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甲大校徐令生:感念母亲织布生涯

 城头山视窗 2023-02-13 发布于湖南


作者简介:徐令生澧县滟洲人,系广西贺州军分区原政委,大校。

          感念母亲织布生涯

                     文/徐令生

母亲出生于澧水小镇荣家河,幼习土法织布技艺,并以此为业,在荣家河、滟洲、新洲等地辗转多年,晚年在城关镇定居。记忆中,织布机里浓缩着母亲的辛劳和幸福——

▲作者近影

我对母亲一生职业身份的认定,是受苏东坡这句诗的启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布,不就是我们儿时穿的,母亲亲手织的棉布吗?湘北一带称之为大布。以前我以为仅是津澧乡间俚语,未曾想一千多年前就入了东坡居士的“法眼”。

母亲小时候在渔船上帮了几年,她养父伯伯说,还是学门手艺吧。建国那年,母亲十三岁,伯伯拿了两担米当学费,拜荣家河高路铺易经三的夫人为师,入户住师傅家学织布手艺,约定两年出师,就此展开了贯穿她长达三十余年的织布生涯。其间虽经历过诸多政策调整,譬如公私合营,取缔土织土纺,两度下放滟洲,搬迁新洲等,有过中断,但终其一生,最主要的工作是织布。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男耕女织为分工常态。“女织"行业最终被近代工业化纺织与化纤原料所冲溃。可以说,母亲是“最后一代土法织娘"。八十年代初,母亲年近五旬,还在家门口的新洲织布厂(机械化)打工上班,许是厂方看中她织过大布,有类似经验吧。

母亲的人力木制织布机是她伯伯帮置办的。据考证,自织布始祖黄道婆设计创制以来,人力棉布织机沿用至今。织布所用棉纱,从澧阳平原产棉区的婆婆姥姥手中收购,织成白棉布,成为人们衣食住行衣食父母之“衣"的主要材料。染以青蓝靛,可制作各类衣服被单被套。保暖耐脏,吸汗透气,久用不坏,很受欢迎。母亲的大布客户除了附近城乡居民,还有澧水上游慈利大庸等地放棑驾船的“上河佬",那里不产棉花。

网络资料图片

织布累人。母亲跨上织机头的小竹扁担,四肢並用,眼盯梭子,一坐几个小时不下机。织得一匹大布需耗费十天半个月。如果有人预订要赶时间,母亲常加夜班。住荣家河时期,我半夜醒来,常见机头架上一灯如豆,机声嘭嘭,伴以踩踏板拉动纱线的吱吱声响,母亲仍在织布。后来我想,母亲晚年血液黏稠导致中风,很可能是她年轻时工作紧张,长时间不喝水,埋下了隐患。

父亲那时四十来块钱微薄工薪,一大家人吃喝用度,全靠它指定不行呀。母亲除了照料孩子,没日没夜织布所得,滋养了我们兄妹。大布还是我们小时候的主要衣物,长衣短褂,面子里子均为母亲一手一脚织就。过年前,请裁缝师傅上门,把大人小孩,包括渔船上的两个嗲嗲,一年四季衣服,单的棉的全都做好,老幼俱欢。

网络资料图片

我至今仍会梦见梦见母亲在织布机上专心劳作:两脚一上一下踩板,左手推拉织机,右手扯吊绳,牵动梭子在经线间来回飞奔……梦醒两行清泪。

                                   2023.2.10

                        于羊城东莞庄花苑

主编/易宗明| 编辑/黄 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