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父亲生前关于“车岙港底有条'篾龙’”的话,在我心底回响了好几年,也让我疑惑了好几年。为揭开心中的疑团,近几天我特地走访了车岙港两岸相关的村落。得到的结论是:“篾龙”不但存在,至今仍在为百姓服务。
宁海东乡有条龙,它就是车岙港底上的“篾龙”。 父亲去世前曾跟我讲了与长街车岙港有关的两件事。一是他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初车岙港堵港蓄淡工程(1951-1952),并获得一张奖状(只可惜奖状与解放前的几万元一张的“储备票”、五元十元面值的粗大“老中国”一起粘在板壁上,随着老房子的倒塌而失传);二是在车岙港上堵港蓄淡,先人早已有之,那就是在长街山前村前那段港上筑坝,坝基就是水底那条“篾龙”。 车岙港两岸都是泥涂,除了港西伍家屿遮口山之外,很少有挑蛎(牡蛎)的地方。父母亲说他们年少时候常常在小水潮时候到这条“篾龙”上去挑蛎。这条宽数丈的“篾龙”,其实就是层层叠叠的乱石滩,从港的东岸直到港的西岸。锋利的蛎壳常常割破父母的双脚,也就是这些小小的牡蛎将众多乱石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海底的一条长龙,周边的百姓称之为“篾龙”。 ![]() “篾龙”是怎么产生的?父亲告诉我,据上代人的说法,先人在木帆船上将石头一个个装入长长的大型竹笼内,封口后将这石笼运到指定地点,再翻入海中。历经数年,大量的石块在海中形成一条坚实的大坝坝基。原来这是先民围海造田、堵港蓄淡防止石块被潮水冲走的一个最原始方法。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较长,不知道它在水利工程史上有无记载,但这种土法打坝基,无论如何也是先民的一大举措。 什么时候有这条龙?父亲说不知道。百岁的父亲都不知道,我想至少也应在清末。 何人所为?父亲的回答是:要么是大湖五份头。 今年正月,“乡土宁海水东讲村名”到车岙港两岸相关村落采访,当我问起“篾龙”何人所为,当地的老人也猜测说是大湖五份头。因这是一个大工程,其他家族没这个财力。我翻阅了《长街镇志》,没这事件的记载,估计这是早期的民间行为。 如果堵港截流成功,上游数以万亩计的土地虽为大湖人所有,但蓄淡的水库能灌溉周边几万亩土地,这难道不是惠及一方百姓的大工程吗? 长街大湖的胡氏真有如此大的雄心壮志吗?提起长街大湖的胡氏家族,除了家大业大之外,两大事情影响我县历史。 一是慈善。1926年宁海中学建校,大湖胡氏家族共捐4500大洋;修建毛屿渡、沥头渡、车岙港渡、岳井王家渡,雇船工建渡口路廊……到处有他们的义举。 二是围海造田。自南宋末期围筑四工塘起,历代大湖人围垦有白银塘、西洋塘、洋肚塘、庙树塘、东关塘、太平塘、月边塘、合宁塘、合成塘、公和塘等长街境内与象山境内20多个大海塘,粗略统计,仅长街区内就有2万余亩,为宁海围塘面积之最。 另有两类事件更可说明大湖胡氏非同寻常的围塘情结。一是在长街伍山外塘,胡氏族人筑一海塘,专为资助大湖育婴堂费用,塘名就叫育婴塘,后谐音成玉英塘和月英塘。二是胡氏族人为境庙资费专门筑一海塘,因庙内奉的神,百姓称之为“老爷”,所以此塘就称为老爷塘,排涝港就称为老爷塘港(港在车岙港村边)无独有偶,五份头几个“叔伯姆”用私房钱在大湖村东南方筑一塘,作为烧香拜佛之用。可见大湖胡氏不但有财力更有善心。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大湖五份头胡旭明当选为宁东水利协会主任,与时任宁海县县长李洁商议,五份头出资,省政府县政府出技术,共同围堵车岙港。至1947年9月30日,开挖了1028米引河排涝渠道,并在下湾塘南面的斗牛山水牛相觘地方凿山建闸,建成3孔9米长排涝闸一座。那年,亲自担任车岙港工程处处长的县长李洁还在排水闸门前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注:此时闸未完工)。 ![]() ![]() 查阅正在编撰的《大湖胡氏宗谱》,大湖人曾经在现车岙港大坝一带围堵过车岙港。由于港深、水急、流量大、技术没到位,叠压在柴排上的土石方大坝被急流冲垮,堵港截流工程失败。堵港截流虽然失败,但为1952年人民政府成功堵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大的工程大湖人都敢作敢为,那么在山前桥一带堵港截流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说这条“篾龙”是大湖胡氏家族围海造田的半拉子工程,应该没多大出入。 ![]() 车岙港是三门湾的一个内港,长十几公里。在山前村前一带截流,坝基会选在哪里呢?父母亲都说在山前桥下游蛮远的地方。我实地考察多次,如果父母亲记忆没错,那就会将长亭港出口围在库内。这可不合常理,一是此处水深,旁边的村名就叫深水港村呢;二是长亭港东通车岙港,西通胡陈港,一旦筑坝,不但不能蓄淡,反而会截断长亭港的航运。如若用长亭港来做天然的排涝港,基本上也行不通,那是因为长亭港东西两侧低,而长亭港中段的石桥头一带高,原本有两潮东西相汇在这一带,所以叫做集潮头(石桥头村名来历),退潮时是东水东拨西水西拨(石桥头百岁老人叶亦生语),所以利用现成的长亭港来做排涝港也是行不通的。 ![]() 从港西深水港村王其乐母亲那儿了解到,这“篾龙”是在长亭港口北边。因为她原来住在长亭港南边,少时候要到北面的“篾龙”上挑蛎,涨潮前必须上岸,否则长亭港水涨就回不了家。 综合考虑这大坝应建在深水港村之北,也不会在现山前桥下游这么一小段水深的地方。 ![]() ![]() 一切谜底由山前村87岁的徐好林老人帮我破解,说这条海底“篾龙”就是现在山前大桥位置,西侧引桥由于“篾龙”地基比较硬,长街人抢先承包,而东侧引桥长,海涂又比较软,由桑洲师傅来砌坝,结果东面引桥至今完好,而西侧引桥砌后滑坡翻工。可见桑洲砌石确实宁海第一。 在此处堵港的最重要目的不在围地,而是蓄淡灌溉,如果是上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多的石头又从何而来,期待相关人士释疑,恳切希望朋友们补充修正。 ![]() 这条“篾龙”还留下了众多故事,如山前村徐好生老人用锋利的小铁棒在“篾龙”上抲鳗,双脚割得糊哒哒的故事;山前团村冯益斋老人讲长街山头人如何骗上海人在篾龙上筑坝的故事,讲山前桥东北角现在有几个养殖塘关不住水,是车岙港底那条篾龙钻穿塘底的缘故。 车岙港底的那条龙,沉入河中,成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但那条龙是睿智的先民的一大壮举,也是长街围海造田的重要的历史见证物,是三门湾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三门湾先民是龙的传人。 父亲去世前的讲述,促使我大胆猜想仔细考证,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连同对父亲的拳拳思念之情时时翻滚在心头。遗憾的是,往后再也听不到父亲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更不能帮我解开历史的谜团。苍天无语,石沉大海,我只能默默地上下求索。 谨以此文纪念老父的满七。 ![]() □ 图文:水东居士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南方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