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冯清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河南文学杂志 2023-02-13 发布于河南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大型纯文学刊物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冯清利 

长按二维码

在优美的音乐中浏览

2023年第一期电子版

1

提起蒋正涵、孙俊卿、刘蕴华这几个名字,可能你不太熟悉,但要说起艾青、峻青、柳青的名字,你一定不陌生。事实上,他们前后是同一个人,后者是前者的笔名。

把艾青、峻青、柳青三个作家放到一起,是由于他们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名字中都带有一个“青”字。中学时期,学习一篇课文,老师一般都要先介绍作者。有人才有文。中学时代我开始迷恋文学,在我心中,能入选中学课本中的作者,都是文学神坛上的人物。喜欢他们的作品,自然爱屋及乌。 

有一次突发奇想,自己也要起个笔名。那时候,特喜欢这几位作家的名字,便把自己的名字倒过来,用同音字给自己想了个“礼青”的名字。现在我的微信名一直还使用它。有不少人问起它的来历,其实那就是年少轻狂的产物。

这三位作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的一生,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巨大变迁,他们深深体会到了当家做主人的自豪;他们都在特殊的年代经历了人生的逆境,但他们选择了不屈不挠、蓄势待发、见心明志、尽力有为;他们都积极投身革命,在革命的时代大熔炉中煅就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对党无比忠诚。

他们对土地和人民怀有深长的情义,终其一生,他们的命运与创作都深深植根于故乡厚土,始终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2

《孟子·万章下》中有句名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即朗读某人的诗,读某人的著作,却不了解这个人,可以吗?因此要讨论这个人所处的时代,就要和前人交朋友。

提起艾青(1910-1996)这位“中国诗坛的泰斗”,人们便会自然想起他写于1938年、《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不倦地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整个的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句大家都会念,但真正理解“深沉”二字的,未必很多。

写于狱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32年,艾青留学法国学画回国后,因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被捕,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罪”被国民党判入狱六年。

监狱是摧残人的意志、才华和生命的地方。监狱中,艾青更加看清了这个不公道的世界,更加理解了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铁窗寒夜中,在凄风苦雨中,他想起了和他朝夕相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死的时候只有一口值4块钱棺材的保姆——大堰河(大叶荷),情感之河再也不能抑制。

艾青出生时难产,被一位算命先生认为命“克父克母”,他在一位贫苦农民的家里被抚养到五岁,方回到家中,自己的父母只能叫叔叔婶婶。大堰河曾是养育他的乳母,诗人5岁后,她便做了佣工。她对艾青付出了远远超过自己孩子一般的博爱。

狱中,他想起了清早做饭的她,想起了缝补破衣的她,想起了包扎伤口的她,想起了含笑切着萝卜的她,想起了在忙碌之余常常用她那厚大的手掌把幼小的自己抱在怀里、经常亲热地抚摸自己的她,想到了虽有大苦却有大爱的她……养育之恩,重于泰山。

她要为这位饱尝生活艰辛却依然保持乐观生活态度的她写一首赞美的诗,为普天下像大堰河一样的劳苦大众和伟大的母爱写一首赞美的诗。为避免监狱方面的注意,他以“艾”为姓氏,因家乡话里把自己的号“海澄”读作“青”,他便以“青”为名,改用笔名艾青。作品由一名律师带给一个朋友,由那个朋友转给《春光》发表。

自此,艾青获得了华丽的转身,完成了从天才画家向诗人的转变,最后成为一名爱国的歌者。

1935年,艾青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等9部诗集。1957年,艾青再次陷入生活的逆境中。

个人的命运、旧社会的黑暗、民族的苦难,使他对黎明、光明、希望充满了向往与追求。他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的感情,自然厚重而深沉。

3

和艾青一样,峻青(1922-1991)也喜欢画画和写作。他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当过放牛娃,做过童工。1940年,18岁的峻青加入革命队伍,随军南下,加入到解放全中国的行列。

家乡的黄土地上,有他苦难生活的血泪;家乡的山山岭岭,留下了他浴血奋斗的足迹。正是这含泪浸血的土地,孕育了他血浓于水的情感。

1953年春天,峻青回到了阔别五年之久的胶东故乡。怀着久别重逢的兴奋和喜悦,峻青一头扑进了故乡的怀抱。被选入中学课本、写于1962年国庆节次日的《秋色赋》,就是一篇洋溢着作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礼赞党的伟大和群众无限创造力的作品。

仲秋时节,胶东大地丰收在望,鱼肥果香,秋色灿烂,一派欣欣向荣。作家重返故里,目睹了繁荣的打谷场、忙碌的果农、欢快的农家小院,心潮激荡,情不自禁地要为之放声高歌。

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清晰地记得作家火一样的赤子之情、激情四射的语言:“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怅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

峻青还有两篇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作品:《雄关赋》《沧海赋》、一篇赞美改革开放的作品:《大鹏颂——深圳散记》。这些作品,无一不充分表达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光辉创造的由衷赞美。

“赋”这种文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峻青将自己的散文用“赋”作标题,意在借景抒情。用赋作标题来写作的,还有杨朔的《茶花赋》、王蒙的《苏州赋》。“赋”被演化成了一种散文的重要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对于故乡,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如果说有一种病叫做'怀乡病’,那么我是这种'怀乡病’的严重患者。”这是峻青在他的散文《乡情》中的一段话,也是他怀乡情结的真实写照。

1976年春天,从监狱里出来不久,刚刚恢复有限的自由,峻青便决定回到留下血与火记忆的故乡。获得政治和思想上解放的峻青,重新焕发了革命青春。情系土地、心系人民的他,发自肺腑地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真诚地讴歌时代、讴歌人民。思乡之情,经常像喷射的岩浆,散发着灼人的热浪。

在散文《乡情》中,峻青还深情地写道:“我是吃胶东水长大的,对山东有深深的眷恋之情。”“父母生了我,人民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们的人民,是多么好的人民啊!在战争期间,他们流血牺牲、倾家荡产全力支援战争,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掩护和抢救自己的子弟兵。在十年内乱的风暴中,他们又像战争年代一样,顶着逆流,冒着风险,捍卫正义,援助自己故乡儿女。这是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创作的动力。”

满怀革命情怀和对故乡的热爱,峻青还写了《党员登记表》《黎明的河边》《马石山上》等大量反映革命生活的经典文艺作品。

4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站在人民群众中间,就能看到人民群众劳动的光荣,就能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

和艾青、峻青一样,柳青把自己的文学之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之中、扎在大地之中,走的一样是为人民书写之路。

柳青(1916-1978),与赵树理、周立波、孙犁,被共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创业史》是我国当代反映农村生活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柳青虽然出生于陕北一个中农家庭,但向往革命,12岁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奔赴延安。

最难忘的是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创业史》中的一个章节《梁生宝买稻种》。梁生宝为互助组买稻种,乘坐列车,在宝鸡郭县车站下车。晚上,他需要住宿,但他没有选择住酒店。他踏着土街上的泥泞,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票房的情况;他划第二根火柴,选定睡觉的地方;划第三根火柴,才把麻袋在砖墁地上铺开来。

雨夜里花两角钱住一宿,想来是应该的、无可厚非。可梁生宝甘于吃苦、纯朴无私。

柳青写的是一个小气的吝啬鬼吗?不,他写的是创业者的艰苦奋斗!

梁生宝的表现,何尝不是柳青个人朴素生活的写照?

为创作《创业史》,1953年3月,柳青主动放弃北京的安逸生活,辞去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举家搬迁至陕西一个叫皇甫的小村庄,把自己彻底还原成一个农民,栖身在一座破庙里,一住就是十四年。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

为了融入群众、完成写作,他剃了头发,留个光头,脱下四个兜的干部装,穿一件对襟小褂,戴一顶当地农民喜欢的帽子。为了熟悉集市上农民的粮食交易情况,他和关中农民一样把手缩在袖筒里,不动声色地和人家捏指头摸价。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柳青深知,创作的丰沛源泉和火热篇章,不在别处,就蕴藏在生活和人民之中。

1960年4月,《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得到稿酬16065元。住在破庙的柳青,没有用这笔钱改善生活,而是将钱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之后,为了帮皇甫村拉电,他又提前预支了《创业史》第二部的稿费。

在他心中,他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皇甫村的村民,他真心实意地想为他们做点儿事。

5

这就是我们的作家、人民的作家。

他们从苦难岁月中走来,从革命炮火中走来,从困厄逆境中走来。苦难磨砺了他们,炮火洗礼了他们,逆境考验了他们。

岁月,使他们心不改、眼更明、志愈坚;本色,使他们行动与人民同步同频、笔触与人民同心同愿;信仰,使他们的作品永远流淌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血液、装满这片土地上的冷暖丰欠。

每每想起多灾多难的国家、覆地翻天的生活,想到勤劳勇敢、创造历史的人民,我们的作家们怎能不感慨万千、情牵心系、泪涌双眸?怎能不融入其中、同甘共苦、歌之咏之?

我似乎明白了,中学时代课本上入选的这些作家的作品,只是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他们的一个窗口,及至对他们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你才能真正懂得他们作品的价值和力量。

不管作家们起初出于什么考虑,我宁愿相信,当年蒋正涵把自己的笔名确定为“艾青”时,他也许在想,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永远值得用青春年代一样的火热激情去热爱;当孙俊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峻青”时,他也许在想,生活虽然不乏严峻和严酷,但永远要像青年那样,对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当刘蕴华把自己的名字更名为“柳青”时,也许他已决定,让生命像柳树一样扎根泥土、培植绿荫,酿造无尽的诗情和绿意。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他们的创作早已成了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耀眼的坐标,他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获得了永生。

百年来,中国文学具有高扬人民性、坚守人民立场的光荣传统。自觉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人民同行、与生活同行的作家,他们在文学史上必将永远青史留名。

又想到“礼青”这个名字。礼,有礼赞的意思。那就让我大声地礼赞艾青、峻青、柳青这些名字中带“青”字的作家、和像他们一样对土地对人民有着深沉情感的作家。他们必将如永恒的灯塔一样,照耀、启迪、影响我们的创作和生活……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冯清利,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文学》与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宜阳县文联主席。作品刊发于《河南日报》《牡丹》《奔流》《时代报告》《北方文学》《中国铁路文艺》等报刊,出版散文集《一路好奇》,作品入选《2021年河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主编《宜阳散文选》。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