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祥发:医者心声也动容

 结庐作伴 2023-02-12 发布于四川

你以双眸燃烧我的诗句,我以苦修等待天涯的相逢。

都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我们医疗单位,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最了解自己病情伤情的,对自己的病情伤情最是刻骨铭心的,最有切肤之痛的,某种意义上最有发言权的,肯定是病患自己。你作为医生,你不走“病患路线”,不通过医患沟通认真向他们了解情况,有事不与他们商量,治疗方案不认真征求他们的意见,检查检验结果不是第一时间与他们见面,认为医生知道了、按此开药就行了,那怎么行呢?因为疾病是医患共同的敌人,你现在却把他们弃之一边,包打天下,置他们的支持配合协同于不顾,那怎么可以呢?何况他们治一段时间就要转科出院,他们若对自己的检查检验结果一无所知,今后还要寻医问药,那又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诊疗情况呢?那肯定是不行的!
 
   “犬吠三声家乡到,丰都丰都我回来了。月亮还是故乡明啊,'乡情治疗’效果好”。这是笔者编的几句“打油诗”,说的是“月是故乡明,乡情治疗效果好”,这是希望同志们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同舟共济,把“丰都人民自己的医院”办好,为87万丰都人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乡情医疗”。我这里怎么想到个“乡情治疗”呢?我想说的是,技术、服务固然重要,但乡情、亲情的抚慰更切不可少,特别是老年重症患者,每天担心的就是“我这把老骨头,能不能顺顺利利回到丰都去,如果回不去,那是死不瞑目的!”这样的心情,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自然应该切实为他们想一想,让他们如愿以偿。有人说,重庆那么多三甲医院,我们还有必要再建三甲医院吗?岂不浪费!那不是的,我们丰都自己的三甲医院,在家门口的三甲医院,下午小孙孙放学后就能赶来“闹一闹、乐一乐”的三甲医院,家里养了多年的小狗也能在附近叫几声的三甲医院,这对于丰都的患者来说,那怎会是一样的呢?那怎会是浪费呢?说真的,到一个陌生地方去治病,个中滋味、内心感觉如何?你不信试试,反正我是试过的!
 
  “你在老家还好吗?你的血压还高吗?你的痛风还发吗?”我说这句话,是希望我们的医生对病患“一日为医,长期关注,有机会的话还能走访走访,建立起长期的亲密医患关系”。我想如果真是这样,真到了这个地步,患者回老家还能得到医者三番五次、五次三番长期的过问关注,那所谓“医患乃同一战壕战友”之成色定然更纯更靓,那医患纠纷定然会消减不少,真的,我确是这样想的!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引这句古语,是想说: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患者想不到、做不到,而是不愿去想、不愿去做,理由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要不就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很多打算就在明日复明日中拖没了,淹没了,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第一时间办,即刻马上现在就做,显得尤为宝贵与关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古语,原本讲的是舍身取义,现在更多用来讲舍利取义,不要见利忘义,至少是利义兼顾,不要为一己之私而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那是要不得的,那是会招致牢狱之灾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医护人员干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之一,是白衣天师,“天师荣光”那可是金光闪闪无与伦比,以故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甚至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职业荣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就是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和对待,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怎样对待亲人就怎样对待患者。你说,这太难了,实在是难,但朝着这个目标奋斗总可以吧。要不,作作秀也可以,你长期坚持不懈地“作秀”,一如既往作下去,也就习惯成自然,也就成为自觉行动了,那也就不是作秀了,而是内慧于中外秀于色,表里如一,乃至令人叹为观止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是我们的医护人员,他们老得真快啊!没法,压力山大,每天都要面对难以承受之重,不老才怪呢。但他们心里有爱、有理念、有追求,“少女情怀总是诗,我喜欢你样子,一丝丝的忧虑加天大的欢喜”。他们的欢喜是什么,把就是病人治好了,出院了。但他们仍然长期关注,那就是“你在家乡还好吗?你的血压还高吗?你的痛风还发吗?”,“你的悲伤就是我的悲伤,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牵挂,你的欢喜就是我的幸福”。我们的医护人员,这真是大爱无边、大爱如海啊!我们要自觉以此来规划自己、塑造自己、打造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来说,这“纷扰”就是疑难杂症。我们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治疗得好,让患者信得过,满意度高。为此,自然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实践实践再实践、思考思考再思考、总结总结再总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我们如能真正历经这三重境界的历炼,做一个让患者放心的好医生,还会有多大的问题吗?我想肯定不成其为问题了。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听了有关规避医疗官司注意事项的培训,深受启发和警醒,真有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睡不着觉”的感觉。我们要“把工作当事业干,把事业当学问干,把学问当信仰来迷恋和追寻”,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当然,专家讲的是工作底线问题,也就是争取不吃官司,还没有讲一般性的投诉和一般性的媒体负面反映。为此,要认真工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共产党最讲认真”,也就是“认死理”,“管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规范工作,严格按制度规章、操作规程和流程办事,当“铁脑壳”,甘愿被人讥之为毕业于“机械大学”。要严谨工作,规范一言一行,该讲什么、该做什么,皆认真思量,三思而后行,莫授人以柄。要注重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命运。要真诚待人地工作,专家讲的是比较极端的事例,我们也不能把患者及其家属妖魔化,毕竟他们是有求于医院医生、信得过医院医生才与我们打交道的,用意还是想把病治好,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到医院来“敲竹竿”,所以我们还是要真诚对待患者,着眼于改进我们自己的工作,增强自己的人文关怀,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心换心、以情动人。

“心病还需心药治”。说一下人文关怀问题。先说一下当今时代的社会病、群体性心理病。在“四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先是出现了“386199部队”,后又有了“农村三大宝:老人、孩子和狗”这一说法,以及“无土地、无工作、无社保”等“三无农民”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大量社会问题,这些又诱发了若干心理问题,心病成疾带来大量疾病。在城市,第一代农民工仍在干着抛血洒汗而薪金微薄的苦力,他们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身在城市但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准,使之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甚至不稳定因素。随拆迁或随子女新近入城的老年农民也过不惯“水泥森林”里的“蜗居”生活,这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左邻右舍相互关照的生活令其“急欲归去”,身在城市而心在农村那山水相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阔天地,心想事难成,进而忧郁成疾。在城市安居下来的“金领、白领、灰领和高层蓝领”,看似无忧无虑,其实工作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也令其产生了“职业倦怠感、麻痹感、焦虑感”。总之,由收入差距拉大、世态炎凉、人情淡泊、乡情亲情不再而导致的心态失衡、内心空虚、心浮气躁、心绪不宁出现了。我们要以“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态度,认真地予以诊治。

  //  

 

作者简介

结庐作伴

陈祥发,供职于重庆丰都县人民医院,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中国文化》《重庆文学》等刊物,出版作品集《原野的风》。我的诗文观:靠真情走进读者深心。

 

@。

把我的思念寄给你吧!就以月光为筏,以清风为摇橹,划进你冬意深沉的梦想......在长江浩流的梦境中,在雾霭重围的日子里,我是一枚小小的舟子,从未停止向彼岸的你进发。

@

关注 · 结庐作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