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俚僚(越)人何始何终——答戴裔煊教授问

 大公becnx9o9xv 2023-02-13 发布于广东

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戴裔煊教授在《僚人研究》中说:僚人不知所始。又不知所终。“其源流最不清楚,最为令人疑惑。”戴裔煊教授是广东阳江人,哪里地处高凉俚僚(越)部族的核心区,是历代高凉的郡治地,俚僚(越)人的文化已经植入了当地人的根,成为了阳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2年中国僚学研究中心年会9月24日在重庆市綦江举行,笔者针对王国祥教授新出版专著《首探南平僚》在线上做一个主旨发言,论述了有关问题,现整理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俚僚(越)人由何而始?

俚僚(越)人是稻作文明的继承者。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地12000年前由湖南道县玉蟾岩等地开始,并不断扩散,俚僚(越)人的族系把稻作文明带到中华大地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去,中华大地不久出现了7000多年的高庙文化、河姆渡文化和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等等族系,初步形成了华夏文明的社会基础,并形成了以水稻文明为标准的俚僚(越)人。虽然上古时期,他们在部分地区被游牧族系所控制,但他们的文化也被游牧族系及其他农耕族系所吸收,并产生新的文化。在古汉语的一些词语中,俚僚(越)人族系祖先的一些语言,被记录下来。如俚僚(越)人族系语言的“蒙”(或文、汶、门、闻、万)被《易经》“山水蒙卦”记录下来,《象》曰“山下出泉,蒙”。蒙、文、汶、门、闻、万是泉水的意思,水蒙、徐闻、仕门、水文、水汶、十万、水门,是祖泉的意思。俚僚(越)人祖的发音可用徐、仕、水、十等记录,水尾(水美)、仕尾、徐尾是妈祖的意思。广西的大明山壮族语言就叫岜乜虽,或写成巴尾水,巴是山的意思,水尾是妈祖的意思,巴尾水即妈祖山。“妈祖”的“祖”,为古越语首领、王的意思。仕尾,有人理解为仕途末尾,但历史上这个仕尾村,却是五代俚僚大首领晋江王清源军节度使(治泉州,领漳州)留从效(公元906—962年)祖母的墓地[1]。又如古汉语里泛滥的“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先生《古桂林郡“林”字释义》说:古壮语的“水”( ram)一词在古汉字中写作“瀶”,也写作“林”[2]。“瀶”(水)大到无法控制就是泛滥。再如古汉语中的鸿是大的意思,俚僚(越)人语言大的意思可以用鸿、洪、冯、封、逢、风、孔等字记音,《湛江市地名志》115页中载:“调风”为古越语地名,意即“大坡”[3]。红河、红水河、封水即是大水的河流,洪水也是大水的意思。

俚僚(越)人由创造水稻文明族系的而始,他们的祖先走都在人类文明的前面。

二、为何称呼为俚僚(越)人

俚僚(越)人既然是水稻文明族系的后裔,原来称呼为百越,为何称呼为俚、僚或者俚僚呢?秦汉以后,越人被征服后,越的称呼一般避免出现,其称呼也随之改变为俚、僚或者俚僚,并成为对越人的常态称呼,越、俚、夷也音近,可以统称为俚僚(越)人。越—俚僚既然是在社会发展和变化后而造成族系名称变化的,俚僚(越)的称呼因此没有影响到百越族系的实质。岭南圣母冼太夫人(522—602年)是俚僚族系首领,被记作越族系首领,俚僚族系的圣贤新州(今新兴)人六祖惠能(638—713年),也被称为葛僚,可见越—俚僚族系是一体的。《隋书·谯国夫人传》载:“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4]。五祖弘忍和尚问六祖惠能说:“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这些历史记载,说明了无论是称为俚,或者僚,或者是濮俚和葛僚,都是一个相同的族系的称谓。晋顾微《广州记》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都认为俚僚是同一族系。南北史和唐书,对岭南俚人的称谓也是俚僚并举。如《南史·兰钦传》说:“兰钦……破俚帅陈文彻”,《南史·欧阳頠传》说:“兰钦征夷僚。擒陈文彻” [5]。同载陈文彻一件事、同一个人,在同一书中,有时说他是俚人,有时说他是僚人,无疑也说明了俚僚是同一族系,没有不同。《南齐书》载:“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6]。俚獠(僚)与夷獠(僚)也是同一词。

俚僚(越)人的分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越族系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广袤大地上,是越族系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的分布还包括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俚僚(越)人主体居住地原在越族系分布的核心地区,自东南亚部分地区到越南北部、中部,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皆是俚僚(越)人地区。唐代西南地区有南平僚记载于史册。

三、俚僚(越)人由何而终?

俚僚(越)人经历上古稻作文明的辉煌,但被游牧族系所控制后,族系地位发生变化,失去话语权,因此历史书籍的记载显得不多,其活动空间也逐渐压缩。到了《汉书》的记载,只有:“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只是反映了他们生活在沿海的部分,是不全面的。应该是有水稻种植的古代地区,都曾经有俚僚(越)人祖先的身影,都是百越族系居住的地方。根据王国祥教授的《首探南平僚》所述:“越—僚族团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分化、重组、演变,形成现今的异流的民族,即壮泰族群”[7]。“壮泰族群现今共约1亿人,分布在6个国家。详言之:从中国的海南,西达印度的阿萨姆邦,中间有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中国境内有海南、台湾、两广、江浙、两湖、重庆、云贵等省区市”[7]。

实际上壮泰族群是俚僚(越)人之外,其中还有汉化了的汉族人和瑶化了的瑶族人。根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现,俚僚(越)在南朝及隋唐时期留下很多生活遗址,这是该族系最活跃的历史时期。到了南宋时期,岭南地区发生了“鼓反之乱”,并且有瑶人迁入,粤西地区居民随之发生变化。鼓反之乱是指南宋时期朝廷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各部族,强行将俚僚(越)人首领拥有的象征首领权力的铜鼓收走,剥夺大首领权力,造成他们无法统领部众而引起的动乱。鼓反之乱后,粤西部分俚僚(越)人首领及其部族四散迁走,该族系部分人齐民化(入民籍),其中有部分在迁移中又分化。如信宜部分地区的俚僚(越)人仍盘据在云开山脉,与泷州俚僚(越)人呼应,其中有部分与湖南南迁瑶人融合,成了粤西地区瑶山主人,史称为瑶僚、瑶僮。宋元期间,岭南贵州胡姓的俚僚(越)也有部分瑶化,成为食狗肉、崇拜石狗像的族群。有些俚僚(越)人地区被瑶人占领后,被迫跟从瑶人,后来一同入民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贺喜在调查了俚僚(越)人地区后说:“1550年左右的高州,经历过成化年间的大征战以及嘉靖十年(1531)赵林花(阳春瑶人首领)的劫掠,官府在相率从贼(指造反的瑶人)的乡民中编订里甲册籍……”[8]。壮泰族群讲壮泰语,但俚僚(越)人汉化后的他们的语言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汉方言,如海南的临高话和哥隆话。俚僚(越)人瑶化后,主要讲瑶族勉(闽)方言,但也有讲侗方言的,侗方言族群本是俚僚(越)之裔。

俚僚(越)人这个稻作文明族系的后裔,自汉代更改百越称呼以来,他们并消失,他们只有始,没有终,开始以新的族系形式出现。俚僚(越)人的称呼在中华大地是没有了,但在国外还有,他们其中融入中华各民族人数最多。所以俚僚(越)人在中华民族中,中华民族犹如大海,俚僚(越)人似盐,溶于大海而无形。但不管俚僚(越)人名称在不在,但实质尚在,基因尚在,甚至族系语言地名、底层语言还在。比如母亲一词的发音是“mai3”, 可以用尾、美、米、买、袂等汉字作记录,祖母(婆祖、妈祖)用水尾、仕尾、水美等汉字作记录。母亲发音为“mai3”,在广东粤西黎话,海南临高话、哥隆话、海南话、黎族话,广西壮族话,贵州布依族话等等方言中是一样的情况。王国祥教授在《首探南平僚》述:綦江流域农村称父为“波”,称母为“美”。此非独然,重庆、四川、贵州的汉语方言亦如是[9]。在傣族中,呼父为“波”,呼母为“美”,文献上有记载[10]。

俚僚(越)人融合到其他族群中去后,有部分人的姓氏还有原族系名称的印记,如李、黎、利,是俚称呼的印记;老、劳、牢、留、刘、楼、罗、骆有僚称呼的印记;叶、于、余、俞有越称呼的印记。

四、结语

俚僚(越)人有独特的语言、地名、风俗,是研究俚僚(越)人文化的突破口,笔者二十多年来的文化研究也是依据于此。王国祥教授的《首探南平僚》用语言研究作为破解南平僚族属之谜的钥匙,译释俚僚(越)人先民的古族称及其他族称,通过破译地方方言中俚僚(越)人的底层语言和姓名,指出俚僚(越)人何始何终。对于戴裔煊教授在《僚人研究》中提出的“僚人不知所始。又不知所终”问题。回答如下:俚僚(越)人是来自稻作文明族系的后裔,他们只有始,没有终。他们的称呼在国外还有,在国内即是融入了中华民族中,以不同的民族名称出现。他们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有伯,郭安胤,《古越文化与粤琼地名演变关系例考—兼论海南临高和广东吴川的关系》,《岭南师范学院学报》[J],第39卷,第4期,2018年8月。

[2]谢寿球,古桂林郡“林”字释义,《俚人文化》第二期,P30。

[3] 陈钧,湛江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湛江市地名志》[M],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10月版,P115。

[4]唐,魏征,《隋书》[M],《列女传·谯国夫人》。

[5]唐,李延寿,《南史》[M]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六,《兰钦》。

[6]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卷十四,志第六,《州郡上》

[7]王国祥,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探南平僚》[M],第一章,第二节,“语族与族属互证”,第3页。

[8]贺喜,《土酋归附的传说与华南宗族社会的创造——以高州冼夫人信仰为中心的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J],2008年10月,第23-66页。

[9]王国祥,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探南平僚》[M],第七章,第二节,“綦江话里的僚语底层语举隅”,第129页。

[10]王国祥,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探南平僚》[M],第七章,第二节,“綦江话里的僚语底层语举隅”,第13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