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 创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第97篇原创文章 ============================ 随着越来越多的古代文献的出土,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其中就有道与中国的心理学的关系。 是哪里出土的什么文献揭开了这个秘密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1993年10月18至24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的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挖掘,发现了一批战国楚简,这就是郭店楚简,简称“郭店简”。郭店简中有一篇文章,整理者将之命名为《性自命出》。 1994年春和秋冬之季,上海博物馆连续接收了两批战国楚国竹书,被称作“上博简”,其中有一篇文章,被整理者命名为《性情论》。 让人们想不到的是,郭店简中的《性自命出》,与上博简中的《性情论》居然内容大部分相同,二者恰好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也正是这两篇文章,为我们揭开了道、德、心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重大秘密。 原来,今天我们所说的“龙心理”,古人称为“心术”,类似于今天的“心理学”,但与心理学不同的是,心理学只研究精神层面的现象和规律,只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而不涉及现实问题;而龙心理则是研究人心与人生,既揭示心理本质机制机理,又解决现实。这也是龙心理与西方心理学本质的区别。 中国古人认为,道,是世间所有事物的道,以心术,也就是龙心理为主;龙心理分为四部分:人道、《诗》、《书》、《礼乐》。其中,只有“人道”是可以作为道来应用的,另外三部分,就是《诗》、《书》、《礼乐》,都是理论,都是用来描述道的。 别看内容虽少,信息量却很大,内涵非常丰富。我们正是从《诗》、《书》、《礼乐》入手,发掘整理出了中国的心理学——龙心理,进而发现了道的秘密,以及道与德、道与心的关系,发掘整理出了中国式督导。 对于道到底是什么,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原因很简单,本来每个人的心中就是都有自己的“道”,自以为是,毫不意外。这也正是古人强调修道、悟道的原因——如果每个人的道都是确切的,还修什么?悟什么呢? 所以,《中庸》中才说:“人人都说'我知道’,结果掉进陷阱罗网里都觉察不到。”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不懂中国的心理学,就难以理解道。对于那些坚持认为“道不可描述,谁也说的不对”的人,是典型的不可知论,于这类人,根本就没有说的必要。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 道,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决定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形态、过程、规律及趋势的一种特殊存在,它无声无息、无色无臭、无形无状,说它大,天下没有能承载它的,说它小,天下没有能再分它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且任何事物都片刻也离不了。 既然如此,那么,道是怎么被认识的呢? 是被人心逻辑分析总结抽象出来的。因此,没有人心,就没有道的被发现、被认知;没有人心,就不可描述。 因其为物,故可说;因其可被认知,故可以作为道来模仿运用;然而,又因其特殊的形体大小特征,故它又不像其他物件那样具备恒定不变的形式、状态和大小,故云“道可道非恒道”。 因其为物,故可以被发现;因其可被认知,故可名;因其形妙不可言,其体殊不可摸,故其名与其他事物之名又有着非常的不同,故云“名可名非恒名”。 既然如此,就没法描述它了吗? 是的,非圣人是不可能把它抽象提炼出来的。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道,也就是张三有张三的道,李四有李四的道,王五有王五的道。 为什么《道德经》解读了两千多年也没解读明白?这是因为解读者都没有真正理解道、德、心三者的关系,而且解读《道德经》的人都不具备圣人的德行,根本就没有能力自己把众人之道凝炼出来,却总想甩开圣人的解释另辟蹊径,所以他们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这就是他们都认为别人说的不对,互不服气的原因。 事实上,只有符合社会发展事实并经得起社会实践检验的描述,那才是真正的道。这个道,圣人早已经作出了明确、精准、又简单的描述,并且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那就是: 中庸——中,是指陀螺,意思是要像旋转中的陀螺一样地为人处事;庸,是指大型组合乐器,意思是要像指挥大型交响乐团演奏交响乐一样地为人处事;中和庸,描述的是同一个道,是同一个客观存在,不是两件东西,这就是道;以道为准则,可以预测事物的发生发展。 这就是道的真相。 由于道实在太抽象,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天生有德之圣贤率先看出端倪,然后运用于修身和社会实践,获得了众人的认可和拥戴;然后圣贤通过教育让人们学习悟道修身;而实践运用又促使了德的提升,而德的提升又使其对道有了更深的感悟,使其对道的认识更加接近……经过了无数代圣贤以道修身立德、以德传道修身的不断循环提升,这才最终凝炼出了至简大道、至德“中庸”,实现了道与德的完美统一。 所以说,道后于德出现,没有德就悟不出道;然而,德的出现,又何尝不是道的结果?所以,从本质和根源上来说,道自然是先于德而存在的,决定了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因此,道与德,有些类似鸡与蛋的关系,没法简单地区分道与德的先后。 所以,研究《道德经》的人争论先有道还是先有德,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是未能真正理解道与德的表现。 但对于世人来讲,肯定应该先学德,明德——修身——立德,然后才有资格论道,也才有能力悟道。 因此,没有德,就难以认识和描述道;没有道,也就不会生德;德,是看得见方便用的道,道,是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德。 《道德经》是形而上的道的论述,抽象、晦涩、难以理解,难以讲述。所以,那些不修身,仅仅以《道德经》的文字来解读《道德经》的人,都是坐而论道自说自话,毫无社会应用价值,也不可能真正悟出道的真谛。 其实,《道德经》里对这一关系说的非常清楚:“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最美好的德所容纳的,只是与道相随相从,根本没有先后之分 。(参见拙作《被曲解的《道德经》里的“孔德之容”》,原文载于《老子春秋》2021)。 道与德,皆出于心,道与德都是心“则物取之”的,因此,都是心理的产物。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自身同样也符合这个道,是道的结果。所以,有了心,才有了德,才有了道;没有心,也就没有德,也就没有道;没有道,也就没有心,也就没有了德。 这就是中国古人对于道、德、心三者微妙关系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