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治国用兵的书;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修身处世的书;也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羽化成仙的书;还有人说它是一本养生保健的书…… 假设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那么《道德经》就不可能流传如此之久远,影响如此之广泛,毕竟,有以上想法和作为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把《道德经》定位在这些狭隘的观点之上,显然无法从自身出发去理解《道德经》的智慧,更不能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将它放在任何地方都能讲的通,就像有生就有死这样的道理一样。 因此,《道德经》并非专门用来干什么的,而是用它来做什么都有指导作用。你可以用它治国用兵,也可以用它养身养生。 至于能否成仙,则看个人如何理解了。 如果因它而活得自在,未尝不可视作身处仙境。 ![]() 普通人如何去读道德经?既然承认自己是普通人,那么就把《道德经》当成一本专门写给普通人看的书。 以此为切入点,就可以打破书中一些名词的光环,让其中的智慧下沉到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层面。 既然承认肤浅,难免惹人讥笑,但又想到老子同志说要“绝圣弃智”,那就由感而发吧…… 以此: 比如文中:圣人、王、君、国、天下、民、我等词汇。 圣人,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个善良、道德、有能力、有觉悟的好人”;王和君,可以理解成“主宰你命运的那个真正的自己”;国和天下,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或者生命”;民,可以理解成“迷失方向的自我”;我,可以理解成“自我感或欲望的源头”。 (再次重申,这是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理解,只是个人的感悟,并无指导意义,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 ![]() 当我们这样去看时,很多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不从外部寻找自我感,那个真正的自己就会现身; 我好静,而民自正; 清心寡欲,自然就会沿正道前进; 我无事,而民自富; 不贪心,自然知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 减少欲望,自然会返璞归真; 我无情,而民自清。 控制情绪,自然会清醒通透。 再如: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盲目跟风,就不会丧失自我;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贪图名利,就不会心生贪念。 再如:治大国,若烹小鲜。 要想经营好自己的一生,不是非要从轰轰烈烈的大事开始,而是要像烹饪小鱼小虾一样,再小的事也要用心去做。 再如: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人生之所以找不到方向,是因为想的太多。用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经营人生,只会偷走你的梦想和快乐;放弃这种自以为是,用内心来感受生活,人生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再如:小国寡民。 减少理想人生的内容,放弃不必要的追求。 再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一个有觉悟的人只会为生命服务,而不是为了欲望。 又如: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理解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就能做到包容一切;能做到包容一切,就能做到大公无私;能做到大公无私,就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能主宰自己人生的人,就像主宰万物的上天一样;天就是道的化身,道无始无终;这样的人就是死去,他的精神也会像道一样永存。 当然,在文中这几个词还有不同的用途,但是大多都用在举例佐证上,并不难分辨。 涉及到这些词语的内容都属于经文中修行的一部分方法。 ![]() 理顺脉络在上面的基础上,再去看全文,就会形成一个大概的逻辑关系。 我依据《道德经》而不是《德道经》。 这个申明实在是无奈之举,其实只要自己能悟出点什么,并以此改变一下自己,道德还是德道有什么区别呢? 一、描述道 二、从现实生活中借鉴具体事物描写道 三、怎样做才能接近道 四、得道的人都有什么表现 五、失道的人有什么后果 六、符合道有什么用处 七、道可以用来做什么 八、道虽神奇却又简单 九、道虽虚幻却又实用 十、道无处不在 十一、道在人身的体现是德,德要靠善积。 最终你会发现,《道德经》是一篇有史以来观点最严谨,论据最充分的议论文。 当你能用其中的方法去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修行了;当你能用这些方法说服自己的时候,人生就没有那么多不堪了。 当你不再需要说服自己的时候,你就得道了…… ![]() 警句格言顺着上面的脉络,《道德经》就不再难懂。 这个“懂”,不是明白,也不是理解,而是一种内在的体悟,你可能在读到某些地方会心一笑,好像什么都懂了,却总是无法用语言把这种喜悦描述出来。 这个“懂”,不是在墙上挂一幅“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那么肤浅,而是清楚地知道了怎样做才能向善、怎样做才能厚德。 这个“懂”,不是解读出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知道文中什么是观点,什么是论据,什么是方法,什么是借喻。 这个“懂”,不是证明了它是一本用来做什么的书,而是从自身出发,利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 规律许多人都希望通过读《道德经》掌握规律。 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又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而实现与否的差距,就在于是否能够彻底的放下曾经的“自我”。 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和论证规律的存在,以及发现规律的方法。 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了解规律最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下面一句话: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 为什么这句话是了解规律的方法? 因为老子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如何理解这句话才能掌握其中的智慧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试图掌握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先人一步,避免被动。 就好比希望了解他人一样。 怎样才能了解他人? 这是很难做到的。通常情况下,我们觉得自己了解了一个人,其实只是通过表面现象加上自我想象的自以为是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 事实证明,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并非只有两个向度,而是有许多。至少包括:你、你认为的自己;他、他认为的他;你认为他认为的你,他认为你认为的他。 所以,这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哪个向度呢?这种情况下怎么会产生真正的交流呢?彼此又怎么可能真正做到了解呢? 如何打破这个困境? ![]() 以身观身简单来说,就是从自身找原因。 复杂点说,就是先去真正的了解自己。 从自身找原因,并不是说要将责任推给自己,而是观察自己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是怎样了解这个世界的。 只有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了解他人。 为什么? 因为或许人与人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出身、性别、相貌,但是却在更深的地方有着相同的本质。 比如:都拥有生命、都会死去。 在此处更为重要的共同点是:我们都在接受同一种文化模式的教育。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模式都是一样的。 ![]() 这个模式可以称之为“思想”。 所以,只要了解了自己怎么想,大概率就能了解别人在怎么想。 这句话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逻辑:它不是说你认为他人怎么想,那么他就如你所想。而是通过了解自己想法产生的过程认出一种思维模式,认出这个模式,由于共同的文化熏陶,那么他人的思想也很难跳出这个模式。 这就是以身观身的表面意思。 现代商业模式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共同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不了解这种模式的人被割韭菜的原因。 ![]() 平行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是每个人又都拥有着自己的世界。 无论把自己的世界称之为“你眼中的世界”还是“你心中的世界”,你都是它们的主宰。 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世界组成了无数个平行世界——你,与他人;你,与事物;你,与思想。 ![]() 虽然你就是你自己的世界的主宰,但是从生活感受来说,似乎你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因为你活得不快乐。 这就是最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自己身上寻找。 找到这个答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如此,我们便可以知晓“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为什么可以让你把握规律的智慧了。 通过这个方法会让我们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 那么“以身观身”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呢? 何谓贵大患若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句话就是对“我,和无我”的辨证解释。 无身就是无我,做到“无我”便不再有任何问题。 无我之后还有什么? 剩下的就是生命本身了,这就是以身观身的深层含义。 当你能够感受自己的生命是什么时,你就能够感受他人的生命力,最终彼此将会在生命的层面联接。 真正的交流开始了! ![]() 天下有何大事?天下大事唯有生死。 人生大事却总是围绕着“得失、有无、利弊、存亡、过去和未来”循环往复。 这就是人性,这就要“无”的那个我最喜欢的东西,也思想的大部分内容。 围绕着这些内容经营人生,必然会欲望不止琐事不断。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些习惯显然是背“道”而施的行为 。 这样怎能主宰自己的世界,把握自己的人生,看清事物的本质呢? 因此,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