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新高考)关于“科幻”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2-13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技是Being,艺术是Should,科幻就是把想象和现实的碎片连接在一起,休谟说过,很多因果关系是习惯和风俗造成的,而不是真正的推理,逻辑造成的。休谟之问,即所谓从“是”(being)能否推出“应该”(should)亦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这就是智能的起源。

Being与Should的结合就是休谟之问的融合,是科幻的完美体现,《星球大战》就是很好的例子,解决了Being与Should的问题,强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就会打通,就会出现科幻电影中那种匪夷所思的机器人。我们一直在研究人机交互和人机融合智能。它们的区分为:人机交互是“人的生理+机”的物理;人机融合智能是“人的智慧+机”的智能。人机融合智能,就是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形成安全、高效、敏捷的信息处理机制。

机,处理事实;人,负责价值。所以,人机融合智能可以破解休谟之问——事实与价值的统一问题。人机融合智能,主要研究如何在人、机器及系统之间实现最优智能匹配,这涉及人机协同系统的整体设计及其优化,其研究目的是使整个人机环境系统更可靠、更高效、更敏捷。

所有的科幻如果不接地气,不与科学结合,那么这种科幻将是虚无缥缈的,没有根基的,科幻不是文学,而是科学+艺术,美国属移民文化,它继承了欧洲的科学精神(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融入了印度和中东的神学(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也部分地融入了中华文明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思想。所以,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比较厉害,科幻也离不开态势感知所包含的三个层次——感知、理解和预测——感知需解决物理数据和主观知识的融合,理解需解决公理和非公理推理的融合,预测需解决直觉和逻辑决策的融合,这三个融合是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所表达的内容。

科幻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理性很难创造,感性很难精确。运用理性创造一个新的颠覆性的事物非常困难,而感性很容易做到。感性能够把表面上无关的事物关联起来,但理性很难做到这一点。人机融合的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摘编自刘伟《从火星着陆与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看人机融合未来》,有删改)

材料二:

机器与有机体之间存在一种深刻的相似性,它们都是由一些功能各异的部分构成的整体,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功能失常和组织解体。因此,笛卡尔和维纳等哲学家主张通过机器来理解有机体,形成了有机体的机器概念;康吉莱姆和西蒙栋等哲学家则倾向于通过有机体来理解机器,发展出了机器的有机体概念。然而,当他们以不同方式将机器等同于有机体时,却违背了我们的一种根深蒂的常识:机器与有机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为机器的行动目的是人类设定的,而有机体的行动目的是内禀的,所以有机体具有真正的能动性,而机器只能听从人类的意志和命令。

笛卡尔和维纳在把有机体还原为机器的同时,却又把人类价值置于一个崇高的位置。他们都持有这样一种人本主义信念:将机器与人类对峙起来,让人成为机器的主人,而不是被机器奴役,维纳不无担忧地指出,机械化的发展将会让整个世界成为一部超人般的机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险,为了给个人权利和自由留下空间,就必须限制机器在社会中的应用。

与之相反,机器的有机体概念认为机器总是与人类协同演化,人类的解放同时也是机器的解放,西蒙栋批判了笛卡尔将技术客体视为无意义的物质装置和维纳将机器视为具有敌对意图的事物的观点,认为这是把文化与技术对立起来了,然而技术恰恰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在西蒙栋看来,异化的根源是机器的使用和建造的分离,劳动者成为机器的消极的操作者,而不再积极参与机器的建造、发明和重构。这意味着,通过参与机器的设计,把人类和生态需求整合到机器的具体化过程之中,将会克服机器与人类的异化。因此,问题的关键就不在于限制机器的应用,而是重新设计并加速机器的应用。

(摘编自夏永红《机器的能动性:从笛卡尔到西蒙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惯和风俗造就的因果关系并非真正的推理,从“是”推出“应该”则为智能的起源。

B.人机融合智能成功破解了休谟之问,形成了更为安全、高效、敏捷的人机环境系统。C.运用理性很难在看似无关的事物间建立关联,感性在科幻创作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D.机器不能等同于有机体,因为机器只能接受设定的行动目的,并不具备真正的能动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作品中匪夷所思的机器人并未出现,表明休谟提及的“价值”与“事实”并未真正统一。

B.好莱坞科幻电影能成功地将态势感知三个层次要素完美表达,这与美国的移民文化密切相关。

C.笛卡尔和维纳将机器与人类对峙起来,是因为他们有人本主义观念,反对机器在社会中的应用。D

D.西蒙栋反对将文化与技术对立起来,因为只有技术融入文化,才能解决机器与人类的异化。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关于“科幻作品”特点的一项是(3分)

A.索恩为了设置《星际穿越》中的科学场景,在加州理工学院召集科学家进行研讨,与会者包括物理学家、太空生物学家等。

B.即使抽取出电影《阿凡达》中涉及的科学内容,《阿凡达》仍然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水准较高的故事情节。

C.《流浪地球》创下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引发观影热潮,获得一致好评,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

D.美国文化中对未来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对现在和过去的把握,而美国科幻电影大多数是和这种文化趋向相吻合的。

4.材料二第一段使用了比较论证,试举出两处加以分析。(4分)

5.对于人机融合,两则材料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D。A项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很多因果关系”;B项错在把未然当已然:C项错在“决定性作用”,于文无据。

2.C。笛卡尔和维纳认为“必须限制机器在社会中的应用”,二人并不反对机器在社会中的应用。

3.B。科幻作品应是“科学+艺术”,即事实与价值的完美融合。A项只涉及科学的因素,C项是观众反应,D项突出美国科幻电影与美国文化的某个特点相吻合。

4.①将机器与有机体的差异性进行比较,表明机器应当受制于人;②将有机体的机器概念与机器的有机体概念进行比较,表明两派哲学家立论基础不同。(每点2分,共4分)

5.①材料一对人机融合充满期待。②材料二对人机融合有忧虑。③材料一通过分析科幻作品展望人机融合的未来,认为人机融合能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形成安全、高效、敏捷的信息处理机制;材料二以辨别有机体的机器概念和机器的有机体概念开始,进而反思机器能动性对人类自由的威胁。(每点2分,共6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