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古今对联几个概念的思考与辨析

 家有学子 2023-02-13 发布于甘肃

    对联作为民间应用最广泛的文学体裁,经历了从创立到发展繁盛的千年演变,不少联家、学者,对其中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作过深入研究探讨。本人在此欲就几个常用的概念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与认识,以期与识者交流。

    一,关于应用面的宽与窄

    作为独立文学体裁意义上的对联,从产生应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联界一般认为,它从民间驱邪求福的桃符、春帖演化而来。个人以为,还有两个重要因素:即与五、七言格律诗的对仗句的演化结合,以及因置于庭堂门楹而对传统美学中对称思想的追求与应用。应用对联的产生,应该是在这种刻挂形式、对仗语句、对称和谐的美学思想三者的共同催生下演化而来。从目前有史可稽的古代第一联---后蜀主孟昶题联映证,基本可以说明,对联产生及最早的应用,是为迎新祈福,也就是今天所谓之春联。它的应用,经历了一个由少数特定时间和场合向其它方面逐步拓展的过程。宋、元两代很少见有确凿的记载和对联实物流传,应该说明当时应用面还比较窄小。

    对联应用面的拓展和创作的繁盛,应该是十四世纪中后期朱元璋建立大明开始。但从梁章钜父子《楹联丛话》的记载以及其他一些资料来看,由于当时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低,口语和文言文差别较大,清代及以前,对联的创作主要在文人和官员这个圈子里。按梁章钜在书中分类,其所收录十二类作品中,第二类应制,第三、四庙祀,第五类解宇,第六、七胜迹,第十类挽词,这七类五个方面应该是明确属于实际应用的,其他五类即故事、格言、佳话、集句、杂缀,里面也有应用,但许多则是因创作技巧、手法而区分,且多是停留在文人雅士口头或笔墨间的东西。民间创作、应用情况如何,则无以窥其全貌。

    近、现代,由于社会快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也由于社会制度的进步,文化教育向全民普及,五.四运动后白话文的流行,从事楹联创作的,不再限于极少数文人官员。因此,作者群体壮大,他们生活环境、视野不同,其创作数量和社会应用面之宽广深入,也达到历史空前的程度。基本上由过去侧重署衙、名胜古迹、厅堂和官员文士间的贺挽酬赠,扩展到几乎所有建筑设施、公私场所和所有人事活动领域。如果稍细分类,列出几十种应该有的。

这种淘汰与新生的演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且,随着科技带动社会发展加速,这种演变也在加速。历史演变,必然导致有些应用场景和用联消失,如应制联,还有诸如过去的贡院、镖局、赌场、青楼等场所联。但隨新事物新场景产生的应用需求,则更广泛更多,过去几百年不变的行业、场所和生活方式,现在几十年、几年就变了,过去满街都是的行业店铺,现在已很难见到。过去没有的高铁站、农家乐、特色村镇、游乐场、科技馆、产业园等等场所及用联,现今则很普遍。但若干年后,这其中行业和场所也许又找不见了。

    对联文化的传承者,应该认识并适应这种变化的大趋势,不断学习、了解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既坚守对联的传统特色,又从社会变化的需要出发,把握和提炼时代精神,贴近社会和民生,采纳民间生动鲜活的语言,营造反映时代风貌的意象,在选材、立意、用词、表意及技巧等方面探讨创新,拓展创作领域,争取写出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好联。

    二,关于长与短。

    古人用文言文,崇尚凝炼精短。加之源起春联这种要书写贴挂出来的实用文体,固然需要简短明快,一目了然。所以,从现有资料所见,古联都比较短。如果把千年作纵线,那长联的出现应该是近二、三百年的事。一九八六年出版的《古今长联辑注》(周渊龙、赵梦昭编注),遵循一般惯例,以六十字以上为限,共辑注近三百副长联,其中最长为四川江津临江城楼一千六百一十二字联,钟云舫(清末人)撰。知名度最高的“天下第一长联”,云南昆明大观楼联,一百八十字,清中期孙髯所撰。其中似未发现有清代以前的作品。应用面由窄到宽,字数由短到长,应该都是对联应用中发展变化的结果。但窄到宽是必然,短到长却不尽然。

    对联由短变长,个人认为其必然性有以下几点:1,社会发展,事物名称词汇变长;2,用途扩展,表意寄情的需要;3,作者追求更全面、丰富的思想、观点、情感表达。但从种类看,变长的主要是名胜古迹、抒怀议事,悼挽评议等方面,民间最广泛实用的春联、婚庆、书房厅室用联,一般仍然是五七言至二十字以内的短联。人们喜闻乐见的,仍然是文字精短,意味隽永,立意新奇,语言生动,对仗工巧的短联。应该说,短是对联的本来面目,实用联还是应该以短为主。长联是对联文体中的宏篇巨制,写好长联,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更需要对联律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如果是确有必要,写长且能写好,是才能的体现,不是弊端。根据用途和表意的需要,结合民俗、场合、贴挂空间等情况,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是为要旨。

    顺便论及,长联的产生,可能催生了对联格律的成熟与产生。如果仅是五、七言单句联,那诗律对仗句法完全够用。正因为多句式长联的产生,使得句与句之间,句尾与句中,以及上下联之间,在平仄、结构、意义关联,词性对仗方面产生了许多无章可循的问题,产生了独立于诗律、词格之外的联律应运而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关于实用与非实用

    对联因实用而产生,这是确定无疑的。实用面由小到大,种类由少到多,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这里所说的实用,指作者为了某种社会活动需要而撰,并以书写贴挂形式展示出来,公诸于世,发挥了某种社会功能。现在从古今联书上看到的,大都是已用和为实用而撰写的。但当时不为贴挂实用而作的联,古人也作了不少。不过在近现代,一些联家和爱好者,用对联这种形式,写个人抒情、述志、纪事、评议、咏物等内容的联作更多,这种现象在当今愈发普遍。比如写有关感事咏怀的、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的,还有花鸟虫兽的等等。虽然这类作品刊印不多,作者亦明知无处贴挂,但撰者仍乐此不疲。实际上它是以对联的形式,发挥了类似于诗词的作用。

   从大概念上说,诗词联赋曲,都属韵文,有相通、近似又各自不同的格律体系。但在社会功用和个人抒情表义上,虽有不同,但并没有绝对的分工,所以以联抒情咏物本无不可。对联较之于其他几种体裁,民俗性和实用性要更强一些,但不是全部。所以这种现象是必然和正常的。

    从社会和个人层面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原因:1,诗人一般都懂对联,联人亦多通诗词,频道转换比较容易,以联的形式抒情咏物,本非难事。2,如果把作者为抒情表意写出来也算作一种狭义上的应用,那么写作这类联,也是作者在对联描写范围和思想表达、应用上的探索创新。3,对联长短句结合,又全文对仗规整,这种似诗非诗,类词非词,具有强烈对称感的艺术形式,有它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所以即使无以贴挂,作者也愿以对联形式达到理想的描写、表现效果。4,即使较为专业的联家,一生能被刊挂出来的联也不会很多,而面向社会的这些联,写作时也因考虑各种因素而难以尽言,更多的情感、思想观点表达,只能借可以寄托的物象来表达,再不考虑贴挂实用的问题。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对联因实用而生,因广用而繁盛。但实用和非实用,都是对联创作的主流。用了的,更多于民俗节令及婚丧嫁娶、名胜古迹、吊挽酬贺、寺观建筑、行业宣传。非用的,多在作者自身思想表达与情感抒发,也包括一些对句酬和等,所描写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且用与不用,并非绝对,它们亦可相互转化。古人一些自修悟理之联,开始也不是为了怎么用,但流传出来,被人们当作格言,书之于庭堂,置之于案牍。许多自述联,虽无处贴挂,但流传于众人之口,亦发挥了增识启智之功用。往往不能当时奉之于人前的,更具有真性情,真识见。在一定意义上说,非实用是实用的储备,是更有价值的一类作品。所以,在鉴赏和学术研究中,决不能因是否实用判别联之优劣。

    四,关于俗与雅。

    对联素有雅俗共赏之誉。这里所说之俗,并非贬意,它大致包涵以下两方面因素:1,对联是民间应用最为广泛的文学体裁,尤其是民俗节令、婚丧嫁娶等民间应用尤多,民众熟悉喜爱;2,因用之于公众场合,一般要求文字明了易识,涵意浅显易懂,便于大众阅读欣赏。而所谓雅,一般指用词高古雅致,含意深邃隽永。雅俗这两个概念,在这里应该既指阅读欣赏者,是说普通大众和文人学者都喜闻乐见;另外也指应用者和场所,是说广大的民间、民俗场所和学府文馆,殿堂园林等高雅场合都适用。贬意的俗,含意较丰富,如果只从对联文字角度讲,大致是指语言文词过于直白,已用滥了的熟语老话多,立意格调不高甚至粗鄙。
在实际创作应用中,雅和俗只是相对而言,它们可以相互融合转化。一般来说,民俗性应用的场合和对象,应该尽可能做到“俗中见雅”,即文字通俗易懂,涵意明了确切,但同时能做到语言生动,对仗工巧,含义出新,风格稳重。如郑板桥之“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本来春风梳柳、夜雨润花的意象,都属被人写滥之熟套,然被他拟人化的放胆、瞒人点睛,雅趣顿生。这类场合,切忌一味卖弄文才,用字古僻,用语晦涩,含义偏狭难辨或不切受联者身份。但在前面说到的另一些场合,则应做到“雅中通俗”,即文馆学府,古迹庙堂等地,故然可阐理用典,稽古喻今,庄重高深。但也要认识到,这类地方仍然是公众场所,不同于给专业学者文士写书房中堂联,只要他个人看懂就行。而应当兼顾大众阅读欣赏,把握好俗与雅之度,能做到平中见奇、言浅意深,好理解又耐回味岂不更佳?成都武侯祠赵藩之“能攻心、不审势”联,新都宝光寺之“世外人、天下事”联,定非俗类,然又理深文白,堪为范也。

    从一定意义上讲,撰联者能做到该俗则俗,需雅则雅,俗中见雅,雅中通俗,既体现楹联专业知识与技巧,又体现综合素质与修养,明因人因地制宜之道,知把控转换之理,是为大家也。至于贬意的那种俗,则是应尽可能避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