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心设备百分百国产,二氧化碳发电机投运,或将彻底改变发电方式

 taoshu 2023-02-11 发布于河北

我们都知道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现在甚至连核能发电都有了,那用二氧化碳进行发电,你听说过吗?这不是什么幻想或者纸上谈兵我国首台发电机组早就已经完成交付、投入运行了。核心设备百分百是国产的,堪称又一个 国之重器。

文章图片1

随着工业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开始注重能源问题了,毕竟煤炭、石油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就少一点。像是火力发电,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就非常大,而我国的火电占比达到了六成之多。这么一来,煤炭的消耗量是难以想象的。

文章图片2

这几年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了,寻找新能源成了各国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风力发电、甚至核能发电,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不过这两种办法的局限性也比较大那利用二氧化碳来发电,你听说过吗?

文章图片3

随着最新的二氧化发电机组正式投入运营,我们在发电领域又一次震惊了全世界。利用二氧化碳来发电,颠覆了140多年以来的发电形式。而这一技术,很有可能会改变未来发电领域的发展方向。

文章图片4

2021年底,中国华能集团宣布:他们研究生产的二氧化碳发电机组,已经成功完成了72小时的试运行,进入正式运行状态。就算在最高负荷状态时,都能达到安全标准,因此他们确定这款二氧化碳发电机可以对外推广

文章图片5

从传统发电形式,再到如今广泛使用的风力发电和核能发电,我们不仅见证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时代的变迁。二氧化碳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可能就是个有害气体,还是全球变暖的“元凶”,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用来灭火,但如今,它竟然能够用来发电。

文章图片6

不过说起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机组,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二氧化碳是作为燃料来使用的。其实并不是,而是把它当做一种“工质”。前边我们说了,现在我们国家发电还有六成靠的是烧煤炭。从煤炭燃烧到获得电力,主要靠的是三样东西: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而这其中的工质,就是水。

文章图片7

锅炉将水烧开后,就会形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会推动汽轮机旋转,汽轮机就会给发电机提供动力,最后产生电力。而想要提高发电效率,就只能通过提高水蒸气的温度来解决。

文章图片8

当温度越来越高,超过临界值时,就会达到一种“超临界状态”。而科研人员发现,用二氧化碳作为工质,能得到更高的发电效率。“超临界状态”可以说成是一种特殊的流体,不是固、液、态其中任何一种形态,这种情况下物质会有很强的可压缩性,能够更容易地溶解其他物质

文章图片9

而在“超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碳比水的流动性更强,所以用它来发电的效率就更高在同样的发电效率下,燃煤量也更少。从另一方面来说,对水资源的利用也减少了。

文章图片10

所以华能集团这款发电机组其实叫做“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除了效率高,整个机组的体积也可以变得更小,不足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

文章图片11

作为发电领域的新锐技术,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发电的技术研究,也是在持续进行着。美国已经有了技术实验平台,日本德国这些国家所掌握的技术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那为什么说我们在这一领域是领跑呢?

文章图片12

其实这些国家早就被我们搞的这一出给整傻眼了,毕竟他们还都在试验阶段,我们的就已经可以投运了直接就把他们的布局给打破了。而且跟美国的一比,我们这台发电机组的功率,是他们的25倍。最关键的是,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了100%,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垄断。

文章图片13

二氧化碳发电机组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14年,仅仅用了7年的时候,我们就从“一无所有”达到了全球领先。有人可能会说了,一个发电机组能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效率高点、节省点资源吗?

文章图片14

以我们国家的用电量来说,达到上边这两点,就已经是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而且各位可别忘了,这种机组是可以借鉴在军舰上的。在军舰或者航母上的空间,可都是非常宝贵的,说“一寸地方一寸金”一点儿也不夸张。要是能换上这么节省空间的发电机组,可是有很大的军用价值的。

文章图片15

不管是从使用价值,还是从发展前景来看,二氧化碳发电机组的研发和使用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虽然刚刚开始使用,但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用二氧化碳作为工质,更是颠覆了140多年以来,以水作为媒介的历史,怪不得称为“中国能源史上的重大革新”。国产技术的领先,更是让我们骄傲。

文章图片16

那么对于这项技术,你是怎么看的呢?你期待它广泛使用的那一天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最后记得点个赞和关注

文章图片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