《感怀三十一首》之六:“柔桑生中园,婀娜当阳春。下滋灵泉液,上承膏露津。”文中“津”与“液”对文,用为名词,“膏露津”就是“膏露液”或“膏露水”,具体就是指“露水”。将指“露水”的名词用法的用例作为形容词“滋润”的书证,是不合适的。又这一义项下说“引申为资材”,引宋代王明清《挥麈录·后录余话》“听其歌声,许以必贵,倒囊津置入京,继遂遭际”一段为书证,似乎把文中的“倒囊津”三字理解成“倒出囊中的资材”了。按文中“倒囊”是一词,“津置”是一词,“倒囊”《汉语大词典》有收录,解释为:“倾囊,倒出囊中所有的钱物。”“津置”一词辞书均漏收,“津”指渡口,“置”指驿站,本义是指由公家管辖的渡口或驿站负责安排行程并传送,后也虚化为一般的“安排”“处置”意,这里的“津置”的“津”跟“资材”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旧五代史》卷四“梁书太祖纪四”说:“七月乙丑,敕行宫将士阵殁者,咸令所在给槥椟,津置归乡里。”《旧五代史》卷十“梁书末帝纪下”谓:“长流人各移近地,已经移者许归乡里,前资朝官,寄寓远方,仰长吏津置赴阙。”《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九“哲宗元祐元年”曰:“诏太师致仕文彦博肩舆赴阙,令河南津置行李。”由此可见,《汉语大字典》在“津”字的“滋润”义项下引宋代王明清《挥麈录·后录余话》的上引一段作为书证,完全是误读典籍。

《汉语大字典》的第9个义项是“溢;充盈”,“溢”与“充盈”并列,这里的“溢”是“满”“多”的意思,《汉语大词典》的第12个义项是“溢;渗”,“溢”与“渗”并列,这里的“溢”是“溢出”“渗出”的意思。虽然“满;多”和“溢出;渗出”意思存在关联,但是侧重点或说焦点不同,一为形容词,强调的是状态,一为动词,强调的是过程。这一义项下《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引了《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一句为书证,《汉语大字典》引张景岳注为:“津,溢也。”《汉语大词典》没有引后世的注。虽然对这一“津”字的解释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但是这里的“津”用为形容词的可能性更大,张景岳的注就是这样理解的。肝和脾在中医理论中常常并称,是一对相生相克的脏器,其中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如果肝气太盛,就会使脾气降浊,造成失调。因此这里的“津”解释为“丰润、充盈”更好,《汉语大字典》放到“溢;充盈”义项下是合适的,《汉语大词典》放到“溢;渗”义项下反倒不合适。《汉语大词典》在“溢;渗”义项下又引了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篇:“若旧瓶已曾卧酪者,每卧酪时,辄须灰火中烧瓶,令津出。”缪启愉校释:“'令津出’,使瓦瓶中所含水气渗出”为书证,按“令津出”就是“使/让'津’出来”,“津”是“使/让”的宾语,用为名词,就是缪启愉校释中所说的“水气”。可是缪启愉的校释既把“津”翻译成“水气”,又把“津”翻译成“渗”,在一句中把一个字翻译成词性不同的两个词,这是很奇怪也很不应该的。《汉语大词典》因缪启愉的校释把“津”翻译成“渗”,便把这一书证列在“溢;渗”这一义项下,甚至《汉语大词典》很可能就是因为缪启愉的这一校释从而为“津”增加了一个“溢;渗”的义项,则更属于受了误导。《汉语大词典》在“津”字的“溢;渗”义项下共列有四条书证,除《素问·生气通天论》和《齐民要术·养羊》两条外,还有两条现当代的书证,即杨振声《渔家》:“那雨已经是下了好几天了,连那屋子里面的地,都水汪汪的要津上水来”和梁斌《红旗谱》三七:“江涛回头看看严萍,她脸上津出汗珠。”既然我们前文已经否定了《素问·生气通天论》和《齐民要术·养羊》中的“津”用为“溢出”“渗出”的意思,就说明在古汉语中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津”字用为“溢出”“渗出”的例子。至于《汉语大词典》所引现当代的两例,只能视为“津”字在后世的活用,并不能用来证明“津”字在古汉语中就有这种用法。《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故训汇纂》《经籍籑诂》《中文大字典》等辞书都没有列“津”字用为动词“溢;渗”的义项,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齐民要术》中除上引“养羊”篇的“津”字外,还有“作酱法”篇的“用不津瓮,置日中高处石上”和“涂瓮”篇的“瓮津,则造百物皆恶,悉不成。所以特宜留意”两例。对上引两例“津”字,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释》、李立和蔡梦麒点校的《齐民要术》、缪启愉和缪桂龙的《齐民要术译注》、石声汉的《齐民要术选读本》、广西农学院法家著作注释组的《齐民要术选注》、杨云和崔祝等编译的“民生日用三大奇书”《齐民要术》、石声汉今译的中国烹饪古籍丛书《齐民要术》(饮食部分)等书,都把“津”注释或翻译成“渗漏”“渗水”或意译为“裂缝”。把“津”理解成“裂缝”当然是错误的,注释或翻译成“渗漏”也不合适,注释和翻译成“渗水”虽然不能算错,但也不够准确。“津”字在《齐民要术》中的用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前文论证过的“令津出”的名词用法,指“水气”,也可称为“潮气”或“湿气”,另一种是形容词用法,即上引两例“不津瓮”和“瓮津”中的“津”。这个“津”的意思就是前文所引《汉语大字典》第7个义项、也即《汉语大词典》第10个义项的“润泽;润湿”或“润泽;湿润”,“不津瓮”就是“不潮湿的瓮”,“瓮津”就是“瓮潮湿”,指因空气湿度大、或因地下水浸泡、也或因器皿原装过汁液或带汁液的食物或药物从而造成的器皿内返潮的现象。

“津”字的“水气”(潮气、湿气)的用法也见于出土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说:

字者已,即以流水及井水清者,熟洗澣其胞,熟捉,令无汁,以故瓦甀无津者盛,善密盖以瓦瓯,令虫勿能入,埋清地阳处久见日所。使婴儿良心智,好色,少病。

是说“生完孩子后,马上用流动的水或清净的井水仔细澣洗胞衣并认真拧绞,使其干爽无汁,再用旧的没有水气的陶甀盛装,仔细密实地盖上陶瓯,使虫子进不去,然后埋入干净、朝阳且长时间有阳光的地方。这样会让婴儿有良好的心智,面色好,且不易得病。”文中“无津”的“津”同上引《齐民要术·养羊》“令津出”的“津”用法相同,都是指陶器内的水气(潮气、湿气),“无津”即要求陶器内部干爽干净。

为什么说把“津”字注释或翻译成“渗水”不够准确呢?因为语感上“渗水”比“返潮”要严重,从情理上说,用不渗水的器皿装物是起码的要求,无需重点强调,且从上引文献可知,装物的器皿常常用的是“旧瓶”“故瓦甀”,渗不渗水早已知晓,为何还要重新申明?很显然,是因为器皿内曾装过汁液类或带汁液的食物或药物,可能残留油污或水气,即如上引《齐民要术·养羊》所说瓶内曾“卧酪”,因此才要在灰火中“烧瓶”,从而消除瓶内因曾“卧酪”留下的潮气,使其变得干爽,以便再次“卧酪”,否则如果瓶内有潮气,“酪”就很容易腐坏。

在传世典籍尤其医书中常见“不津器”“不津瓶”“不津瓷器”“不津瓷瓶”等说法,如下引之例:

(1)又赤松子丹法,取千岁蔂汁及矾桃汁淹丹,著不津器中,练蜜盖其口,埋之入地三尺百日。绞柠木赤实,取汁和而服之,令人面目鬓发皆赤,长生也。

(晋葛洪《抱朴子·金丹》)

(2)肥地黄切一大斗,捣碎;糯米五升,烂炊;曲一大升。右件三味于盆中熟揉相入,内不津器中,封泥,春夏三七日、秋冬五七日日满开,有一盏渌液,是其精华,宜先饮之。

(唐韩鄂《四时纂要·秋令卷八月》)

(3)上药以水五斗,煮取一斗,去滓,纳竹沥及蜜,著不津瓶贮之。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七》)

(4)仙灵脾一斤好者细锉,以生绢袋盛于不津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以浓纸重重密封,不通气,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旋开,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八》)

(5)凡和香,须入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合香和讫,约多少,用不津器贮之,封之以蜡纸,于净室屋中入地三五寸,瘗之月余日取出,逐旋开取燃之,则其香尤旖馜也。

(宋洪刍《香谱·窨香法》)

(6)和香必须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毎约香多少,贮以不津瓷器,蜡纸封于静室屋中,掘地窞深三五寸,月余,逐旋取出,其尤馜也。

(宋陈敬《香谱·窨香》)

(7)琥珀、龙脑、贝齿、朱砂、马牙硝,上同研如面,以水一大盏,别入白蜜一两搅和,入通油瓷瓶中,用重汤煮,以柳木篦煎取,一合已来即住,以绵滤于不津瓷瓶中盛之,或铜器亦得。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七“目”》)

上引典籍“不津器”“不津瓶”“不津瓷器”“不津瓷瓶”中的“津”也应该训为“润湿(湿润)”,就是指不潮湿,即没有水气,也即干爽的器皿、瓶子、瓷器和瓷瓶。

由以上论证来看,在大型辞书中的“津”字下,似乎应该增补一个“水气;潮气;湿气”的义项。

本文原载《辞书研究》2023年第1期,第122—124页。感谢刘钊先生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