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永远记得妈妈常吃的食物

 陶鹿在读书 2023-02-13 发布于上海

有的书,摊开后,你不用评价所谓的主题与写作技巧,就是会和作者一样进入到回忆的河流中,在简洁的文字中都透露出一种淡淡远远的情绪,心脏时时被子弹击中。甚至还会产生浓浓的悔意,原来有那么多难忘的瞬间,那么多应该记忆中很深刻的时段。面对极其悲伤的事件,我们游离又投入。

成长在韩国与美国双重文化中的作家、音乐人米歇尔·佐纳的处女作回忆录《妈妈走后》,如很多读者所说,原书名《Crying in H Mart》可能会更贴合书中具体情节。比如书中的第一句:

自从妈妈去世之后,我就时常在韩亚龙超市里落泪。

母亲去世,什么最能勾起对她的回忆,大概就是妈妈做过的或爱吃的食物吧。

超市里会摆着自己母亲经常购买的食材,虽然母亲没有真正教过作者做菜,但却培养了孩子的“韩国胃”。春日里去野外露营煎五花肉、过生日会喝海带汤,包括那些小零食,都是生命里与母亲共同度过的人生时光。

食物承载着妈妈对我的爱。作者以食物为载体代入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有甜蜜的回忆,也有青春叛逆期的逃离与愤怒。

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去详细描绘韩亚龙超市,里面的韩国食品的布置,所在的商业综合区,附近的美妆专柜、药店等等,事无巨细,这个来过无数次的地方是曾经她和母亲共同的回忆。一份浓油赤酱的韩式炸酱面,会让自己想起母亲和远在韩国的亲人。

她坐在超市里,怀念自己不能复生的母亲,她用心观察身边经过的人,用餐的顾客,这些忙忙碌碌的身影中,似乎能够从食物和熟悉的环境中拼凑出家的味道与完整的自我。

这是一次能够让悲伤变得轻盈,又能给人勇气和坚强的阅读体验,你会升腾起无数的童年往事。

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把母亲的一生都仔细回忆了一遍,从妈妈的异国婚姻、一丝不苟料理家务、对自己的严格教育,她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对自己要求完美、不管是生活还是自己外貌上的母亲,有一天也要向女儿屈服。高中开始叛逆的少女不想在接受母亲的碰触,她上大学逃离了母亲,她玩音乐,最终把自己活成了母亲最不想看到的样子。而母亲也曾经痛苦怒吼过“你是这么个糟透了的小孩”,还是带着食物踏足这个杂乱差的房间,为孩子做一份爱的食物。

或许这就是两辈人的真实相处模式,孩童一开始高度依赖母亲,但当自己有了独立的思想,内心反抗的种子萌芽,最终逃离,但这份爱的牵绊依旧存在。

二十五岁的作者得知自己母亲患了胰腺癌,离家七年的她开始反省自己,母亲的患病让母女之间有了真正的思想交流。妈妈提前两周腌好的泡菜和牛小排,而女儿也开始绞尽脑汁为妈妈做可口的食物。痛苦化疗的过程中,妈妈是那个藏好自己恐惧,努力安慰女儿的强大的人。

当死亡来临,当悲伤宁静,应该如何继续生活,作者米歇尔用母亲的食物和自己喜爱的音乐治愈了自己,食物充盈自己的悲伤,音乐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看着书中熟悉不熟悉的食物,我就立刻想起妈妈最爱做的酸菜猪肉馅饺子。一个典型东北妈妈,不管是过节还是生日旅行回来,迎接我的都是熟悉的饺子。我常常觉得麻烦,但妈妈却和面、和馅、包饺子、煮饺子、半天时间准备忙得不亦乐乎,但每次她都说包饺子是最简单的事情。

小时候会埋怨为什么总是饺子?有时候还会担心自己将来会长成妈妈的样子,但现在回家之后看到热腾腾的饺子,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