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过兰州后,向北走了个“几”字弯,“几”字所围住的区域为不适宜人类生活的黄土高原+鄂尔多斯沙漠,却神奇地在“几”字的左腰部及头部,形成了西套(银川)、后套(巴彦淖尔市)、前套(呼和浩特)三处风吹草底见牛羊的地方,我们称之为河套地区。这里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多少金戈铁马的故事,也因为有了它,我国的历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南往北争夺这三块河套之地有着天然的劣势,沙漠成为后勤补给的天敌;打了就走的北方游牧民族,到处都是他们的藏身之地,关键是这块地的直接威胁着当时黄河文明的中心地带—关中平原,我们还不得不去争夺。下面就让我介绍下这里的山山水水。

一、大地构造
天山-阴山—燕山一线是中朝板块与北面的兴凯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我们称之为天山-兴蒙造山带,是我国九大大地构造单元中的一个。15.5亿年前的中元古界,这里是一片大海,海底火山爆发时的碎屑岩形成石灰岩,中生代(2亿年前)燕山运动中褶皱成山。山石都是非常古老古老的变质岩,南坡因长期受流水侵蚀,现代山脉边缘已较地质构造上的断层边缘向北后退10~30公里。
这里的地质构活动十分剧烈,历史上多次发生较大的地震。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间的银川地堑1143年6级,1227年5.5级,1477年6.5级地震,1739年银川—平罗8级大地震使银川古城尽毁。
二、山山水水
这里的水除了黄河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到处都是沙漠,只有几字内的无定河、延河,几字外的大黑河、昆都仑河等几条水流量很小的河流。还是重点说说这里的山吧。
1、贺兰山
岳飞的一首《满江红》把贺兰的知名度一下抬得很高,可惜诗中的贺兰山在河北磁县,不是此处的贺兰山。这里的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地貌上西侧坡度和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垂直落差2000米,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这样的地貌特点后面的几个山都有)。贺兰山岩石裸露,化石丰富,沟道呈V型。山的西边是中国著名的池盐生产区。
2、不教胡马度阴山
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阴山西部,大青山+蛮汉山+灰腾梁山(图外)=阴山中部。西端以低山没入阿拉善高原,东端止于滦河上游谷地,长约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侧的大断层崖和大同、阳高、张家口一带盆地北侧的坝缘山地,北界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南北宽50~100公里。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山体由太古代变质岩系和时代不一的花岗岩构成,山前和山谷两侧普遍发育有多级阶地。

大青山:东起呼和浩特大黑河上游谷地,西至包头昆都仑河。东西长约240公里,南北宽约20~60公里,主峰大青山海拔2338米。山地的基岩及地表组成物质是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页岩、砂砾岩以及残积、坡积层、洪积砂砾层构成。
狼山:长约370公里,南北宽5~30公里,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呈弧形环抱于后套平原之北。山体太古代各类变质岩,峰峦多呈屋脊状或锯齿状,花岗岩侵入体多呈浑圆的剥蚀残山。
蛮汉山:属大青山南支,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梁组成。长70㎞,东西宽约15㎞。
3、白于山
东西长200公里,山体由白垩系砂岩、页岩构成,上覆50-70米厚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系黄土,上新世末上升成山。植被稀少,土壤侵蚀严重。长梁、残塬、沟壑、墹地相间分布的梁状山地,为陕西黄土高原北部海拔最高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