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硅谷云计算公司上市,2年前入职的应届生身价超5000万

 zwjymzy 2023-02-13 发布于安徽
星球有人发帖,硅谷云计算公司snowflake上市,19年毕业入职的学生,一夜之间就财务自由了。

图片

其他信源也看到类似信息,有人爆料,18年跟着上司从FB跳槽到这家公司,给了4万股期权,这不上市了嘛,爆料小哥说周末准备带女朋友去看房。

还有人爆料,18年入职的应届毕业生,给了1.7万股,按当时的估值,一股不到10美元,IT行业配股配期权,通常是一次给4年,每过一年成熟一部分,要4年才能拿完,1.7万股那时的总价值不到17万美元,一年不到4.25万美元,其实并不多。

这些信息是否可信?

完全有可能。

信息显示,在18年1月,snowflake融了2.63亿美元,投入估值15亿美元,当时员工总数350人左右。

18年10月份,snowflake又融了4.5亿美元,投后估值35亿,当时员工总数650人左右。

图片


18年毕业的学生,在当年10月(4.5亿美金融资)之前入职,按15亿估值给他们配期权,没毛病,而从18年年初15亿美金估值,到上市第二天660亿美元市值,增长了44倍,当年的17万也单车变摩托了。

IT行业,初创公司,要名没名,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老板为了吸引优秀人才5+2,白+黑入伙卖命,快速把公司做大上市,通常都会慷慨配发期权,不然谁给你卖命。

比如说某个级别的人才,市价是年薪100万,通常创业公司会给他开更高的总包,比如150万,包括75万现金 + 价值75万的期权。

想改变世界吗?我们正在寻找同路人,目前各项业务指标都在快速增长,优秀人才,上不封顶,快上车,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公司估值将升值10倍,现在是上车的最佳窗口期……

15年之前,张一鸣也经常靠这招吸引人才,动不动就发微博,「激进的股权激励……」,还别说,人家吹的牛逼都实现了,12-15年之间,字节跳动估值年均增长真就10倍左右,期间上车拿了期权的人,都TM财富自由了。

关于28岁字节跳动程序员退休,看这一篇就够了

之前不是有个28岁,宣布从字节跳动退休的程序员嘛,那小伙子就是14年年底,他所在员工为个位数的小公司被张一鸣收购,一块打包过去的,呆了5年多,拿完期权,跟工具人一样的角色,说了声拜拜,转头就去日本开度假温泉享受生活了。

回到snowflake,18年入职的新人,那笔期权值现在多少钱?

因为19年分了一次股,一分为二,这些股票按目前市值计算,价值为1.7万 * 2 * 239USD = 812万USD,折合人民币,税前5498万,妥妥的财务自由再干两年,股票拿完,就可以不用为钱而上班了。

图片


那个18年跟着上司从FB跳槽过去,拿了4万股权的,身价超过一个亿,19年入职的,也有2000多万,都自由了。

入职一年的毕业生都能财务自由,基本上这家公司全员财务自由。但也带来一个问题,都自由了,谁还TM苦哈哈卖命干活,突然有点替这家公司的后市表现担忧。

腾讯科技讯 9月17日消息,云数据平台Snowflake周三正式登陆纽交所挂牌上市,代码为“SNOW”。上市首日,Snowflake股价大涨111.61%,报收于253.93美元。Snowflake上市当日的疯狂表现,也让该公司的投资人们赚得盆满钵满。在他们当中,既包括通过参投首次公开募股大赚近10亿美元的“股神”沃伦·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包括低调的风险投资人迈克·斯佩塞(Mike Speiser),凭着8年前对Snowflake的投资收获超110亿美元利润。

2012年Facebook大规模首次公开募股两个月后,风险投资家斯佩瑟在离这家社交网络公司只有几英里远的一个普通办公室里孵化了一家软件初创公司。这家公司最终取名Snowflake,并于周三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市值超过700亿美元。这给斯佩瑟带来了令人想起8年前Facebook首次公开募股时带给风险投资人的回报。

其实99%的创业公司熬不过3年,期权最后成了废纸,能上市的少之又少。即使公司能上市,也不见得前期员工能熬到上市,搞不好中间就被洗出去了,即使熬到上市,也并不意味着能发财,还要看老板良心和公司市值规模,优酷、蘑菇街都上市了,初创期上车的老员工也没落在啥好处。

要找到一家能跟着发财的公司,靠眼光,靠能力,也靠运气。

比如说,有的人能力欠缺,拿不到大厂offer,被迫去了当时还没啥名气的小厂,并坚持了下来,谁知后面一飞冲天……,运气来了挡不挡不住。

图片

也有些幸运儿,有懂行长辈指导,在没什么阅历的时候就上对了车,比如说黄峥。

2004年,黄峥在康斯威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硕士毕业,手上有两个offer,如日中天的微软,和小公司谷歌。

要知道,黄峥毕业之前在微软西雅图总部,和北京分舵都实习过,而对谷歌的了解并不多。

他的「人生导师」段永平跟他说:「Google看起来是一家挺牛的公司,值得去看看。对你想要未来创业也是有好处的。去的话至少呆三年,因为一两年是没法真正进入重要的岗位真正了解这个公司的。」

黄峥去了谷歌,半年后谷歌上市,黄峥一共在谷歌呆了3年,拿了3/4的股票,毕业三年财务自由,跑了,在段永平的支持下,开启第一次创业。

后面陆陆续续搞了好几个项目,15年做拼多多,终于搞了次大的,3年上市,5年市值过千亿美金。

在期权分配问题上,黄峥并不像他的前谷歌老板们那么慷慨,同样上市之前半年,甚至更早之前进来的应届生,包括大部分社招工程师,都没拿到啥股票,像黄峥一样呆满三年就能财务自由,甚至连拉屎自由都未能实现。

拼多多终于酿成惨剧

图片

互联网IT行业,也许是最有可能,靠打工就能发财的行业。

因为工资高,还有暴富的可能,因此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聪明的年轻人涌入。

能够财务自由的毕竟是少数,赚个高工资还是可以的,在目前加班成风的大环境下,几乎全行业都在赶时间,用健康换钱,职业生涯普遍不可持续,通常就十来年,用十年博一个可能性,少数人运气好博个后辈子衣食无忧甚至财务自由,多数人只是赚点快钱,然后转行干别的去。

聪明一点的就像特殊服务行业的小姐姐们,完成了原始积累,赶在人老珠黄之前,优雅切换轨道,找个老实人上岸,深藏功与名。

上次看到个热帖,贴主22岁本科毕业,开始北漂,京东美团阿里都混过,32岁升了P8,33岁,说是换不动了,卖了北京的房子,回到老家,开启另一种生活,那里没有早高峰的地铁,没有急匆匆的外卖,没了对户口的渴望,没了午夜的疲倦……

图片

这个帖子下面好评如潮,一片祝福。

32岁,P8,在头部公司已经是远超平均水平的存在,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工具人,仍然不能免于末位淘汰的压力,既然看不到赚大钱的可能,也攒够开了启新生活的资本,为啥不换一种活法?

前几天跟一个33的P8聊天,他说拼不动,佛了。另一个32,刚刚升了P9,似乎干劲还比较足。他两都是毕业就去了阿里,算是升得快的,老P8一年200万以上,P9更多,外面打工哪里赚这么多钱去?

他们在团队的位置比较稳固,继续干是最优策略,也确实是这么选择的。

还有不少人,大小公司来回切换了好几次,但不够幸运,去的小公司并不是字节、快手或者snowflake,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去startup就是赌博啊,当年放弃gf去了uber lyft和abnb的有几个没后悔的。我朋友放弃了gf的offer去了lyft现在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拿的股票补完税相当于白拿了」

然后30多了还没混上P8,就总担心哪天被干掉,想找国企或体制内单位上岸。

有个朋友去年去了一家小公司,说是有国资背景,以为上岸了,去了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呆了一年又跳槽到一家小型外资公司,每份工作,一到两年,9年不到换了6家公司,幸运的是,每次跳槽都能涨工资,目前也将近200万。当然,他内心明镜似的,能跳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年龄大了混大公司,确实比较尴尬,比如35+的P7,很难过大公司的简历关,但并不是说不能在这行业混了,还有一种可能,去小公司混,小公司要求没这么严,万一还能混个小领导?万一公司发展大了呢?

如何延长职业生涯,我看到两个活生生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35岁左右,硕士毕业十年,在一家外企,相当于阿里P7的级别,大头兵一个,混不下去了,跳槽去了一家20多人的创业公司,混了个小领导,带10几号人,公司后面有顺利融资,员工也多了,他自己说是技术VP,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就呆了两年左右,跳槽到某大厂的独立子公司,那时业务还没有什么起色,给了P9,然后业务爆发成了明星产品,现在三年多了,还在继续干着,似乎还挺稳。

另一个例子,就是赵海平,知乎上有个问题:

图片

其实赵海平这种不差钱的主,可能根本就不在乎3.25这种东西,到阿里或者字节跳动上班,可能真的就是无聊找点事情做做。

他的百度百科是这么介绍的:

赵海平从小酷爱编程,多次获得中学生计算机竞赛的各种奖项,1987年以河北省高考状元的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又在美国纽约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硕士,其后放弃博士学位,进入普林斯顿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曾就职于微软公司。

求学和工作经历:

高等教育经历:

北京大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专业1987届;

纽约大学医学院1992届(MS);

普林斯顿1997届计算机科学(MS) ;

工作经历:

Omnicell, 1998 - 2000

Dispense Soure, 2000 - 2003

Microsoft, 2003 - 2004;

Plaxo, 2004 - 2007;

Facebook,2007-2015,前50号员工,FB第一位华人员工;

阿里巴巴,2015-2019,P10;

字节跳动,2020-。

简而言之就是当年河北高考状元,去北大读了生物本科,然后去纽约大学读医学博士,可能是醒悟了,拿了个硕士学位跑,然后转行去普林斯顿大学读了个计算机的硕士,顺利进入IT行业,工作前10年,除了在微软的一年,基本都在各种小公司混

转折点在07年,按正常18岁高考,那时赵海平38岁,去了FB,他是前50号员工,也是FB第一位华人员工。

当时的FB,还是一个不到50人的小公司,后面爆发做大,12年上市,3年之后赵海平跑了,大概是股票解禁大头拿完,那个时候他已经妥妥的财务自由了。

离职之后并没有闲着,15年去了上市不久的阿里巴巴,P10。15年社招的P10,还是从FB来的,股票必然是大把大把的,19年9月,呆了不到5年又跑路了,不知道跟3.25有多大关系,反正股票大头是拿完了。年初又去了字节跳动,又是一大笔期权……

赵海平29岁参加工作,34岁进大公司微软,现在50多了,不差钱,在一个创始人和主要高管都不到40岁的公司做中层管理,他主管的主管,今年34岁。

50多还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励志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