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泾干中学校长高兰亭

 邢君娥 2023-02-13 发布于陕西

泾干中学校长高兰亭

                       邢群娥

高兰亭(18951958)是百谷乡王桥镇陈家沟人,从小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他先在本地上了几年私塾,后来又求学于西安中学,1919年考入北平大学哲学系。1930年任江西省万安县公安局局长,随后供职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监察院。1937年日本侵华日甚,时局紧张,南京国民政府西迁,机关工作人员大多被遣散,高兰亭随即回乡,赋闲在家。

 日军全面侵华,中国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下,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泾阳学子纷纷返回家乡,但泾阳屡经战乱及饥馑,竟然没有一所初级中学,学生处于无学可上的境地。而随着都城及工厂大量西迁,学生数量激增,求学更为艰难。于是,有识之士发表倡议如下:“泾阳数年来完小添设数处,而学生数量实加倍蓰,从此毕业者年多一年,而升学则成严重问题,邻封各县仅三原有三中一处,容纳至为有限,省垣则重河为阻,况自暴敌滥施轰炸之后,均亦纷纷南迁,直至于今,泾阳辍学者多几至触目皆是。”“悯青年之无依,恐歧途之误入,遂集议组织私立泾干初级中学校。

在泾阳县社会名流、士绅的努力下,19383月,于泾阳县城东关显神庙成立泾阳县私立泾干初级中学,(最早校名为“泾阳中学”后改为现名)结束了泾阳县无中学的历史,开创了渭北私立中学之先河。(当时招收学生29人,教师4个。)自此后,礼泉、乾县等地私立中学相继开创,遂成民国秦中教育事业之一大特色。

初则假址于泾阳东关,教职人员均尽义务”。草创的泾干中学,既硬件不足,也缺少教室,也无师生食宿条件;软件方面缺少有声望的老师,各种管理运作制度更是缺乏。残破山河下的泾阳父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保障子弟求学,泾干中学难以维系。短短一个学期内,换了两个校长,分别是泾阳人庞继震、张伯修。

第一学期结束,经校董会商议聘请赋闲居家的高兰亭为新任校长。高兰亭凭借丰富的经历和在国民政府中丰富的人脉资源,就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之路。

高兰亭到任之后,利用私人关系,千方百计筹措办学经费,维持学校发展。高兰亭利用复杂的经历和社会交往广发电函,呼吁社会名流捐款给泾干中学,且颇有成效。其中于右任捐款1000元,孙蔚如捐200元,冯钦哉捐500元,姚文青捐5000元。有了社会的支持,泾干中学逐渐有了起色。

到二十八年未(1939年),学生增加到74人,狭小的初小校址不能容纳。种种困难逼迫之下,为了泾干中学的存在与发展,身为校长的高兰亭低下身段抹下脸皮向政府求助,向商人求助,向往日的朋友求助,拉些关系使用些手段。据县志记载,高兰亭在创办泾阳私立泾干中学时的做法:“他善谋敢干,利用监察院任职经历,宣扬与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藉此要求县政府对泾中办学只能给方便,不能插手。”经诸位有声望校董的一致努力,最终泾阳县政府批准迁校至北关北桑园,获得土地约60余亩,成为泾中永久的校址。桑园原有一所旧平房三合院,上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曾是一座初级小学校址。新的学校建设得到地方各方人士的支持,拆掉永乐村的三贤庙、娘婆庙和社树的东公寺,用料盖成教室四座,会议厅一座,宿舍27间,除一间作刘振支教导主住的办公室外,余作会议室兼教员休息室。

高兰亭充分运用自己的人脉,获得政府的支持。高兰亭首先设法完成学校立案工作。泾中始建无办学基金,不能在省、部立案,为立案曾数次寻找于右任等社会关系,后又设法找私人虚报基金呈文报请成功,终于在1940年底立案成功。立案成功后,泾中则可明正言顺从政府获得经费支持,从而也改变办学初期经费运转困局。学校没有钱了,向泾阳县政府要教师的津贴,要老师的粮食补助;学校经费不够了,要求县政府予在政府预算中进行解决;学生缺少宿舍住宿,请求县府及教育部分予以解决,将五福会馆让度给泾干中学;缺少木材建校,通过县政府发文,并在全体保长培训之时向各基层干部摊派要求拆庙宇;连买三十个大树,也要政府发文让干部和村民配合,至于工钱却说是“酌量发给”。

为了使学校能够得到稳定的经费来源,高兰亭借鉴原陕甘味经书院、泾干书院等清未各大书院的做法,建立学田。在1941年,他还伙同当时的教育局长杨和初,将原教育局名下的50亩学田和泾阳县城中数年商铺房产,划归泾干中学名下,很大程度解决经费紧张问题,此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新中国的成立。学田、商铺收不上租金或粮食了,竟然还请求县政府派警察出面“恐吓”。更有笑的是听说别人有“鸡”,就“亦请赐于本校壹对,俾供标本之用”,至于要树苗、花卉等物,更属常事。高校长本是一个民国初年北大毕业生,写信动则“伏乞”“恳乞”,动则和政府官员称兄道弟,目的是圆泾阳学子求学之梦。

逐渐走上正轨的泾干中学,校园建设靠师生自力更生。开荒、挖地、推土、筑路,先后开拓出了排球、篮球、足球等各类球场和田径场地。“运动场内有篮球场三,排球场二、其它垒球场及板羽球、跳壕铁饼、双杠等,均有设备。”在繁重的劳动中,教师带头拉碌碡碾地、推土、挖地。师生共同流汗、欢声笑语充盈校园,偌大的荒地,学校没花一分钱就筑造成了学生们需要的各种活动场所,学校也换上了富有青春活力的面貌。同时,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崇高品德,让学生将学校围墙以内的各处荒地全开辟为菜园,并开出了几条小渠以便引灌溉。这样既可供学生灶上吃些青菜又美化了环境,在师生共同劳动中,也加深了师生的感情。

再看此时的泾干中学校园,已经像模像样了。校舍的周围是大碗口粗的桑树,园内绿草茵茵,大门内的小路旁植有几十颗苦楝子树和洋槐树,遮阴避日。园内北部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渠,折向南流出学校。有此渠,引水浇树、种菜、栽花,极为方便,对学校的绿化,起着很大作用。泾干中学远离集市的喧嚣,空旷而幽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为了方便师生出行,还修了一条通往县城的人行便道,称为泾干路。

高兰亭深信“名师出高徒”,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深谙办学必须延聘名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依靠私人关系,从西安请来颇有名气的数学教师许冷梅、理化生物教师赵仁敷、英文教师刘朗如任专职教师,其中朗如在高兰亭支持下被聘为教务主任一职。邀请迁驻泾阳县的原西安高中、同州师范教师杨曙天、候良弼等老师兼职泾中,既扩大影响,又提高教学质量。1940年后又陆续聘请(共产党员)田克恭、李一青等人来泾中任教。高兰亭充分信任聘请各位教师,嘘寒问暖,并以自己的影响竭力避免泾中教育受国民政府的骚扰。

泾干中学的创办,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泾阳学子入学难的问题,也吸引着外地学子。在民国二十九年统计中(19406月)农村务农家庭学生比例继续上升,在340名学生中,农业子弟占到245人,所占百分比为74.5%。其上升的原因大约是在泾中初创之时,解决了大量外地失学青年求学问题,以前所积累问题逐渐解决,农业户籍人口比例才次递上升。这种情况在泾中创建之处校董事长樊纯如先生所写呈文书中有明确说明,“后以学生远道来学者甚伙,籍包括有河北、江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而属于本省者有十五县籍之多。

尽管学校经费一直十分紧张,可泾干中学的校董们并没有因为缺少必要的经费而忽视教学质量,教师们也没有因为微不足道的薪金而敷衍了事,对于质量立校他们有充足的认识,尤其是当时的校长高兰亭立下宏愿,要将泾干中学办成一所像南开中学一样的渭北名校。为了提振学习风气,学校在学生纪律、课外作业、生活住宿多个方面严抓紧管,尤其是在学生奖励方面别出心裁,创建泾干中学奖学金制度。《私立泾干初级中学奖学金制度》规定:“凡捐助奖学金诸人士每次数目在百元以上者,由本校登报颂扬,在千元以上者,呈请教厅褒奖。”当时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主要看“三育”,即智育、德育和体育,既包括学生个人操行,还要体格健康,且要注重个人仪容规范,最后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在学费减免制度与奖学金发放制度中,其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体格健全,操行优良”“体格健全,仪容齐整者。”、“减收学费由体格健全、操行优良之学生中选择决定之。

质量立校,意味着对问题学生毫不姑息。1940年,本校布告(第34号):……学校平日告诫诸生,品学较学识更重,试卷所以刻度个人之学识,而应试时之行动,即考察个人品性,学识稍差此而品性优良,当可期之造就,学校当委曲求全,予以上进之机,如品性有亏,则做人之条件生问题。学识如何,全成末节,本校在万难环境中,艰苦奋斗,绝不愿留此种学生,玷我校风,凡我诸生,务各自爱。”对于学生的早操也有严格之规定,如在学生纪律管理中对于旷课规定:“每旷课三小时,扣学期试验平均成绩一分,十八小时取消学籍。”而对于无故晨操缺席者,则规定迟到或缺席晨操两次依一点钟计算。在1940923日学校第14号布告中就一次性对于22名未能上操学生进行公告处理,并明确指出在学期末时将会影响到诸生操行评定成绩。再如学生淘汰制度,身体健康情况过差者,如“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淘汰之……身体衰弱,精神萎靡,志气消沉者。

重视体育教育是高兰亭办学的一大亮点。依据民国教育部门规定,初高中体育教学时间每周不少于两小时,早操多为十五至二十分钟,课外活动每周不少于三小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格检查,以考查学生体育能力。泾中在严格执行政府教育部门规定的基础之上,又将操行评定成绩涵盖其中,操行评定既包括学生在校的纪律表现,同样也包括学生在体育活动、各种训练过程中表现,如军事科目、童子军项目训练等。

     抗战的大环境决定了地僻一隅的泾干中学培养之学生必须为民族存续努力拼搏,更何况高兰亭自身兼泾中校长之日起就立下将泾中办成一所与国内知名中学南开同样陕西名校,对于学校高标准定位也就决定私立泾干中学在各个方面与其他公立学校看齐,身体健康教育也就受格外重视。泾中在学校初办之时经费紧张,举步维艰之时,既是学校各种体育设施不能到位,依然重视开足体育课程,提倡开展体育锻炼,在公布学校各种奖励制度中,如学校奖学金发放制度、学生升留级制度、学生淘汰制度、早操纪律等方面都对于学生的身体有严格的要求。

1940年,泾中初建之时,当时校舍未建齐全,尚在极端艰难的境地,举行运动会,运动会项目有:“第一 径赛  1、长距离 2、短距离 3、越栏;第二 田赛 1、跳高   2、跳远  3、铁球  4、铁饼”。 1940年秋,泾干中学篮球队为迎战省立三中、西安高中、蒲城尧山中学球队来访,对本校篮球队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比赛结果三战三胜。1943年,泾干中学代表队参加“渭北(四县)中学生运动会”和“陕西省中学生运动会”,均获优异成绩。(《泾阳县志》2000版)1940年,泾干中学男篮大胜渭北劲旅“三原中学”男子篮球队。1942年,泾干中学在三原参加陕西省第十区秋季运动会预选赛,骆景宽、刘信分别获男子1500米、3000米第一名;董淑筠获女子跳高第一名。

抗战烽火中的泾中教育,自然离不开战时教育。除了进行一些军事知识及训练之外,泾中还承担起宣传抗战形势,激励民族精神的重任。逢重大节日,即以泾阳最高学府自居,视此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宣传国家民族抗战的意义与作用,为民众灌输时代知识。

文艺演出是宣传抗日的重要手段,也带来了一场无妄之灾。1941年元旦,学生演出一出剧目之后,校长高兰亭即上台讲话,不外乎就是一些鼓励性的言语。期间谈到元旦期间的安排说到:“今日邀请诸君,明日招待校董”。伤兵听到之后则发生了歧义,“少数伤兵误认为意在阻止明日来校观剧,况挑唆当场一部分伤兵大事喧吵。”随即引发了伤兵伤人事件。

经过大致是这样的:休养的抗日将士在泾中观看演出,期间由于对校长高兰亭讲话的误解,遂导致观剧的伤兵当场喧扰。部分伤兵返回后方,肆意攻击校长高兰亭,并打伤多名教师、数名学生及群众,毁坏学校门窗玻璃、桌椅,伤兵至此意犹未尽。退入办公室的高兰亭校长见势不妙,于是趁机脱身离校避祸。高兰亭校长在群众掩护撤离之后,伤兵遂四面散开,对于学校所有设施进行破坏,“撕下在门外党国旗,竞将党旗撕裂,打毁大门规则玻璃框,打毁庆祝元旦灯笼,打碎大小玻璃灯,折断旗杆,演剧场所凳子摔坏三十余条。”最后幸得地方治安部队介入,才使伤兵目标转移。

事后,泾中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为此本校谨提出纠正办法六条:

1、恢复党旗高严,俾一般人民了然于党旗、国旗之不可侮。

2、惩办肇事祸首。

3、赔偿损失。

4、承认医药费。

5、向学校道歉。

6、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经多年努力,1942年泾中学生投考兴国中学,23名学生除1名健康缘故外,全部达到录取标准,从而使泾中教学质量声名冠于渭北诸县,成为陕西省有名中学,成为渭北各县学子向往之地,来县求学者络绎不绝,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也得到社会公认。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泾干中学,高兰亭骄傲地说:“南开有个张伯苓,泾中有个高兰亭。”

 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师的待遇如何呢?民国三十年的泾干中学共有教职员工16名,其中校长一名为高兰亭,主任一名刘振支,全职教师(含刘振支)有10名,另有二名或为兼职教师为候良弼、李仲吕,员工三名。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高兰亭名下有由职务工资、公务费,钟点费、年工加俸四部分构成;其他全职教师则由职务工资、钟点费、年工加俸三部分构成;兼职教师无职务工资,员工则无钟点费。民国泾干中学教师每周最多授课有27课时,少的也有十八课时。如民国三十八年泾干中学体育教师聘书写道:“吕福生先生为本校本学期体育专任教员,每周授课二十七小时,任期同上。”

     适逢抗战之时,又存在国共之间的斗争,平静的校园内,党派之争暗流涌动。为了有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竭力避免党派斗争对于教学工作产生干扰,所以高兰亭就公开宣布学校内部禁止传播各种党派思想,国民党组织与共产党组织均不允许在校内活动。时值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低潮时期,处于国共缓冲前沿的泾阳县自然就成为两种势力斗争格外激烈之处,而共产党相对出于下风。此时,泾中的共产党员纷纷离职,大量优秀教师的离开也造成泾中教育质量的下滑,高兰亭在一片反对声中离职。

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四年,高兰亭伴随泾干中学成长六年多,可以说泾干中学早以打上了高兰亭的烙印,只要泾干中学存在一天,他就会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